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8 09:09
鹅喉羚是哺乳纲,鲸偶蹄目,牛科,羚羊属的哺乳动物。它们颈细而长,雄兽颈下有甲状腺肿,形似鹅喉。上体毛色沙黄或棕黄,吻鼻部由上唇到眼平线白色,有的个体略染棕黄色调,额部、眼间至角基及枕部均棕灰,其间杂以少许黑毛,耳外面沙黄,下唇及喉中线也为白色,而与胸部、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白色相连。鹅喉羚体形似黄羊,它的尾巴比黄羊长,所以又被称为“长尾黄羊”;因雄羚在发情的时候喉部肥大,状如鹅喉,所以得名“鹅喉羚”。
鹅喉羚属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区域生存的动物,体形似黄羊,因雄羚在发情期喉部肥大,状如鹅喉,故得名“鹅喉羚”。
鹅喉羚颈细而长,雄兽颈下有甲状腺肿,形似鹅喉,故称鹅喉羚。上体毛色沙黄或棕黄,吻鼻部由上唇到眼平线白色,有的个体略染棕黄色调,额部、眼间至角基及枕部均棕灰,其间杂以少许黑毛,耳外面沙黄,下唇及喉中线亦为白色,而与胸部、腹部及四肢内侧之白色相连。
鹅喉羚属于典型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种类,栖息在海拔300-6000米之间的干燥荒凉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茫茫荒漠几乎是贫瘠、荒凉和死亡的代名词,但鹅喉羚仍然能依靠生长在荒漠上的红柳、梭梭草、骆驼刺和极少量的水存活下来并繁衍着后代。
鹅喉羚多白天活支常结成几只至几十只的小群活动动,善于奔跑,以青草等植物为食。鹅喉羚共采食16科47种植物,不同季节间鹅喉羚食性有明显变化,秋季采食7科24种植物,冬季采食6科17种植物,春季采食16科41种植物,夏季采食12科30种植物,藜科、禾本科植物是鹅喉羚全年的主要食物来源,占鹅喉羚总采食量的38.8-85.1%,非禾本科草本植物也在鹅喉羚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春季和夏季鹅喉羚采食较多的驼绒藜,秋季和冬季梭梭被较多采食。由于干旱胁迫,春季、夏季和秋季鹅喉羚吸食含水量较高的多葱根,粗枝猪毛菜等非禾本科草植物。冬季鹅喉羚与绵羊之间生态位宽度相近,食物重叠指数高达76.6%,绵羊与和喉羚之间食物竞争明显。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研究了鹅喉羚的卧息生境选择,夏季测定了49个卧迹样方,36个对照样方;冬季测定了75个卧迹样方,75 个对照样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鹅喉羚夏季主要选择半滩、下坡位,海拔910m以上、与水源距离较远、远离道路、远离居民点、高隐蔽级、中低植被密度和中高草本密度的区域作为卧息地,而冬季鹅喉羚主要选择山坡、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中上坡位和下坡位、900-1000m的高度范围、离道路501-1000m以及大于2000m的距离、靠近居民点、中低隐蔽级、中等雪深1cm-3cm、中高植被密度和中高草本密度的区域作为卧息地。
鹅喉羚主要分布于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叶尔羌河流域至罗布泊的荒漠,是鹅喉羚的栖息地。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及西北地区。
冬季发情交配,怀孕期约半点年,胎产1-2仔,幼仔年性成熟,寿命约10年。雄羚发情期采食时间比例明显下降,发情期卧息时间比例与发情后期相似,明显低于发情前期;发情前期至发情后期采食卧息时间比显著增加;发情期雄羚站立和移动时间比例明显升高,采食行为时间占非发情行为主要部分,且采食行为与发情行为显著相关。相比之下,雌羚不同发情阶段采食行为时间分配比例相似。因此,除必需投入的发情行为外,发情期雄羚最大化其能量摄入。
(亚种参考资料)
经过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新疆拥有15万至20万只鹅喉羚
从2003年到2012,9年的“围栏效应”,已经导致新疆北部鹅喉羚种群数量下降50%以上。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China Key List —Ⅱ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 。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