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0 12:16
鹀科(学名:Emberizidae)(鹀读音wú)有73属316种。小型鸣禽。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喙大多为圆锥形,与雀科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种类众多,在栖息地、食性、行为和羽饰上有各种各样的变异,有些种类为雌雄异色。分布在古北界的典型种类,体羽大多似麻雀,外侧尾羽有较多的白色。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产卵4-6枚,一般由雌鸟孵化12-13天,雏期约等于孵化期。遍布全球。
该科以前划在雀科之内,被提升为一个独立的科。该科鸟类是小型鸣禽,喙大多为圆锥形,与雀科相比嘴较为细弱,下嘴的底缘甚向上曲,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鼻孔位于上嘴基部,通常为皮膜或羽须所隐蔽;初级飞羽9-10枚;次级飞羽的长度约等于翅长的3/4;尾羽12枚;凹形或者叉形;跗躐前缘被盾状片;两性羽色常有区别,幼鸟羽毛似雌鸟。第1年秋末已经完全换羽。在栖息地、食性、行为和羽饰上有各种各样的变异;分布于古北界的典型种类。
栖息于森林、田园、草地、灌丛和居民区附近。食物多为谷类、草籽、果实、花、叶芽等,繁殖期则以昆虫喂养幼鸟。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产卵4-6枚,一般由雌鸟孵化12-13天,雏期约等于孵化期。
鹀科的鸟类是一些中小型的雀,具有圆锥形的鸟喙,许多体羽的颜色和图案都很单一,主要是棕色,黑色,灰色,黄色和白色,经常挑染棕色或灰色,也有一些鸟类羽毛丰富多彩或醒目标示。它们生活在开放和半开放式的栖息地,尤其是草地、林地和森林边缘。共有73属,316种,887亚种。 鹀科分布中的鹀类在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大多数地方都能见到,最北可达到北极地区,唐纳雀和食种子的成员外,还有主红雀则分布限于美洲。鹀科种类繁多,其中以美洲的唐纳雀类种类最丰富而且极具多样化,适应多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相应的嘴型也多种多样,除了典型的圆锥状喙以外,还有的似鸦雀,有的似吸蜜鸟。
某些学者从雀形目(Passeriformes)新大陆燕雀科(Fringillidae)中抽出几个类群而成立的一个鸣禽科。包括某几种鹀、雀类、大嘴雀、麻雀类以及全部灯草鹀,鹀科大部分体小,嘴呈圆锥形,食种子。除少数旧大陆种类外,鹀科的种类主要分布在新大陆。
该科的物种是小型鸟类,通常大约15厘米长,鸟喙和雀类相似。该科中体形最小的是食籽雀属的物种,体长约10厘米,体重9-10克,而地雀鹀属的唧鹀属,体长在24厘米,体重达54克,尾较短。该科鸟类生活在各种栖息地,包括林地,红树林,沼泽,草原。旧大陆的物种往往有棕色羽毛,新大陆的物种一般羽毛更鲜艳。许多物种具有独特的头部图案。饮食主要包括种子,但偶尔也以昆虫,尤其是喂养雏鸟。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极危(CR)——6种;濒危(EN)——11种;易危(VU)——19种;近危(NT)——24种;不详(DO)——种;低危(LC)——239种。
鹀科鸟类主要活动于草原、沙漠、苔原及耕地等开阔环境,在森林及林缘地也有分布。主要以杂草籽和谷物为食,在育雏期间以昆虫喂雏鸟。
该科鸟类全世界计有76属326种。中国境内有6属31种。内蒙古计有3属19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