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6 13:02
鲤鱼灯是一种传统舞蹈。古代中国劳动人民舞鲤鱼灯以庆来年丰收,有“年年有余”之意味。鲤鱼灯鲤鱼灯因舞蹈时手持鲤鱼形状的彩灯而得名。常在年节期间演出,来源不一,普遍分布在广东、江西、四川等地。鲤鱼灯以竹篾编扎外形框架,用纱布或绵纸蒙壳,通体贴上鱼鳞,层层迭迭。形体小巧,头尾均可活动。表演时,艺人用脚尖走碎步,但见“鲤鱼”轻盈游动,栩栩如生。以民间唢呐曲牌和打击乐伴奏,气氛十分红火热烈。
据传,鲤鱼灯习俗发源于田心村。田心村群山环抱,中间有一个盆地,当地群众称之为“九鲤落潭”,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五谷丰登,盛产荔枝、青梅。于是每年春节,当地农民舞鲤鱼灯以庆来年丰收,有“年年有余”之意味。除了鲤鱼灯之外,还有虾、蟹青蛙等灯式,煞是好看。
隋书音乐志有“鱼化龙,龙变鱼,黄龙变”的记载,可见一千七百年前的西汉,鱼灯已具极一时之盛。明嘉靖《大埔县志》载:“元夜,上元自十三至十六夜多于通衢结鳌山张燕集为乐”。清乾隆九年《大埔县志》载:“元夜,自初十至十六夜,张莲花灯为鱼龙之戏,迎神出游,街市士女观谓之闹元宵”。这些反映了自明代起乐舞和鱼龙之舞在大埔盛行的历史。
鱼中又以鲤鱼令人喜爱,常以鲤代表鱼。鲤鱼还与鲤鱼跳龙门典故联系在一起。百侯鲤鱼灯舞以显灯为主,吸取汉剧、汉乐艺术特色,在古典悠扬的汉乐节奏下,舞者利用肩、肘、胯的变化多端,具有抒情、优美之舞蹈情态意境,细致刻画出人和鱼的和谐。舞蹈有强烈的虚拟性,动作高度美化,感情得以充分抒发,创造出一种超脱空灵、古朴、高雅的审美境界。
“鲤鱼灯闹春”是琼海沿海渔乡在春节期间所举行的民间风俗活动。这道海洋文化风景线,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明朝,已流行几百年了,至今仍盛不衰。
《琼海县志--第三章民间文艺--第一节灯彩》载:“民间流行的灯彩有两类:一是配有锣鼓、演员,载歌载舞的灯彩,如鲤鱼灯……潭门镇的鲤鱼灯等,甚享盛名。”“表演者手持鱼珠、蛟龙、鲤鱼,由7~9人组成。一人操举鱼珠,戏逗蛟鱼游动,其式样有鲤鱼结珠,吐珠,穿梭和戏水等。每逢春节、元宵期间,鲤鱼灯常到农民、渔民家拜年,主人摆设香茶,热情迎接。表演结束前,鱼灯对正堂香案行一鞠躬,并呼‘恭喜发财’。后由主人赠送红封,以示‘还福’。”
“鲤鱼灯闹春”是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展望来年的美好,是一种民间健康的娱乐活动。游鲤鱼灯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给村民们带来美好的祝福。
在新春之夜,当鲤鱼灯队开始游进某座村庄时,“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便开始响起,按惯例首先要到村公庙拜祀村公神明。这时,村中庙祝听见锣鼓声马上赶到村公庙烧香迎接鲤鱼灯队。鲤鱼灯队在村公庙前舞耍祭拜村公神明,庙祝给过红包,然后燃放鞭炮。在村公庙表演结束,庙祝便带鲤鱼灯队到各家各户进行拜年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