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桑

更新时间:2024-04-09 23:43

鸡桑(Morus australis Poir.)是桑科、桑属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褐色,冬芽大,圆锥状卵圆形。叶卵形,先端急尖或尾状,基部楔形或心形;托叶线状披针形,早落。雄花序被柔毛,雄花绿色,具短梗,花被片卵形,花药黄色;雌花序球形,密被白色柔毛,雌花花被片长圆形,暗绿色,花柱很长,柱头2裂,内面被柔毛。聚花果短椭圆形,成熟时红色或暗紫色。

植物学史

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 第23(1)卷中,鸡桑种内有6个变种,分别为:狭叶鸡桑(Morus australis var. oblongifolia Cao)、花叶鸡桑(Morus australis var. inusitata (Levl.) C.Y.Wu)、细裂叶鸡桑(Morus australis var. incisa C.Y.Wu)、戟叶桑(Morus australis var. hastifolia Cao)、鸡爪叶桑(Morus australis var. linearipartita Cao)。而在《植物智》网站中,鸡桑种内的名称已修订,认为狭叶鸡桑、花叶鸡桑、细裂叶鸡桑、戟叶桑、鸡爪叶桑是鸡桑的同物异名。

形态特征

灌木小乔木,树皮灰褐色,冬芽大,圆锥状卵圆形。叶卵形,长5-14厘米,宽3.5-12厘米,先端急尖或尾状,基部楔形或心形,边缘具粗锯齿,不分裂或3-5裂,表面粗糙,密生短刺毛,背面疏被粗毛;叶柄长1-1.5厘米,被毛;托叶线状披针形,早落。雄花序长1-1.5厘米,被柔毛,雄花绿色,具短梗,花被片卵形,花药黄色;雌花序球形,长约1厘米,密被白色柔毛,雌花花被片长圆形,暗绿色,花柱很长,柱头2裂,内面被柔毛。聚花果短椭圆形,直径约1厘米,成熟时红色或暗紫色。花期3-4月,果期4-5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朝鲜、日本、斯里兰卡、不丹、尼泊尔及印度也有分布。常生长于海拔500-1000米石灰岩山地或林缘及荒地。

繁殖方法

鸡桑在2-9月都能扦插成活,其中3-6月扦插能长成壮苗,最佳扦插时间是2月下旬至3月中旬。

选择地势平坦,向阳通风,易于排灌,土地肥沃,土层在1米以上的壤土作为扦插地。每亩撒施土杂肥10-15担,磷肥20-25千克,深耕碎细整平,按2米宽开和,以40厘米为行距理出3-4厘米深的扦插沟。

硬枝扦插:选用上年生粗壮无病虫危害的鸡桑枝条,剪去梢端细弱部分,用充实的中下部枝条剪成10厘米左右长的小段,每段上留2-3个冬芽,下端剪成钝斜面,上面在芽上方0.5厘米处下剪,剪成马蹄形,有芽的一侧高,芽的背侧低,高低差成45°斜面,上下剪口都要平滑无破损。然后在理好的扦插沟内按27-30厘米的株距将插条竖直插入,回填细土压紧,以微孔一芽为度。最后每株用潮沙覆盖插条,以减少水分散发,提高成活率。

接芽扦插:接芽扦插是利用鸡桑枝条作砧木,良好穗条作接穗,通过嫁接后,再将嫁接体打插,一步培育成良桑苗木的方法。要点是:剪取中下部充实无病虫的鸡桑枝条成10厘米的小段,方法与硬枝扦插相同。削去上端一个冬芽,采用切皮芽接法把良桑穗芽接在插条上削去桑芽的下方,然后再按硬枝扦插方法扦插。

从扦插人土到幼苗长到13厘米以前,新根产生和枝叶形成所需要的营养,主要靠插条内贮藏的物质转化供给。这一时期保持土壤适当的含水量是扦插成活的关键。因此,应注意排水和灌溉。当土壤干燥至表层发白时,应在早晚浇水灌溉,防止插条干燥失去活力;雨水过多,土壤积水时,应及时排水,以免切口霉烂。苗木在13-33厘米期间,根系不断发展,地上部枝叶逐渐增多,应勤施10-20%的粪水提苗,并经常除去土壤中的杂草。当苗木长到33厘米以上时,可灌施原浓粪水并兑入适量的速效性氮肥,促进苗木旺盛生长。

主要价值

韧皮纤维可以造纸,果食成熟时味甜可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