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9 08:15
鹰爪柴(学名:Convolvulus gortschakovii Schrenk)是旋花科、旋花属亚灌木或近于垫状小灌木。枝条,小枝和叶均密被贴生银色绢毛;叶倒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锐尖或钝,基部渐狭。花单生于短的侧枝上,常在末端具两个小刺,花梗短;萼片被散生的疏柔毛,或通常无毛;花冠漏斗状,玫瑰色。蒴果阔椭圆形,顶端具不密集的毛。花期5-6月。
亚灌木或近于垫状小灌木,高10-20(-30)厘米,具或多或少成直角开展而密集的分枝,小枝具短而坚硬的刺;枝条,小枝和叶均密被贴生银色绢毛;叶倒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锐尖或钝,基部渐狭。
花单生于短的侧枝上,常在末端具两个小刺,花梗短,长1-2毫米;萼片被散生的疏柔毛,或通常无毛,或仅沿上部边缘具短缘毛,长8-12毫米,不相等,2个外萼片宽卵圆形,基部心形,较3个内萼片显著的宽;花冠漏斗状,长17-22毫米,玫瑰色;雄蕊5,稍不等长,短于花冠1半,花丝丝状,基部稍扩大,无毛,花药箭形;雌蕊稍长过雄蕊,花盘环状;子房圆锥状,被长毛;花柱丝状,柱头2,线形。蒴果阔椭圆形,长约6毫米,顶端具不密集的毛。
生于沙漠及干燥多砾石的山坡。
多生于沙砾质基质的戈壁和覆沙不厚的土壤上,以及干河床的边缘。土壤属灰棕漠土、漠钙土、棕钙土、山地粗骨土等。为荒漠植被的建群植物种之一,也在其他一些荒漠群落中作为亚优势种或伴生种出现。鹰爪柴群落的种类组成是比较简单的,在25平方米面积内,种的饱和度为9-14种,平均1平方米内有1.4株鹰爪柴,群落总盖度一般在10%左右,高者可达15%。在阿拉善和甘肃河西等地区,常见的共建种分别有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灌木亚菊(Ajania fruticulosa)、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中亚紫菀木(Asterothamnus centraliasiaticus)等,在这些群落中的亚优势种和伴生种主要有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泡泡刺、木本猪毛菜(Salsola arbuscula)、剌叶柄棘豆(Oxytropis aciphylla)、枇杷柴(Reaumuria soongorica)、沙生针茅(Stipa caucasica subsp. glareos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乳白黄芪(Astragalus galactites)等。魔爪柴还作为亚优势种或伴生种出现在分别以半日花(Helianthemumsoongoricum)、泡泡刺、灌木亚菊、刺叶柄棘豆、枇杷柴等为建群种的群落中。
世界分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
中国分布: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新疆。
鹰爪柴于5-6月发叶,花期、果期均延续很长,自6月至9月下旬均有花开,在乌兰布和沙漠5月下旬即见开花,果期自7月可延续到10月生长季末。
根系发达,主根粗壮,根颈肥大,分枝多自根颈分出。鹰爪柴较为耐旱,干旱时期常呈假死状态,遇雨迅速生长,如被牲畜采食,当年难于再生。
种子繁殖,在戈壁上的流水线是局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段,当种子脱落,即可于砾石间隙发芽、生长。
鹰爪柴是一种略呈垫状、枝条紧密而多针刺的小灌木,牲畜采食较为不便。马和牛均不吃它;骆驼乐食它的枝叶,但在春季仅采食其多刺的小枝;绵羊和山羊很喜食它的花和叶。从它的化学成分看,比较富含无氮浸出物和粗脂肪,生长后期粗纤维显著增加,灰分减少,粗蛋白质含量中等略偏低,矿物质中钙远多于磷的含量。它的蛋白质品质也属于中等的,9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大致同一般青干草的不相上下,不及豆科牧草的,而优于一般秸秆的。综合评价,鹰爪柴应属于中等的饲用植物。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