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更新时间:2021-09-05 14:19

莆仙戏鲤声剧团是莆田市唯一的县级剧团。

发展历程

1952年底,县文化馆戏曲改进会通知郑牡丹等4人召集民国后期幸存12个戏班部份老艺人组建剧团,集中在榜头下明大磨村排戏。排练《逼上梁山》、《打登州》等剧目于春节前在大磨村演出,舞台、戏装、道具保持传统风格。

1954年鲤声剧团与仙游县实验剧团合作,排演《琴挑》等剧目,参加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会演,《琴挑》获演出奖。同年11月参加华东区戏曲演出大会,《琴挑》获演出奖,林栋志、林元、傅起云获演员奖。

1955年7月,陈仁鉴创作现代剧《大牛与小牛》、《三家林》参加省首届现代戏汇演,获剧本创作奖。

1959年底鲤声剧团往九江、南昌、苏州、杭州、南京、上海、湖南、湖北、济南等地演出《团圆之后》等莆仙戏,同年10月,在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朱德、周恩来、陈毅、贺龙、罗瑞卿、彭真、张鼎丞、陆定一、郭沫若、茅盾、周扬、梅兰芳、林默涵等国家领导人和艺术家观看《团圆之后》,首都、上海等地报刊赞扬《团圆之后》是推陈出新的精品,著名剧作家田汉誉之为“列入世界悲剧之林,毫无愧色”。

1960年,《团圆之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还出版了戏曲连环画。同年鲤声剧团被国务院评为先进单位。

1961年,鲤声剧团排演大棚戏《目莲救母》(此剧目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在福州八一礼堂作内部研究演出。

1962年,鲤声剧团赴省汇报演出《春草闯堂》、《嵩口司》,同时到南平、三明、漳州、厦门、泉州等地演出《春草闯堂》、《团圆之后》、《嵩口司》、《生死路》、《新春大吉》等。

1964年,柯如宽改编、林栋志导演《八一风暴》、《井岗山》、《霓虹灯下的哨兵》、《决战千里》、《兵临城下》等大型现代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被撤销。

1977年10月,恢复鲤声剧团建制,重新排演《春草闯堂》、《团圆之后》、《十五贯》、《杨门女将》、《四姐下凡》等剧,

1979年2月,鲤声剧团赴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陈仁鉴、江幼宋、柯如宽改编的《春草闯堂》,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向全国作实况转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戏剧报》等报刊争相报道赞扬,全国几十个剧种,100多个剧团陆续移植上演。

1980鲤声剧团演员许秀莺、陈启星、王国金获省戏曲会演一等奖,杨美丽、陈开阳、许素香获二等奖。同年,郑怀兴编剧,林栋志、谢宝燊配曲的《遗珠记》参加省剧目调演获剧本创作一等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郑金苍、许秀莺、陈启星获演员奖。

1981年,郑怀兴创作、朱石凤导演的新编历史剧《新亭泪》参加省剧目调演,获剧本创作一等奖,导演、演出、音乐设计奖。剧本被文化部评为1980~1981年度全国优秀剧本。

1983年,王琦琛、王少媛获省青年演员比赛优秀表演奖。

1984年,郑怀兴编剧、林栋志导演、谢宝燊等配曲的现代戏《鸭子丑小传》参加省十六届戏剧会演获剧本一等奖,导演、演出奖,音乐设计和舞美设计奖,1986年,该剧本被评为全国优秀剧本。同年,鲤声剧团三度赴京演出郑怀兴创作的剧目《新亭泪》、《鸭子丑小传》、《晋宫寒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和中国戏剧文学会为此召开“郑怀兴创作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由一个剧团一个剧种,同时晋京展演一位作家的三部作品,并为之举办专题座谈会,这在我国是个创举。”

1987年,鲤声剧团被列为省一类剧团,为全省11个重点剧团之一。同年郑怀兴编剧、朱石凤导演、谢宝燊等编曲的现代戏《阿桂相亲记》参加省十七届戏剧会演,获剧本二等奖,导演、音乐奖,舞台美术设计奖,陈启星、杨美丽获优秀演员奖。

1990年郑怀兴编剧的新编历史剧《要离与庆忌》参加省十八届戏剧会演,获剧本二等奖,王少媛、周如典获优秀演员奖。

1991年,内部排演《目莲》选场,为国际南戏暨目莲戏学术交流会展演,获得专家好评。

1992年5月,郑怀兴编剧的现代戏《长街轶事》赴福州演出百场,获省文化厅表彰。

2021年3月10日至12日,由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复排的莆仙戏《目连》上演。

当家花旦

被誉为福建省“莆仙戏第一旦”的王少媛,女,生于1964年10月,仙游县盖尾镇仙华村人,中共党员,工青衣,兼工闺门、花旦,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戏剧家协会理事。

鲤声剧团于1998年10月初赴台交流演出《团圆之后》、《晋宫寒月》等剧目;又于12月四度进京参加福建古老剧种进京汇报演出活动,展演了《乾佑山天书》和《叶李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