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23 12:16
niǎo ɡuān(鸟官)传说远古 少皞氏 以鸟名官,谓鸟官、鸟师。《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三年》:“ 魏 主 珪 临 昭阳殿 改补百官,引朝臣文武,亲加铨择,随才授任……其官名多不用 汉 魏 之旧,仿上古龙官、鸟官。”参阅《左传·昭公十七年》。
北魏当时命名官职也颇具古风,“或取诸身,或取诸物,或以民事,皆拟远古云鸟之义”(《魏书》),根据人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或是随身携带的物品装饰品,以及一些常见事物等,来确定官职的名称。也就是说,官职名称起的很随意,依据各自不同的特征,最后用具有相似特征的各种鸟来命名。因为鸟是动态的,所以那些官名叫起来便很形象生动。 比如,“诸曹走使谓之凫鸭,取飞之迅疾”(《魏书》)。诸曹就是尚书三十六曹,是尚书之下分管不同事物的机构,相当于现在机关里的科室,曹后来演化成部,也就是三省六部的部,算是部的前身。走使,是指供差遣或是递送文书的那些人,说通俗点,就是跑腿打杂的公务员、事物秘书啥的。所谓凫鸭,也就是水鸭(不是盐水鸭),俗称野鸭,能飞能凫水,速度很快。要说古人的智慧你不得不服啊,凫鸭水陆两栖,动作麻利,像极了领导身边眼疾手快的跟班,用凫鸭作为诸曹的官职名称,很贴切,很有想象力。 再比如,“以伺察者为候官,谓之白鹭,取其延颈远望”(《魏书》)。伺察者,就是负责检查、巡视工作的人。现在咱们干个什么事,不都兴成立领导小组吗?组长副组长组成人员,然后下设办公室,还有宣传组、法规组、联络组、督导检查组什么的一大堆(其实真正干事的也就一个小组)。这个“伺察者”,大概约等于督导检查组的组长。督导检查,要有极强的洞穿力,还得望得远,与白鹭伸长脖子“延颈远望”的模样颇有一拼。 这只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北魏其他好些官职,也都是以不同的鸟来命名的,所谓“自余之官,义皆类此”(《魏书》)。这事听着就很幽默了,上朝时,皇帝正襟危坐于大堂之上,底下一大帮凫鸭白鹭之类的鸟官,皇上要是哪根筋不小心抻着了,顺便再抓下作风问题,说凫鸭们最近思想懒惰,导致腿脚不勤办事不利,扣发一个月饷银;然后打一个拉一个,说白鹭们表现倒是不错,很能吃苦,创出了鸡蛋里挑骨头的督导检查新方法,通报表扬一次。有够逗不? 其实北魏当时也不是所有的官员都用鸟来命名的,它仅限于内朝官。北魏初期,有两套并行的行政体系,就是内朝和外朝。外朝实行的是汉制体系,主要负责被征服地区的管理,被征服区多是农耕区,也多是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所以当时外朝的官制,基本延续的是晋朝体制。内朝官是鲜卑族内部的官职体系,也就是上面说的那些鸟官,负责鲜卑族内部以及游牧区的事物。内朝外朝说起来复杂,其实也就像现在的党政两套班子。做内朝官的绝大部分是鲜卑贵族,根正苗红,权力自然要比外朝官大,所以当时的鸟官是非常厉害的。
内朝是一个独立完整的行政体系,并不是后来的内监宦官什么的。比如,内朝的武官有内细射、内三郎、内幢将、内侍校尉、内将军什么的,都带个内字,内三郎、内幢将负责守卫京师和宫城,相当于清朝的八旗,或是现在的北京卫戍区,是北魏的核心军事力量。内朝文官有内侍长、内行尚书、内给事,执掌着朝政机要,内侍长还负责查举百官,兼具纪检监察职能,权力大的很。司法上则有内都坐大官,最初也是由部族首领担任,内都坐大官“坐王庭决辞讼,以言语约束”,有了纠纷就按族内的习俗来决判,“无囹圄考讯之法”(《魏书》),没有什么法律法规作依据。这种形式在北魏建国初期,算是一种主要的司法形式。
实行内外朝的并行体制,在路卫兵看来,这是拓跋氏在接受汉化时,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也是拓跋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在行政体制上实行的一种折中形式。拓跋氏本是草原上的行国,久居漠北苦寒地带,在与中原接触之前,一直处于氏族时期,部族体系还保持着非常朴素的原始风格,“射猎为业,淳朴为俗”,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凡事“刻木纪契,人相传授”(《魏书》),自然不能和中原的文化积淀相比。但是随着与中原的深入接触,拓跋氏便“交好南夏,颇亦改创”,开始渐渐接受中原文化,也包括接纳中原的行政体系,特别是拓跋猗卢受封代王,也就是拓跋氏建立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国家代国后,其“余官杂号,多同于晋朝”(《魏书》),不再实行单一的部族式统治了。
其实这也是形势的需要,拓跋氏从游牧部落转化成封建性质的王国,势必要引进先进的行政体制,况且,随着拓跋氏的扩张,其统治区域内已不仅仅是单一的鲜卑族,这就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了有效管制不断扩大的新统治区,也为了尽快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保持政权的稳定,就要采用汉制体系,以适应新的形势。但这种改变是需要过程的,并非一下子就能完成,拓跋部固有的习俗,也不是一下就能改变。综合考虑,于是就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
这也不是北魏的独创,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这种方式是很典型的。北魏之前的好多政权也都采取过此类措施。如匈奴建前赵、羯胡建后赵,他们自己既称皇帝,也称大单于,采取胡汉分治。但他们这种体制的划分较为简单,之间的界限不太明显,不像北魏这样形成了两套完整系统的班底。究其原因,在路卫兵看来,这大概是因为拓跋氏与中原的接触,要较其他几个民族晚的缘故,所以这个过程就显得漫长些。
也正因如此,北魏的内朝还保留着不少部落的性质,拓跋珪“法古纯质”(《魏书》),并用鸟做为官职的称谓,也充分说明北魏当时尚处于古朴的落后时期。内外朝制度,在胡汉文化冲突之时,兼顾了双方的感受,并发挥了各自的长处,起过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北魏能够扫六和而定中原的原因之一。这种制度存在的时间也很长,从拓跋珪建立帝国,一直到孝文帝汉化改革,内外朝才融为一体,这种类似于双轨制的行政体系,才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当然,那些鸟官也就随之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