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44

鲢,是鲤形目鲤科鲢属鱼类。个体大,体侧扁,稍高,腹部扁薄,从胸鳍基部前下方至肛门间有发达的腹棱;吻短而钝圆,口宽大,口裂稍向上倾斜,后端伸达眼前缘的下方,无须;眼较小,位于头侧中轴的下方,眼间宽,下咽齿阔而平扁,呈构状;鳞小;背鳍基部短,胸鳍较长,腹鳍较短,尾鳍深分叉,两叶末端尖。

形态特征

成鱼

背鳍Ⅲ-7;臀鳍Ⅲ-11~13;胸鳍Ⅰ-16~17;腹鳍Ⅰ-7~8。侧线鳞;围尾柄鳞40~50。下咽齿1行,4~4。脊椎骨数4+35。

体长为体高的2.7~3.6倍,为头长的2.8~4.9倍,为尾柄长的5.3~9.0倍,为尾柄高的7.7~11.7倍。头长为吻长的3.0~4.7倍,为眼径的3.0~7.4倍,为眼间距的1. 8~3.4倍,为头宽的1. 7~1. 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1.8倍。

体侧扁,稍高,腹部扁薄,从胸鳍基部前下方至肛门间有发达的腹棱。头较鳙小。吻短而钝圆。口宽大,端位,口裂稍向上倾斜,后端伸达眼前缘的下方。无须。鼻孔的位置很高,在眼前缘的上方。眼较小,位于头侧中轴的下方,眼间宽,稍隆起。下咽齿阔而平扁,呈构状。鳃耙彼此连合呈多孔的膜质片。左右鳃盖膜彼此连接而不与峡部相连。具发达的螺旋形鳃上器。鳞小。侧线完全,前段弯向腹侧,后延至尾柄中轴。

背鳍基部短,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第3根不分枝鳍条为软条。胸鳍较长,但不达或伸达腹鳍基部。腹鳍较短,伸达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3/5处,起点距胸鳍起点较距臀鳍起点为近。臀鳍起点在背鳍基部后下方,距腹鳍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深分叉,两叶末端尖。

鳔大,分两室,前室长而膨大,后室锥形,末端小。肠长约为体长的6倍。腹腔大,腹腔膜黑色。成熟雄鱼在胸鳍第1鳍条有明显的骨质细栉齿,雌性则较光滑。

幼鱼

刚孵出的仔鱼,胚体长6~7毫米左右,没有色素细胞,躯干部肌节数25~26对,尾部接近为全长的1/3。呼吸器官为古维氏管和尾下静脉。孵出后2~3天,体长7.0~7.5毫米,头部出现较多的黄色素,黑色素也稀疏散布在身体各部。孵出后4~6天,鳔1室,椭圆形。体长8~9毫米左右,体侧及头背部的黑色素比鳙、青鱼、草鱼、的鱼苗都多,尾鳍褶上有两堆较明显的黑色素,一在脊索末端,一在其前下方的尾褶上;左维氏管消失,用鳃呼吸,卵黄囊尚残存,即开始摄食。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鲢栖息于江河干流及附属水体的上层。性活泼,善跳跃。刚孵出的仔鱼随水漂流;幼鱼能主动游入河湾或湖泊中索饵。产卵群体每年4月中旬开始集群,溯河洄游至产卵场繁殖。产卵后的成鱼往往进入饵料丰盛的湖泊中摄食。冬季,湖水降落,成体多数到河床深处越冬,幼体大多留在湖泊等附属水体深水处越冬。冬季处于不太活动的状态。以浮游植物为主食,但是鱼苗阶段仍以浮游动物为食,是一种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仔鱼以浮游动物,如轮虫和枝角类、桡足类的无节幼体为食,可能也食人工投喂的豆浆中的微粒饲料。稚鱼期以后鲢主要以滤食浮游植物(藻类)为生,兼食浮游动物、腐屑和细菌聚合体等。喜在沿江附属静水水体肥育,冬季回到干流河床或在湖泊深处越冬。

分布范围

水域范围

原产于东亚。在中国分布极广,南自海南岛、元江、珠江,北至黑龙江流域的我国东部地区各江河、湖泊、水库均有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自然分布于嫩江水系干流和各个支流:诺敏河、阿里河、甘河(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在绰尔河主要集中在下游(扎赉特旗)。

