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峰坊

更新时间:2023-07-02 12:51

鳌峰坊位于福州市于山(九仙山)北麓,东西走向,东接五一路,西通法海路的一段路,叫做鳌峰坊,唐名九仙坊,宋曰登瀛坊,元改鳌峰坊。

鳌峰坊由来

鳌峰坊位于福州市于山(九仙山)北麓,东西走向。唐名九仙坊,宋曰登瀛坊,元改鳌峰坊。

东口南侧有九曲亭,可通于山;西口接法海路津门楼。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里人陈诚之状元及第,所以又改称登瀛坊。陈诚之官至翰林学士、同知枢密院事(仅次于宰相)。其后,理学家黄榦的鳌峰精舍亦在坊内。明代学者徐火勃(1563—1639)建有“红雨楼”、“绿玉斋”别墅,郑善夫别业建有迟清亭,在今高士其故居内。四川副使邵捷春曾在此坊营建“冶园”,花木茂盛,日与名士吟咏。“冶园”至清代改为鳌峰书院,出过不少名人,今为福州格致中学所在地。鳌峰书院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办,郑光策、陈寿祺等名人为书院山长;鳌峰书院200多年,崇文重教,人文气息浓郁,培养了许多文人贤士,一度执闽学术文化之牛耳。林则徐曾在此就读(旧址在今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内)。民国海军将领李世甲住宅在书院斜对面。

关于鳌峰坊的故事,在历史上可以找到文字记载。徐炬勃撰写的《重建鳌峰坊募金疏》就有一段记载,“若街口鳌峰街坊,实里中龙臂正脉,肇基于绍兴初季,颓毁于明嘉靖中年。后依山,前带水,路衢九曲,妙制九星;左津溢,右城楼,脉气双收。巧隆文运,前朝先达,胪唱殿廷;近代钜公,蝉联甲第。家家诗礼,户户弦歌。又云,兹重建牌坊,恢复旧时榱桷;且因署匾额,标题历代科。

文化遗迹

鳌峰书院

鳌峰书院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巡抚张伯行建,书院广置书籍,校刊55种儒家著作,添建120间书舍,后增为140间。书院内有花园和一口大荷池,周围还有假山、石洞、楼、亭、池、榭,一路夹植松、杉、竹、柳,环境幽美。

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赐“三山养秀”匾。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赐帑金1000两。乾隆三年(1738年),御赐帑金1000两,赠御书“澜清学海”匾;乾隆十一年(1746年)御赐《律书渊源》一部。乾隆十五年(1750年),巡抚潘思榘修讲堂;乾隆十七年,巡抚陈宏谋修学舍。嘉庆二年(1797年),浦城县职员祝乾封、缔封,捐充长兄荣封遗产,银5000两,租谷1984石4斗,以充膏火;道光二年(1822年),巡抚叶世倬于崇德斋旧址建考棚10余间,以课诸生。

书院大门悬康熙御书“三山养秀”匾,内有二十三子祠、崇正讲堂、敦复斋、五子祠、笃行斋、正谊堂、贤王先生祠、张公祠等计125间。院后花园有鉴亭,亭前悬乾隆御书匾“澜清学海”。院里还有藏书楼1座,上层陈列大书橱二三十个,贮藏御赐各种法帖,置经史子集若干橱。二十三子祠祀宋儒游广平等5人和明儒蔡虚斋、胡文定等18人。

每年二月初旬,书院悬牌出示招考。招收对象为全省九府一州品学兼优的生员(秀才)、监生童生。有“日给廪饩,岁供衣服”的待遇。书院每逢月初或中旬,由山长主持学习和测试。山长高坐堂上,命题宣讲或讨论经义,学生环坐静听共学。后来共学废了,改为讲学而以兼课士为主。后讲学又废,直以八股文章和试帖诗作为课士的主要学习项目。书院每年例于二月十五日以前,由督、抚亲临院中举行甄别试。生员、监生试大题,童生试小题,都是八股文一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获选的按期参加月课,每月2次。初六日为师课,十六日为官课。考卷评定后,生、监超等取60名为内课,每月每名膏火银1两4钱;特等取60名为外课,每月每名膏火银1两;一等取80名为附课,不发膏火银。童生仅取正课30名,每月每名膏火银6钱;附课80名,不给膏火钱。

鳌峰书院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宗旨,以教、学、研、编为经,以出当世名士为纬,定期从全省择优录取秀才,聘各方名士讲学,很受朝廷器重。

书院设山长1人、监院1人、书办2人、丁役数人。历任山长有蔡璧、林枝春、朱仕琇、孟超然郑光策、陈寿祺。他们的学生如林则徐、赵轩波、蔡世远蓝鼎元等都是当时“第一流人物”,所以鳌峰书院久享“文薮”的美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废止,书院改为“校士馆”,后又改为福建法政学堂。辛亥光复时学堂毁于火,书院原有设置,除一座假山外,荡然无存。

高士其故居

高士其故居位于福州市鳌峰坊东口南侧,背靠于山,为明代迟清亭旧址。始建于明代,坐南向北,四面风火墙,前后五进,面积2500多平方米。

高士其故居1号花厅原有四进,除第一进为三开间住房外,二、三、四进为假山、鱼池、花园阁楼,迟清亭即建在此。清道光年间后,多被改为住房。民国初期,高士其父亲高赞鼎在花厅二进鱼池东侧建一幢双层小楼,它是高士其青少年时期的住房。花厅现仅存两进,占地面积仅四百平方米。

3号主座前、后共五进,入石框大门为首进,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屋顶。三面环廊,厅堂三开间,中间为厅,两旁有前、后厢房,左厢房为其父高赞鼎、母何吟阁住房。二、三进同样是三开间,有插屏门隔成前后厅,厅两侧为前后厢房,前后厅都有天井,前天井两侧有披榭。四进也是三开间,双层楼房,楼上供佛,五进为倒朝三间排,已圮。每进都有小门通向东侧花厅,现仅存两进共八百平方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