更新时间:2023-12-17 11:05
“鲜门”属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最早产生的主要支系之一。“虎夫耶”一词系阿拉伯语,为暗藏、低念之意。虎夫耶是中国伊斯兰教产生门宦时,最早传于青海,距西宁城四五里之南山,又名凤凰山拱拜。始传者为叙利亚人,名叫阿法格·赫达耶统拉西·古图卜·兰巴尼·毫苏素不哈尼,其人通晓中国语言,是也门乃格什板顶耶道堂的派出者。起初在中国受传者仅有八人,各有道号,但都称虎夫耶,组织上各立一派。
鲜门门宦是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主要支派之一,由于该派创始人为鲜美珍,因姓氏而得名。
鲜美珍(1661-1739年)是青海省西宁市人。他曾经在西宁市跟随叙利亚著名伊斯兰教学者阿法格·赫达耶统拉西·古图卜·兰巴尼·毫苏素不哈尼学习,获得了虎非耶教义,随后开始在西宁等地传教。
鲜门主张教、道并重,高声赞圣,集体念《古兰经》。 礼拜时要求绝对虔诚,排除杂念。对念“华者海提”非常细致、尊重和严格。念“尓麦里”时参加的人必须静跪,静听,绝不允许讲话和走动,非本门宦人员与未许人的闺女不准参加。凡在灶房为“尓麦里”做食品的人都要有小净,不得在念“尓麦里”人未吃前食用。对念“尓麦里”用的“牲灵”(牛、羊等)要求更严,没有受过传授的阿訇不能“宰牲”。
鲜门的“托若盖提”传授由穆勒什德(导师)负责;对“舍若尔提”的“哈空”、“五桩天命”程序、“阿布代师”(大、小净)成坏、“六大信仰”尊义等由开学阿訇承担讲解,但不能随意解释。
始祖穆勒什德(导师)柱子太爷——鲜美珍生于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六月二十五日,归真于乾隆四年(1739年)九月二十八日,寿长七十八岁。他的父母均系江苏南京竹行(现竹镇镇)人,随着发流、逃难之众,于顺治十七年冬,到青海西宁城落户。当时其母怀胎三月,次年六月二十五日晚,美珍降生时,异香满屋,光照四壁。其父母见此吉兆非常高兴,为感谢真主给他取经名阿勒夫(意为认主的人)。生后八岁有三月不语,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九月遇到西域人赫达耶统拉西,开始说话。又经其两年特殊培养,开始念经并学汉文。他天资聪颖,智慧超人,过目不忘,十二岁时即可背诵《古兰经》全文并会讲其意。他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开始传教,到归真时传教达五十年。
⒈始祖穆勒什德(导师)柱子太爷(统排二十七辈)——鲜美珍(1661-1739),享年七十八岁,睡土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康西一路泰宁小区黄花台拱拜(原福寿堂、鲜门拱拜)。
⒉第二代穆勒什德(导师)华者太爷(统排二十八辈)——鲜华者(1707-1765),享年五十八岁,是柱子太爷鲜美珍的长子,睡土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工林路南坪拱拜(原桥子拱拜)。
⒊第三代穆勒什德(导师)川里太爷(统排二十九辈)——鲜诚德(1748-1811),享年六十三岁,是华者太爷鲜华者的长子,睡土于青海省平安县巴藏沟乡下拱拜。
⒋第四代穆勒什德(导师)新白太爷(统排三十辈)——鲜向晖(1801-1864) ,享年六十三岁,是川里太爷鲜诚德弟弟鲜诚真之子,睡土于宁夏彭阳县古城镇(原固原县张化乡)挂马沟拱拜。
⒌第五代穆勒什德(导师)九霄太爷(统排三十一辈)——鲜林柏(1859-1925),享年六十六岁,是新白太爷鲜向晖次子,睡土于宁夏彭阳县古城镇(原固原县张化乡)挂马沟拱拜。
⒍第六代穆勒什德(导师)(统排三十二辈)有两位:一位是宁夏固原的慈悯太爷——鲜玉贞(1896-1956),享年六十岁,是九宵太爷鲜林柏次子,睡土于宁夏西吉县马莲乡旗杆梁拱拜;一位是青海乐都的鲜玉凤(1887-1959),享年七十二岁,是九宵太爷鲜林柏哥哥鲜林松之子,睡土于青海省平安县巴藏沟乡凤凰台拱拜。
⒎第七代穆勒什德(导师)品清太爷(统排三十三辈)——鲜培礼(1931年农历腊月初八-2002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享年七十一岁,睡土于宁夏西吉县马莲乡旗杆梁拱拜。