国家地区

非洲:阿尔及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毛里求斯、摩洛哥、莫桑比克、卢旺达、南非、突尼斯。

亚洲:阿富汗、亚美尼亚、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湖北、吉林、湖南、辽宁、福建、山西、黑龙江、安徽、山东、海南、四川、香港、台湾)、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老挝、黎巴嫩、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沙特阿拉伯、新加坡、韩国、斯里兰卡、泰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越南。

欧洲: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拉脱维亚、摩尔多瓦、荷兰、北马其顿、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和黑山、斯洛伐克、瑞典、瑞士、乌克兰、英国。

北美洲:哥斯达黎加、古巴、多明尼加共和国、洪都拉斯、牙买加、墨西哥、巴拿马、波多黎各、美国(阿拉巴马州、阿肯色州、科罗拉多、夏威夷、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爱荷华州、堪萨斯州、肯塔基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密苏里州、内布拉斯加州、南达科他州、田纳西州)。

大洋洲:斐济、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

南美洲: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秘鲁。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据中国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调查材料,鲢的生殖群体,主要由3~4龄的个体组成,最小为3龄,雄性体长560毫米,体重3.7千克,雌性体长480毫米,体重1.9千克。怀卵量在20~161万粒之间,不同大小个体怀卵量有很大的变化。长江流域在4月下旬开始产卵到7月止,而以5~6月较集中。长江干流产卵场主要在宜昌到监利江段。产卵活动在水的上层进行。发情时,雄鱼追逐雌鱼,活跃异常,或雌、雄鱼并列露出水面,或雌、雄鱼头部露出水面嬉游,不时掀起浪花。产卵时,雌鱼腹部朝上,胸鳍剧烈抖动。

发育卵受精后,吸水膨胀,透明,卵膜径4.0~6.0毫米,卵黄径1.6~1.7毫米,卵黄呈酪黄色,在静水中慢慢下沉。在水流中随波逐流,具漂流性。多数试验证明,在原肠胚形成过程中,对外界环境因素变化较为敏感。在水温20~23℃,约经36小时即可孵出。

人工繁殖

养殖技术

池塘养殖

鲢属于套养鱼类,大多套养在主养团头鲂草鱼的池塘中,且鲢处于服从地位。养殖鲢的池塘应该与主养团头鲂、鲤、草鱼、鲫的池塘完全一致。

鲢养殖池塘要做到定期注水,注水频率控制在2~3次/月。为了保证池塘的水质良好,在鱼种培育初期的注水频率为3~5天/次,生石灰的施加频率为20天/次,每次施加生石灰为10千克/亩水域,且水质最好要保持微酸性。

在苗种放养(通常5月中下旬)前,务必要对苗种进行检疫、检验,并且所选用的苗种要做到规格整齐、健康无病、品质纯正。

鲢的极好天然饵料主要包括水域中的浮游生物(或施肥培育或天然生长),这些浮游生物的个体微小,基本都是漂浮在水中,通常都很难用肉眼来进行观察,只能通过显微镜才可清晰观察。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主要通过吸收水域中的二氧化碳及钾、氮、磷等元素,再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繁殖,浮游植物是水域中鲢最基本的饵料资源。若水域具有较高含量的钾、氮、磷等元素,那么浮游植物生物量必然较高,且鱼产量也高。值得注意的是,若浮游植物的种类不同,那么饵料价值也会存在着较大差异,蓝藻、裸藻、隐藻、金藻、绿藻、黄藻等均为鲢易于消化利用的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的个体尺寸明显要大于浮游植物,虽然肉眼可观察到,但其尺寸也不大于5毫米,主要以有机碎屑与浮游植物为食物。鲢在幼鱼阶段基本都以桡足类浮游动物、原生动物、枝角类浮游动物、轮虫类浮游动物为主要食料。

鲢在养殖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疾病,而这些疾病防控都应该以预防为主,措施如下。

