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乸草

更新时间:2023-05-18 21:00

鸭乸草(Paspalum scrobiculatum L.)是禾本科,雀稗属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秆粗壮,高可达150厘米。叶鞘大多无毛,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边缘微粗糙,顶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总状花序,着生于主轴上,穗轴边缘粗糙;小穗圆形至宽椭圆形,第一颖不存在;第一外稃具脉,边缘有横皱纹;第二外稃革质,暗褐色,5-9月开花结果。

形态特征

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秆粗壮,直立或基部倾卧地面,高30-90(-150)厘米。叶鞘大多无毛,长于节间或上部者短于节间,常压扁成脊;叶舌长0.5-1毫米;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4-12毫米,通常无毛,边缘微粗糙,顶端渐尖,基部近圆形。

总状花序2-5(8)枚,长3-10厘米,着生于长2-6厘米的主轴上,直立或开展;穗轴宽1.5-2.5毫米,边缘粗糙;小穗圆形至宽椭圆形,长2.5毫米左右;第一颖不存在;第二颖具5脉;第一外稃具5-7脉,膜质或有时变硬,边缘有横皱纹;第二外稃革质,暗褐色,等长于小穗。染色体2n=40。花果期5-9月。

近种区别

该种以小穗长约2.5毫米,第二颖与第一外稃有5至7脉,边缘常具横皱纹以及植株,叶片较大与邻近种有别。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台湾、云南、广西、海南;印度等东南亚各国及世界热带地区均有分布。生长在海拔在500米以下的于路旁草地或低湿地。

鸭乸草喜温暖气候,耐热不耐寒,对霜冻很敏感,对麦角病有免疫性。耐旱性强,耐瘠能力中等。对土壤适应性较广,耐酸性土壤,只要合理施肥在pH值为4.5以下的酸性土壤上也能良好生长,但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上生长最好。

繁殖方法

①播种时间宜选择清明节前后播种。②用种量3-4千克/亩。③播种方法:鸭乸草播种前,在山地或预定地块开挖壕沟,沟宽50厘米、深20厘米以上,长度依地形而定,沟间隔为80-100厘米;也可进行穴播,株行距(40-50)厘米×(40-50)厘米。选择雨天播种较好,若在晴天播种,将种子用编织袋装好后放在冷水中浸泡3-4小时,再沥干水,每亩用细土8千克、复合肥3千克与浸泡好的种子拌匀后播于沟(穴)内,盖上2-3厘米厚的细土或杂草。种子播后5-7天便可出苗。

栽培技术

幼苗与杂草竞争力弱,出苗后90天内应注意控制杂草。苗过密时还应及时间苗,移到苗稀疏的地方补种,并视生长情况进行补肥、补水。缺水地区在山顶或较高的位置挖大水池,池内铺帆布、池面加盖,以防人畜掉落,也可在播种区每8平方米挖一坑,容积1立方米左右,铺上较厚的薄膜袋或埋水缸蓄水备用。总之,山地种植鸭乸草应因地制宜,可与猪屎豆、大翼豆等豆科牧草混播,同时兼种经济林木、中药材等,以充分利用地力。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在良好的栽培管理条件下,鸭乸草每年可刈割3-4次,每公顷产鲜草5.25-6.00万千克。鲜草干物质含量为20.7%,干物质含粗蛋白质9.89%、粗脂肪1.64%、粗纤维30.30%、无氮浸出物50.61%、粗灰分7.55%,是牛、羊和鱼的优良饲料。

生态效益:鸭乸草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均可种植,因其分蘖快、根系发达、种子脱落后翌春自然发芽生根,这样可以多年利用。该草既适于放牧利用,又可用于保持水土种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