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学舌

更新时间:2024-09-12 08:47

鹦鹉学舌(拼音:yīng wǔ xué shé)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

成语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为无智慧故。”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鹦鹉学舌”。

成语典故

一般人认为,僧人要想获得功德,必须要做功课,即课诵,要经常诵读佛经和参加各种佛教仪式,但禅宗对以诵读佛经为主的课诵是反对的。

根据《景德传灯录》记载:“越州大珠寺住持慧海,把念诵佛经称为说‘客套话’,不准寺中僧人做早课和晚课。”有一个僧人很不理解,就问慧海:“为何不许诵经?还把诵经说成是客套话?”慧海就给他解释:“鹦鹉只会模仿人的声音,并不理解人的意思;佛经传达的是佛的意思,而不理解佛的意思仅会诵读经文,就如鹦鹉学人说话一样,所以不许你们诵经。”

成语寓意

传声筒式的鹦鹉学舌,即使学得再维妙维肖,也抵不上自己参悟出的一得之见。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事艺术创作,其中最宝贵的永远是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工匠式的仿制与再造,绝不会有个性的价值与生命力。用别人的头脑思考问题,用别人的舌头讲话,那自己的头脑和舌头岂不是失去了作用,做人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去做一个学舌鹦鹉。而应该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来。

成语运用

“鹦鹉学舌”指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主谓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

唐代 元稹《寄赠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明代 张岱《烈帝纪论》:“以故侍从之臣,止有唯唯否否,如鹦鹉学语,随时附和己耳。”

成语辨析

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鹦鹉学舌”与“人云亦云”意义相近,两者都有学习别人说话的意思,区别在于“鹦鹉学舌”指的是完全刻意的模仿,还可讽刺那些挑拨是非的人;“人云亦云”的意思是别人这么说,他也这么说,指的是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观点。

逸闻趣事

有个人喜欢鹦鹉,于是就在市上买了一只,关进鸟笼里,挂在南门下。

一日客人敲门,问:“有人在吗?”鹦鹉十分伶俐,也叫了几声:“有人在吗?”鹦鹉学了几句话,叫久了,觉得腻味,便学会了对门外客人说“请进”。

一次主人在家写文章,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洋洋洒洒写出三千字,得意之极,便高声朗读。鹦鹉断断续续地学成了其中三句话:“来者不善、居心叵测、快快拔剑砍狗头。”妻儿回家,它把这三句话叫一遍,恨得他们抡起木棒猛打鸟笼。客人进来,它也叫了一遍,客人尴尬得怒从心头起,愤愤指责主人胡猜乱疑真卑鄙。武士拜会,它也叫了一遍,刚刚说到“快快拔剑”,武士早已寒剑出鞘,直惊得主人两腿颤抖,连忙说:“勇士息怒!”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