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3 17:48
鹫龙是一种发现于南美洲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属于驰龙类中的半鸟盗龙类。鹫龙属下目前仅有一种,即模式种戈氏鹫龙。鹫龙是为数不多的发现于南美洲的驰龙类。鹫龙的发现使得半鸟盗龙类这一单系得以确认,这一类群的成员仅发现于南方大陆。鹫龙的发现暗示了南方大陆的驰龙类可能与北方大陆上的一样繁盛,同时也表明驰龙类很有可能起源于泛大陆完全分裂之前。
鹫龙的化石于2004年由塞巴斯蒂安.阿派斯特圭和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彼得.马克维奇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发现。鹫龙的属名取自巴塔哥尼亚地区的一个地名“LaBuitrera”。其中“Buitrera”有秃鹫的意思。种名则是纪念标本的发现者Fabian González和Jorge González兄弟二人多年来为野外发掘所做出的贡献。
目前发表的鹫龙标本有两件。
正型标本:MPCA 245为一件几乎完整的成年个体的头骨。
鹫龙具有以下鉴定特征组合于其它兽脚类区分:头骨长度是股骨长度的1.25倍。上颌窗很大,呈椭圆形,其长轴平行于前后向的方向。方骨具有一个明显的侧向扩展的脊,同时在后端还具有一个气孔。上颞窝的前边缘非常直。齿骨前后向延长,其侧面观略呈三角形。齿骨的外侧面有一个较深的沟,里面有小的滋养孔。牙齿很小,数量多,内外侧向显著的压缩。牙齿没有近中脊和远中脊,且齿冠和齿根之间缺乏收缩。牙齿表面有纵向的条纹。上颌骨中间位置的牙齿间隙比较大。前部颈椎的椎体的后边缘比神经棘的后边缘更靠后。第8节和第9节的椎体具有一道脊,一直延伸至椎体的腹外侧面,并终止于靠后的位置,形成一个结节。仅第1和第2节背椎的两侧具有气孔。最后一节荐椎的腹面具有一个明显的结节。中段和靠后的尾椎的椎体外侧面具有一道复杂的脊。叉骨具有气腔化构造,且腹面具有两个气孔。肩胛骨柄的中段有所膨大。手部的骨块纤细,手部的长度大于股骨的长度。肠骨的背边缘外翻。尾骨短肌附着脊发达,呈叶状,其后端指向外侧。肠骨的髋臼后突的背边缘具有非常明显的凹陷。第三跖骨近端内外侧压扁,略呈窄足型的状态。第四跖骨后外侧面具有一发达的脊。
归入标本:MPCA 238关联的头后骨骼,包括腰带,右侧后肢和一些脊椎骨。
目前主流的系统发育分析支持鹫龙与南方盗龙,半鸟和胁空鸟龙构成了一个单系,称为半鸟盗龙类。与其它驰龙类不同的是,半鸟盗龙类的成员仅在南方大陆上有所发现。
与北方大陆的驰龙类不同,鹫龙的牙齿数量较多,牙齿没有锯齿边缘,且体积较小。这种牙齿更适合固定猎物,因此研究人员认为鹫龙主要捕食鱼类。
驰龙类是一类在北半球各大陆十分广布的肉食性恐龙,在半鸟盗龙类的成员被发现之前,它们在南半球的化石记录一直是一个空白。几乎所有的较为完整的驰龙类的化石都发现于白垩纪时期,这就使得驰龙类的起源时间存在一定的争议。近年来对于热河生物群的研究表明,副鸟类在早白垩世比较早的阶段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多样性,这就暗示着副鸟类中的三个主要支系,即驰龙类,伤齿龙类和鸟类具有较早的起源时间,并且在演化的过程中存在较长的幽灵支系(Ghost lineage),即一个单系在演化历史上真实存在过,但是还没有化石记录的部分。鹫龙的发现使得半鸟盗龙类这一单系得以确立。这一单系的成员仅在南方大陆上有分布,说明它们的最近共同祖先也很有可能生存在南方大陆上。由于驰龙类的成员都是陆地掠食者,因此它们不太可能跨越白垩纪时期的海洋扩散到南方大陆上。更合理的一种解释是驰龙类起源于泛大陆完全分裂之前,其中的一支扩散到了冈瓦纳古陆的部分并最终发展成了白垩纪时期的半鸟盗龙类。对于虚骨龙类系统发育树的贝叶斯末端定年分析也支持驰龙类的最近共同祖先的出现时间可以推算至泛大陆分裂之前。同时,在欧洲,印度和亚洲地区的中晚侏罗地层都发现过驰龙类的牙齿化石,一些牙齿的分类学位置也得到了系统发育分析的证实。因此结合多方面的证据,驰龙类很可能起源于泛大陆完全分裂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