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11:16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送别词。此词主要写作者对范开参加科举应试的热情鼓励和美好祝愿。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想象仲秋时节范开参加秋试的情景;下阕用比喻的手法实写范开携书剑登程的情景,表达了对范开的美好祝福。全词采用虚实相生以及多处用典的手法,在运用意象和创设意境上充分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鹧鸪天⑴·送廓之秋试⑵
白苎新袍入嫩凉⑶。春蚕食叶响回廊⑷,禹门已准桃花浪⑸,月殿先收桂子香⑹。
鹏北海⑺,凤朝阳⑻。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⑼,却笑人间举子忙⑽。
⑴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等。双调五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上阕第三四句、下阕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对仗。
⑵廓之:当即编次《稼轩词甲集》之范开,辛弃疾的门人。其生平事迹不详。秋试:秋季举行的考试,是对科举制度中解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农历秋季八月,也叫秋闱。
⑶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王直方诗话》:“梅圣俞在礼部贡院考校时和欧公《春雪诗》云:‘有梦皆蝴蝶,逢袍只苎麻。’”宋代举子均著苎麻袍。嫩凉:微凉,初凉。
⑷“春蚕”句:典出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诗:“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原意指行军时为了禁止士兵喧哗而让他们含着竹片,这里指考场一片寂静只听见笔与纸摩擦的沙沙响声。
⑸禹门:即龙门,相传龙门为大禹所凿。《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桃花浪起,江海鱼集龙门下,跃而上之,跃过者化龙,否则点额暴腮。”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桃花浪:比喻春闱(即礼部考试)。
⑹“月殿”句:比喻登科做官。宋制,各州郡漕试、解试均于八月举行,正桂子飘香时节。月殿,月官。此处指代朝廷。桂子,桂花中的一种,常绿乔木,全株有芳香气。这里指科考得中。
⑺鹏北海:典出《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⑻凤朝(zhāo)阳:典出《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朝阳,指山的东面,因其早上为太阳所照,故称。
⑼青云去:一作“青云上”。典出《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后以“青云直上”比喻人仕途顺遂,官运亨通,迅速升到高位。
⑽举子忙:典出《南部新书》乙卷:“长安举子自六月已后,落第者不出京,谓之过夏……七月后投献新课,并于诸州府拔解。人为语曰:‘槐花黄,举子忙。’”举子,科举考试的应试人。
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里,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袍,前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参加考试的情景,你与其他考生一起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作响。龙门里已经准时掀起了桃花浪,月宫里总是最先收得桂花的香气。待到科举应试放榜时,你一定能捷足先登月殿之上,蟾宫折桂,鱼跃龙门自然轻松。
如今你就像展翅的鲲鹏,从北海翱翔到南海,又像是华丽的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今后你还要携带着书和剑,继续走向辽远广阔的应试之路。明年的今天,你早已经青云直上,仕途顺遂,到那时,你就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笑他们还在为求取功名而日夜奔忙。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范廓之(范开)是辛弃疾的学生,他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辛弃疾为表达对他的送别之情和祝愿之意而写下此词。
这是一首送别词。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次句“春蚕食叶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范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范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他的美好祝福。
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如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伯禹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而“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郤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
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邯钢报》原副编审迟双明:此词主要写作者对范开参加科举应试的热情鼓励和美好祝愿。全词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多处用典,但入情入理,巧妙运用大鹏、丹凤比兴,以使意象豪迈;点提北海、朝阳、路茫茫,突出词的意境开阔;又有携书佩剑,展现了他既文又武的才华,描绘出一副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因此说,辛弃疾在这首词中运用意象和意境上充分体现了豪放词的写作特点。(《辛弃疾词全鉴》)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