网箱养殖

网箱养殖主要使用浮动网箱来饲养鱼类,网箱是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改造原来的笼子,改造后浮笼网箱主要由箱体、框架、浮子、沉子和固定装置5部分组合而成,网箱的方向和水的流动成水平垂直,使水中的浮游生物可以流入笼中,网箱多个成排,箱和箱间距保持在50米以上,行间距保持在80米以上,每排可摆放10~15个网箱,空隙方便船出入和内外水的交换。

网箱养鱼的饲养管理从鱼种投放开始,鱼种放养有2种方式,第1种可在靠近岸边的将欲投放的网箱设置好,将计划养殖的鲢种苗投入网箱内,再将网箱配件组装好,固定牢,用小船将网箱拖至养殖区。这种投放方式由于要组装网箱需要时间比较长,导致鱼苗的放养时间比较长,同时在拖网箱过程中容易将鱼群擦伤,也可能将网箱拖破导致投放失败,该类投放方式不太推荐。第2种使用装有鱼苗的活水船运送已搭设好的网箱,按照放养计划进行放养。放养的鱼苗比较健壮,健康无疫,规格大小均一。刚放养时由于新环境的应激,鱼群运动异常,会出现蹦跳不断,或沿网箱边缘不停游动,这类的情况通常在2~3天后停止,并逐渐适应网箱环境,开始正常采食。

网箱养鱼最为关键的管理技术就是投饵,鲢虽属于滤食性鱼类可不用投食,但在饲养过程中如天然饲料比较匮乏时应及时投饲粉状饵料,再者为确保鲢生长速度,提高经济效益,在网箱养鱼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进行投食喂养,才能确保鱼类正常的生长速度。日常投饵喂养的次数是影响喂养效果并防止食物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日常喂食量中,一般采取少量多次原则,尽可能地减少因投放饲料过多而沉底或随水流漂走的现象发生。在投食时应根据鱼数量进行投食,避免投食次数多、投食量小而引起鱼群争抢饲料导致强者饱食、弱者受饿,鱼群生长不均衡。网箱养鱼每天的饲喂次数以6~8次为佳,如条件良好晚上也可以适当地喂食。

在放养鱼进入箱内2周后,早晚2次巡箱查箱,重点观察鱼的活动,看鱼是否适应新环境,鱼是否死亡,并做好统计,及时补充新鱼。2周后每天可巡箱1次,检查网衣是否有断线,缝合处断裂,绳索和固定设施松动磨损,水位变化,风暴引起箱笼变形,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鱼箱入水后,网会附着大量的污垢,容易堵塞网,影响箱内外水的交换,从而减少网箱中的浮游生物数量,水中的溶氧量会降低,不利于鱼类在网箱中的生长,应及时进行有效地清理。

除了鱼种入箱前做好消毒和免疫工作外,在日常管理时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在夏季和秋季鱼类疾病流行季节,应该全箱泼洒漂白粉、生石灰浆等,用小篮子或袋子装强氯、漂白粉、硫酸铜、敌百虫等,交替使用,挂在网箱周围预防鱼病。网箱养鲢在正常情况发病很少,但锚头鳋偶尔感染,可使用药物治疗,将鱼聚于网箱一角,用90%的晶体敌百虫溶液对鱼群进行慢慢泼洒,或者将病鱼挑出,置于5%盐溶液中浸泡20分钟,效果更好。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近危(NT)。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主要价值

经济及食用:鲢是中国淡水四大家鱼(青、草、鲢、鳙)之一。已在中国各地广泛实行人工养殖,在淡水鱼产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已被中国以外许多地区引进养殖。不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净化水质的生态价值。为水库、湖泊、池塘养殖的主要对象。鱼肉细嫩鲜美,是市场常见的食用鱼类。

药用:①肉:温中益气,利水;用治久病体虚、水肿。②头:用治头晕乏力。

主要毒素

鲢胆汁有毒,各地曾发生因吞服鲢胆而中毒的事例,中毒症状与草鱼者同,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病例:某人吞食体重1千克的鲢鱼熟鱼胆1个,于2天后并发中毒性心肌炎、肺水肿、中毒性肝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其毒素成分为鲤醇硫酸酯钠,属水溶性胆盐。曾以体重20克小鼠为实验动物,以0.3毫升胆汁灌胃,12小时后开始中毒死亡,证实胆汁有毒。无特效疗法。应严禁吞鲢鱼胆,以免中毒。

食物营养成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