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尽弓藏

更新时间:2024-07-22 20:12

鸟尽弓藏(拼音:niǎo jìn gōng cá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成语出处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鸟尽弓藏”。

成语故事

公元前475年,经过十数年的卧薪尝胆,越国终于恢复了国力,越王勾践大举伐吴,大破吴军。吴王夫差无奈,只好派太宰伯嚭去向勾践告饶求和。勾践想起过去的事,有点动心,但范蠡却不同意。他劝越王不要留下后患。于是,勾践拒绝了吴王的求和,继续攻打吴都姑苏。伯嚭首先投降,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用衣服遮住了自己的脸,自杀了。

勾践做了霸主,开了个庆功大会,大赏功臣。可是满朝文武,恰恰少了个功劳最大的范蠡。原来,范蠡已经与西施在一天深夜,悄悄地乘着一只小船,离开越国,远走他乡了。

范蠡在临走前,给他共患难的老友文种留下了一封信,信中说:“飞鸟打完,再好的弓箭也要藏起来了;兔子打完了,就轮到将猎狗煮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只可以同别人一起共患难,不可以同别人共享富贵,你还是赶快走吧。”文种看完,觉得范蠡说得有道理,就以生病为借口,不去上早朝了。但是过了不久,越王听信谗言,疑心文种要谋反,就派人送给文种一把剑。文种一看,原来正是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宝剑。他顿时明白了越王的意思,感叹道:“我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啊。”于是便拿起剑自杀了。

成语寓意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触目惊心的八个字,让人感到砭人骨髓的寒凉与恐怖。然而,这就是历史的真实与残酷,曾经一次次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功高盖世,无可赏赐,只有“赐”死,一了百了,从而根除可能出现的后患。其实这样做是一个很大的悖论,有时非但不能根除后患,反而导致新患的出现。比如,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给皇孙朱允炆扫除后患,大杀功臣,后来燕王起兵靖难时,朝廷几乎无将可派,结果让朱棣比较轻易就夺取了朱允炆的皇位。为他人做事的同时,也要为自己预留出一条后路,这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处世哲学,要知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成语运用

“鸟尽弓藏”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常与“兔死狗烹”连用;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含贬义。

三国·曹丕《煌煌京洛行》:“淮阴五刑,鸟尽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

宋·刘克庄《读韩信马援传》:“病厌鸢飞鼓噪,晚悲鸟尽弓藏。”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小弟从征方腊回来,苦劝我东人隐逸。明知有‘鸟尽弓藏’之祸。”

现代·鲁迅《立此存照》:“倘有不识时务者问:‘如果那时并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且汉人也配享庙……则将如何?’我觉得颇费唇舌。”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一旦义军战败,将军对朝廷已无用处,鸟尽弓藏,免死狗烹的时候就要到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