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4 09:10
鹊色鹂(学名:Oriolus mellianus)是黄鹂科、黄鹂属鸟类。体长28厘米。中型鸣禽。喙长而粗壮,约等于头长,先端稍下曲,上喙端有缺刻;鼻孔裸露,盖以薄膜;翅尖长;尾短圆,跗跖短而弱。雄鸟头、翅黑色;体羽银白色具隐粉红斑;尾红褐色。雌鸟头、翅黑褐;背羽灰色;下体白色具黑纵纹。
鹊色鹂雄性成鸟:头部辉黑色;背羽银白色,各羽的中段有大形三角形紫红色斑,不同程度的露出于白羽之间,形成零散的羽斑;肩羽与背羽同色;翅覆羽与飞羽均辉黑色;尾羽淡紫红或红褐色,各羽的外翈边缘染以银灰色,羽轴除先端与羽片同色外,余为白色;胸以下的下体与背羽同色;尾下覆羽与尾羽同色,羽缘有宽阔的银白色缘;股羽黑褐。
雌性成鸟:头黑褐具光泽;背羽灰褐,各羽的羽轴区深褐色,整体具有纵纹;肩羽与背羽同色;翅覆羽与飞羽黑褐色;中央一对尾羽暗紫红色;外侧尾羽内翈大部为粉红色,外翈及一部分内翈为黑褐色。颏、喉黑褐色,各羽的羽缘白色,在整体上构成密的黑褐色纵纹;胸以下为白色,具深褐色纵纹;尾下覆羽粉橙色具白缘和褐色羽轴区。
幼鸟:羽色似雌但自颏、喉以下的下体为一致的白色具褐色细纵纹;成鸟黑羽部分在幼鸟均为烟褐色,不具光泽;背羽纵纹不显著。
虹膜淡黄色或黄色;嘴蓝灰色或暗绿色;脚蓝灰色或黄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77-82克,♀75-81克;体长♂240-260毫米,♀235-250毫米;嘴峰♂26-29毫米,♀24-28毫米;翅♂143-156毫米,♀141-149毫米;尾♂101-106毫米,♀98-103毫米;跗蹠♂21-25毫米,♀22-24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于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尤喜次生阔叶林和疏林。
夏候鸟。树栖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见呈3-5只的松散群。主要在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活动,很少下到地面。繁殖期间喜欢隐藏在树冠层枝叶丛中鸣叫,鸣声清脆婉转,富有弹音,并且能变换腔调和模仿其他鸟的鸣叫,清晨鸣叫最为频繁,有时边飞边鸣,飞行呈波浪式。在枝间穿飞觅食昆虫、浆果等,每年4月迁至繁殖区,多为雄鸟先出现,不久即配对,鸣声宏亮而多变。以昆虫为主食,为鞘翅目、半翅目、鳞翅目的成虫及幼虫、螳螂等。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飞行姿态呈直线型。
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和泰国。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北部龙头山、广西瑶山、四川雷波和马边等地。
4月份迁来,8-9月份迁离繁殖地。雄鸟在繁殖期鸣声清脆悦耳。在高树的水平枝杈基部筑悬巢,雌雄共同以树皮、麻类纤维、草茎等在水平枝杈间编成吊篮状悬巢。每窝产卵4-5枚,卵壳有光泽。由雌鸟孵卵,卵的孵化期13-15天;育雏由两性担任,雏鸟在巢期14-15天;雏鸟离巢后尚需双亲照料15天左右。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10月1日——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根据对已知记录、丰度描述和分布范围的评估,该种群先前估计成熟个体数量为2,500-9,999只。然而,由于该物种的稀缺性,该种群数量被下调至1,000-2,499只成熟个体,相当于总种群数量约1,500-3,800只。
趋势解释:由于森林砍伐和繁殖地退化,该物种数量可能正在以中等速度下降。中国四川繁殖地剩余的大部分森林被指定为森林特许地,将在未来20-25年内砍伐;然而,禁止在该地区砍伐可能会阻止该物种分布范围内砍伐压力的快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