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09:2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简称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简称IBDV)引起、发生在鸡身上的一种常见病害。病鸡增重减少、死亡、机体严重脱水和骨骼肌出血。
1962年,正式报道了该病在美国特拉华州(Delaware)甘布罗镇(Gumboro)的肉鸡群中发生,又称Gumboro病。该病先后流行于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印度等30个国家和地区,呈世界性流行。
1986年,在欧洲发现了一种超强毒力的IBDV毒株(very virulent IBDV,vvIBDV),该毒株感染后对产蛋鸡可以造成高达70%的死亡率,而且具有高母源抗体的鸡
IBDV是一种无囊膜的RNA病毒,具有单层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T=13晶格分布,病毒粒子直径约60纳米。组成病毒核衣壳的结构蛋白主要以二聚体形式存在。病毒基因组为双股双节段RNA(bi-segmented double-stranded RNA,dsRNA ),由A B两个片段组成。在分类上属于双RNA病毒科(Birnaviridae)的禽双RNA病毒属(Avibirnavirus)。
以约2纳米的分辨率计算IBDV的三维图
在易感鸡群中,初发的IBD多呈急性型鸡表现自啄泄殖腔、减食,精神沉郁,羽毛蓬乱,头及翅膀下垂;嗜睡,眼睑闭合,呆立一隅,不愿走动,步态不稳,卧地,震额;白色或水样腹泻,肛门周围羽毛有泥土、粪便,啄肛。感染后的第二天开始陆续有死亡现象出现死亡高峰期一般在感染后的第3~4天,第5~7天后开始恢复。亚临床感染不表现明显可见的临床症状,但体重减轻,有时可查出特异性抗体。
IBD母源抗体阴性鸡,可于1周龄内感染发病,有母源抗体的鸡多在母源抗体下降至较低水平时感染发病。2~15周龄的鸡都可发病3~6周龄的鸡最易发生,138日龄鸡偶有发生该病的报道。病鸡的类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病鸡是主要传染源。IBDV可通过直接接触和污染了的饲料饮水垫料、尘埃用具,车辆、人员、衣物等间接接触传播,该病毒不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粘膜传染,还可通过污染病毒的种蛋传播,发病率为5%~34%,有时高达74%,而感染率是100%由于各地流行的IBDV毒株毒力及抗原上的差异及因鸡的品种、日龄母源抗体、饲养管理营养状况应激因素、发病后采取的措施不同,因此发病后死亡率差异很大,有的仅1%~5%,多数地区15%~20%,严重发病群死亡率可达到64%。
死鸡剖检可见脱水而法氏囊充血和水肿比正常的肿大约2倍。法氏是该病毒的主要侵害器官,变化明显,严重病例法氏囊浆膜明显发炎,有浆液性渗出物,法氏囊的粘膜表面有出血性淤点或淤斑甚至“紫葡萄样”外观。少数鸡肾肿大,显白色,尿酸盐沉着。腿部肌肉及腺胃肌胃交界处出血。脾脏肿大、出血。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淋巴样器官受到损害,法氏囊受损最为严重。其次为脾、胸腺肠扁桃体和哈德氏腺,法氏囊滤泡和脾的血管周围鞘内B淋巴细胞破裂、崩解,法氏囊内大量异嗜性细胞侵润和增殖。
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影响的肉鸡死后病变过程
根据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由IBDV变异株感染的鸡,只有通过法氏囊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和病毒分离才能作出诊断。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和易感鸡接种是确诊该病的主要方法。
病毒分离鉴定
鸡群在发病后2~3天,法氏囊中的病毒含量最高,其次是脾和肾。取典型病例的鸡法氏囊和脾磨碎后,加灭菌生理盐水做(1:5)~(1:10)稀释。离心取上清液加入抗生素作用1小时,接种于9~12日SPF鸡胚绒毛尿囊膜。受感染的鸡胚通常在3~5天死亡,可见胚胎水肿、出血可用已知阳性血清在鸡胚或CEF上做中和试验鉴定分离出IBDV。血清亚型的鉴定则需进行交叉中和试验。
血清学检查
琼脂扩散试验、微量血清中和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都是快速有效的诊断方法。其中,琼脂扩散试验对鸡群法氏囊病的定性检查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最为常用。该方法既可检测抗原,也可检测抗体,可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疫苗免疫后的IBDV抗体。但是该方法不能区分血清型,主要检查群特异性抗原。
IBDV变异毒株能诱发胚胎的肝坏死和脾肿大,不引起鸡胚死亡,可采用交叉中和试验加以区别。所以在变异毒株不断出现时,应尽快作出确诊,核酸探针和单抗的抗原捕捉ELISA(AC-ELISA)的方法有助于从临床样本中直接检测IBDV,作出快速诊断。用RT-PCR方法并结合对扩增的基因片段进行酶切分析,可区分血清型的经典株和变异株。
易感鸡感染试验
取病死鸡有典型病理变化的法氏囊磨碎制成悬液,经滴鼻和口服感染21~35日龄易感鸡,在感染后48~72小时出现临床症状,死后剖检可见法氏囊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要确定感染的是否为vvIBDV,也需要接种易感鸡,临床病料往往有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所以在作出是否为vvIBDV感染的结论时应慎重。
加强生物安全防御加强生物安全体系是倍受关注的管理方法,主要做到建立健全防、检疫制度,要坚持自繁自养,不从外地(特别是IBD疫区)引进种鸡、种蛋,必须引进时,也要在检疫和免疫后再引进,且需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谢绝无关人员参观,以免带进IBD病毒,从而引起IBD的爆发与流行。一旦发生IBD,应立即封锁发病鸡场,隔离或处理病鸡。用过氧乙酸或次氯酸钠进行全面消毒。
在雏鸡14~18日龄、18~32日龄、42~46日龄段,用预防剂量注射法氏囊病精制卵黄抗体2~3次。根据已往鸡发病的时机,做到发病早,早注射;发病迟,迟注射,最后一次看市场决定是否注射(50日龄前出售可免)。这种方法连续使用一年后,会使饲养环境中的强毒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所弱化。然后再进行前述防治措施,会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Lucio和Hitchner及Banxendale等报道,油乳剂IBD灭活苗能够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母源免疫力保护雏鸡4~5周。据朱启群报道,用病死鸡的腔上囊组织制成油乳剂组织灭活苗,免疫10日龄雏鸡取得了良好的免疫应答,抵抗强毒的攻击。使用的油佐剂疫苗包括IBDV的标准毒株和变异株。赵月兰等试验证明:用本地毒株制成的灭活疫苗,于10日龄鸡免疫接种,可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对雏鸡不会产生损害,不会引起免疫抑制,亦不受母源抗体干扰,且无散毒危险。常采用中等毒力疫苗在雏鸡3周龄时滴眼或饮水免疫。油佐剂灭活苗用于加强和延长种鸡群的免疫力,但这些疫苗诱导雏鸡的初级免疫反应是不理想的。油佐剂疫苗对接种过活疫苗或感染过野毒的鸡是非常有效的。
当鸡群发生法氏囊病时,可以使用高免卵黄抗体制剂,其治疗效果取决于高免卵黄液的质量即抗体水平的高低和发病所处的阶段。由于这是一种被动免疫过程,注入体内的抗体5~7天被代谢。如果饲养环境中法氏囊强毒污染严重,鸡群会重复感染发病,鸡群应注射2~3次高免黄抗体才能彻底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