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词

更新时间:2023-08-30 23:33

《鹧鸪词》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五言乐府。这是一首年轻女子思念远方情郎的诗。诗人以湘江斑竹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雌雄对啼的鹧鸪反衬女子的孤独寂寞。与众不同的是,女子并没有埋怨情郎久久未归,而是担心其无路可归。由己及彼,把单纯的思念之情升华为关爱之情,更显出其对情郎的感情之深。全诗运用了比兴、象征、反诘等一系列艺术手法,以景起兴,以情结景,清新含蓄,具有民歌风味。

作品原文

版本一

鹧鸪词⑴

湘江斑竹枝⑵,锦翼鹧鸪飞。

处处湘阴合,郎从何处归?

版本二

山鹧鸪词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⑶。

处处湘云合⑷,郎从何处归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鹧鸪词:属乐府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收录《鹧鸪词》三首,其中李益一首,李涉二首。它们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来烘托气氛,为主题服务。可见《鹧鸪词》在内容上都是表现愁苦之情的,而且都须用鹧鸪的飞鸣来托物起兴。

湘江:在今湖南省境内。斑竹:一种有斑纹的竹子,亦称“湘妃竹”“湘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记载:南巡不返,葬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思帝不已,泪下沾竹,竹悉成斑。

⑶锦翅:有花纹的翅膀。鹧鸪:鸟名,羽毛黑白相间,栖息于江南山间灌木丛中。古人以其鸣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崔豹古今注》:“南山有鸟,名鹧鸪。自呼其名,常向日而飞。”

⑷“处处”句:《文镜秘府论·地·六志》引《赠别诗》曰:“离情弦上急,别曲雁边嘶。低云百种郁,垂露千行啼。”释曰:“……上见低云之郁,托愁气以合词。”湘云合,湘云弥漫。

⑸郎:指丈夫。

白话译文

湘江岸上摇曳着斑竹枝,鹧鸪展开锦翅且鸣且飞。

湘江上阴云处处含愁气,郎君哟郎君你从何处归?

创作背景

任中敏先生《唐声诗》考证,《山鹧鸪》本为唐代南方流行的歌曲,中部地区的湖南、西部地区的陕州,亦皆有之。曲韵摹仿山鹧鸪啼声。玄宗时,谱为教坊杂曲。由女伎唱,或独唱,或对唱。吹笛,踏舞。歌词为五言,四句,二十字,二或三平韵。首句以平起。二平韵拗格者为常体,三平韵者为别体。李益《登白楼见白鸟席上命鹧鸪辞》:“一鸟如霜雪,飞向白楼前。问君何以至,天子太平年”为常体,而这首诗为别体。可见李益一生孜孜不倦地研究音乐,进行创新的尝试。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爱情诗。它借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在短小的篇幅内,含蓄而又细致地表达了一位女子对远游未归的情人的深切思念。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带的女子。开头写她怀远的愁情,不是用直陈其事的方法来正面描写,而是用“兴”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有韵致。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为舜南巡而死,泪下沾竹。这种染上斑斑泪痕的竹子,称为“湘妃竹”,又称“斑竹”。主人公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自然会想到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二妃对舜的无限忠贞之情引起了主人公的同情,自己形单影只,丈夫久去不归,和二妃的悲剧命运也有某些相似之处,连类而及,勾起自己怀念情郎的愁绪。正在这时,主人公又看到引动她愁绪的另一景物,那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翅而飞,且飞且鸣。其声凄清愁苦,听到鹧鸪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绪。鹧鸪喜欢相对而啼,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游子、思妇,都怕听鹧鸪的啼叫。看到听到鹧鸪的飞鸣,自然会使这位思妇的愁怀一发而不可收了。

接着诗句自然过渡到“处处湘云合”一句,以笼罩在湘江之上的阴云,来比喻女主人公郁闷的心情。“湘云”指笼罩在湘江之上的阴云。本来远人未归,可以有许多理由,与天气不一定扯得上关系,但女子担心湘云四合,令郎迷路,恰恰表现出她痴迷和过虑的心情。以阴云喻愁怀,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处处湘云合”,既是对实景的描写,又巧妙地比喻女子愁闷的心情。

诗的前三句,诗人用“湘江”“湘云”“斑竹”“鹧鸪”这些景物构造出一幅有静有动的图面,把气氛烘托渲染得相当浓烈;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使诗情显得跌宕多姿而不呆板。它写出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的心情,读者仿佛看到她伫立湘江岸边翘首凝望的身影,感觉到她盼郎归来的急切心情,人物与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一致,绘出了一幅湘江女子怀远图。全诗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直到这里才知道作者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

这首诗清新含蓄,语言通俗流畅,善用比兴,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抒情手法全靠气氛的渲染与烘托,造境深远,含蕴颇深。

名家点评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望郎归切,意眩目迷,故为此言。

清代杨逢春《唐诗偶评》:此与《湘妃怨》等题同意。首二点题起兴,言只见鹧鸪飞不见郎归也。三、四从己之望眼方迷不见郎归,由对面想到郎之不归,应亦为目迷之故,遂乃深怪“云合”,即曲为郎谅;是一头回望、一头转念神理。文心曲致,骚人哀怨之遗。

清代乔亿大历诗略》:平调古意。

清代李慈铭《唐人万首绝句选批校》:有杳冥恍忽不可说之意。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斑竹血泪以自比,鹧鸪行不得以喻郎。比兴深远,语意缥缈,神品也。

近代俞陛云《诗镜浅说续编》:此词亦竹枝之类。以有鹧鸪句,遂以命题。前二句,兴体也,后二句,赋体也。皆美人香草之寓言。沈休文诗“梦中不识路”,言梦去之无从。此云“处处湘云合”,言郎归之莫辨,相思无际,寄怀于水重云复之乡,乐府遗音也。

近代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湘云迷路,语最蕴藉。

作者简介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初因仕途不顺,弃官客游燕赵间。后官至礼部尚书。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长于七绝,以写边塞诗知名。有《李君虞集》二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