虎夫耶鲜门由始祖柱子太爷鲜美珍于1689年创立于青海省西宁市。前四代穆勒什德(导师)传教时,宗教活动中心在青海省西宁市和巴藏沟。第四代穆勒什德(导师)新白太爷鲜向晖在道单中说:“…… 明人要拜明师点,勿力还须勿力传。道脉承替三十辈,吾去隐藏三十三。收来外甥变长子,只为子幼管家园。他后若出争权类,一条河流现空船。…… 固镇(宁夏固原)尚待五世兴,螽斯衍庆显人间。…… ”因此,第五代穆勒什德(导师)九霄太爷鲜林柏为了遵行口唤和教门的团结发展,于1909年将虎夫耶鲜门宗教活动中心迁至宁夏固原挂马沟拱拜;第六代穆勒什德(导师)慈悯太爷鲜玉贞为了教门的稳定和发展,于1949年将虎夫耶鲜门宗教活动中心迁至宁夏西吉县浅岔拱拜;第七代穆勒什德(导师)品清太爷鲜培礼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为了虎夫耶鲜门快速发展,于1993年将虎夫耶鲜门宗教活动中心迁至宁夏西吉县旗杆梁拱拜。
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鲜门的传教中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马莲乡旗杆梁拱拜,信教群众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北京、陕西、河南、江苏等省(市、区),共修建拱拜十二座。
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凤凰山,曾是鲜门始祖柱子太爷鲜美珍功修之地,也是虎夫耶各派和戛底忍耶(祁门、广德门)始祖受道的起源地。由鲜门、祁门、广德门三家共同重建并成立了临时筹建委员会。该拱拜始建于元代,据清乾隆十二年(1741年)杨应据著的《西宁府新志》中记载:“凤凰山,去县治西二里许,上有寺阁,可以眺远,西有岩洞,下临大川,又名南禅寺。“山顶有凤凰墩,相传昔有凤凰由此飞过,留有彩云,故有“凤台留云”之称。为湟中八景之一,凤凰山因此得名……
山上的凤凰墩后,建有伊斯兰教拱拜(传教者的园丁坟墓)一座,元初“天房”圣裔,古图卜揽巴尼·尔不都热海曼,伊斯兰教大贤来西宁传教,去世后,元西宁王速来蛮,特在西宁凤凰山为其修建拱拜并树碑以纪念之。据考,这位“圣裔是成吉思罕征服撒马尔罕后,从伊拉克来到中国云南,继又到西宁传教,复命归真后葬于此地。”见(孔祥录、喇秉德著《青海回族来源初探》)。该拱拜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历代有很多人集资修缮,扩大这座拱拜。并立有元代碑纪上刻阿拉伯文:“天房圣裔,古图卜揽巴尼·尔不都热海曼来青海”。该拱拜占地面积约3996平米,建筑面积约300平米。
又名月台拱拜、福寿堂,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康西一路泰宁小区,始建于清乾隆中期。此地原是一片荒滩,夏季满地盛开黄花,故曰黄花台。始祖柱了太爷鲜美珍生前有遗言:“我睡黄花台永不出门”。教下遵照遗嘱,于清乾隆中期将道祖柱了太爷鲜美珍遗骨由固镇(宁夏固原)迁到黄花台修建了拱拜。同治年间被华寺教徒拆毁,至1950年重建,“文化大革命”时被拆毁,现又重建。第二代穆勒什德(导师)华者太爷鲜华者的遗骨也曾葬于此拱拜,后迁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工林路南坪拱拜,空坟尚存。该拱拜占地面积约1998平米,建筑面积约200平米。
原名为桥子拱拜,因曾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郊西津桥,故称桥子拱拜。始建于清乾隆初年,1953年在城市建设中被征收,政府补助4万元迁到兰州市七里河区工林路南坪,建修亭子一座,住房十余间。“文化大革命”时被拆毁。1971年因公用地迁到郊区大沟。1986年迁回南坪,现名鲜门南坪拱拜。鲜门教徒将第二代穆勒什德(导师)华者太爷鲜华者的遗骨于嘉庆初年间由青海黄花台拱拜迁到桥子拱拜。同埋葬者有鲜门的两位“哈里发”(弟子)刘伯阳、刘继宗父子。该拱拜占地面积约7992平米,建筑面积约800平米。
位于青海省平安县巴藏沟乡上马家。始建于清乾隆末年,同治年被华寺教徒拆毁,光绪初年重建,保存完整。埋葬者只有始祖柱子太爷鲜美珍的“哈里发”(弟子)马殿功。该拱拜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1200平米,建筑面积780平米。
位于青海省平安县巴藏沟乡上马家。始建于清道光初年,保存完整。埋葬者有第三代穆勒什德(导师)川里太爷鲜诚德。该拱拜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2664平米,建筑面积约900平米。
位于青海省平安县巴藏沟乡上马家一座小山顶上,始建于清光绪初年。此地原是一块田地,归当地土族群众耕种,地中有一块红色长圆形石头如墓状。据传土族人耕种时常有事故发生。人们多次看见有一条白布带从山顶垂至沟底并有一白发白须老人提水,从布带上走过,直到石前便无踪影。土族群众信以为神,将这块田地送给鲜门门宦,其教徒又多次见到奇景。因此,将红石略加修饰成“拱子”(墓形),正式修建了拱拜。名曰空郎,未埋任何人。该拱拜占地面积约1200平米,建筑面积约450平米。
位于宁夏彭阳县古城镇(原固原县张化乡)挂马沟,始建于清乾隆后期。原址在天字鸟,同治年间被拆毁。教徒将始祖柱子太爷鲜美珍的“哈里发”(弟子)海胡的遗骨迁到挂马沟重建拱拜。建有大小亭子四座,住房数百间,“文化大革命”时被拆毁,1985年归还鲜门。
该拱拜在天字鸟时,曾埋葬过始祖柱子太爷鲜美珍由河南朱仙镇迁来的遗骨,教徒为表示尊重,仍留一空地建上“拱子”(墓形)以作纪念。后将第四代穆勒什德(导师)新白太爷鲜向晖的遗骨由青海迁到挂马沟埋葬,第五代穆勒什德(导师)九宵太爷鲜林柏也葬于此。该拱拜占地面积约3330平米,建筑面积约500平米。
位于宁夏西吉县硝河乡浅岔,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民国九年因地震部分建筑毁坏,次年重建。后由第六代穆勒什德(导师)慈悯太爷鲜玉贞主持维修扩建三院住房,“文化大革命”时被拆毁;1993年由第七代穆勒什德(导师)品清太爷鲜培礼主持在原址重修。埋葬者有始祖柱子太爷鲜美珍的三位“哈里发”(弟子)马仓、马吉、马平兄弟三人。第六代穆勒什德(导师)慈悯太爷鲜玉贞及其妻黄氏的遗骨已迁往旗杆梁拱拜,空坟尚存。该拱拜占地面积约2000平米,建筑面积约468平米。
旗杆梁拱拜位于宁夏西吉县马莲乡赵家口子北山。此地是一个独特的小山,南下一道平川与甘肃静宁接壤,交通无阻,良田万亩,村庄相接,炊烟百里;北靠大山,延绵起伏,直接六盘山脉。鲜门历代穆勒什德(导师)都能制造雨旗,每逢雷雨欲起便将雨旗悬挂,可阻雷雨于界外,使田禾免遭冰雹的袭击,百挂百准无一不灵。因此山有固定旗杆,挂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故名旗杆梁。另有一说,据老人相传清末年,某日突发雷雨至此山,乌云滚滚,电闪雷鸣,未挂雨旗,几个时辰后,乌云徐徐上升,多人看见随云而起者有一条蛇状大物甚奇临地,见山顶犹如犁耕四道痕迹,众人言之:“此物是龙无疑!”因而人们又称此山为卧龙山。
该拱拜地址经第五、六代两位穆勒什德(导师)选定,并嘱咐:在自力更生、不求外援的基础上建修一座比鲜门其它拱拜都美观、大方、实用的新拱拜。鲜门后裔及教徒谨遵先辈遗言,由第七代穆勒什德(导师)品清太爷鲜培礼亲自规划设计,于1990年农历七月动工兴建,1993年农历九月竣工落成。拱拜有三道别具一格的门庭:其一,拱拜院内五亭一卷,琉璃瓦盖顶,12根明柱直立,四周砖木雕刻华丽,内外迎面墙壁阿文覆面。主亭内埋葬者是由浅岔拱拜迁来的第六代穆勒什德(导师)慈悯太爷鲜玉贞的遗骨,其妻黄氏遗骨葬于东小亭,第七代穆勒什德(导师)品清太爷鲜培礼埋葬于左亭;其二,中院设在三门外、中门内,并分东西两院各有住房、客厅相同;其三,前院大门内、中门外有宿客住房、饭厅、灶房分东西两厢对称而建。
大门两侧题有:“大世界中人为贵,小世界中心为贵。”“世界为人类而创造,真理为认识者存在。”中门内设屏风,上书:“一字懂百字懂,一字通百字通,一字动百字动,一字诚百字成。”三门两侧题有:“教道并重,真趋皆明”。旗杆梁拱拜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和古建筑风格,别致而又新颖的建筑物,典雅大方,坚固耐久。该拱拜占地面积约16650平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米。
又名拱拜梁拱拜,位于宁夏西吉县偏城乡,始建于明末,1998年重建。埋葬者有风巴巴太爷苏宏真。该拱拜占地面积约1500平米,建筑面积约100平米。
另外有河南省朱仙镇拱拜、江苏省扬州拱拜,鲜门放弃对这两座拱拜的管理。
上述十二座拱拜是鲜门在中国各地广泛传教时陆续修建的。沧海变迁,虽有几拆几建,但大多保存完整,教徒们每年都去各拱拜上坟,有的拱拜仍然在维修和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