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上之盟

更新时间:2024-09-03 08:16

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召集齐国楚国在鹿上(今安徽省阜阳市南)会盟,希望楚国把附庸国分给自己几个。楚成王心里暗笑,表面上答应了宋国的荒唐要求,会盟取得了“圆满成功”。但是,当年秋天的盂之会上,楚成王暗藏甲兵,突然发难,逮捕了宋襄公,并进攻宋国。幸亏宋国司马子鱼涉险提前逃回宋国,并积极组织抵抗,楚国的阴谋才没有得逞。于是在当年冬天鲁国组织的薄之会上,做人情释放了宋襄公。

事件起因

春秋中期,宋襄公用仁义对待国人,积极发展经济,国力迅速增加,本来就是中原大国的宋国开始强大起来。宋襄公见自己治国有方,羡慕其他大国附庸众多,自己也想弄几个“马仔”。他分析了一下局势:宋国的东边是称霸多年的齐国和资深强国鲁国,西边是强悍好斗的郑国,北边是野心勃勃的霸主晋国,想要发展“下线”,只有远在西南的楚国,势力刚刚伸展到淮北,在这一带的统治还很不稳固,而且主要是沿伏牛山脉向周王朝的统治中心洛阳一带发展,从楚国手中分些附庸国,应该比较好办。于是他就想与那些霸主一样,召集诸侯会盟一次,过过盟主的瘾。

公元前640年冬,宋襄公在与楚国商定以后,发出通知,约定公元前641年春天在鹿上(今安徽省阜阳市南)会盟。消息传到鲁国,鲁国大臣臧文仲幽幽地来了一句:“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意思是:让自家的想法随着别人走,是可以的;想让人家跟着你的想法走,很难做到。虽然没有直接评论结果会如何,但是,明眼人一下子就明白其中深刻的含义和明确的指向。

事件结果

公元前前639年春,鹿上之盟如期举行。参加会盟的有:宋、齐、楚三国的国君。宋国通知的国家肯定不止这些,但是估计很多国家根本不甩它,所以都没有来,例如鲁国,从臧文仲说的那句话就可以知道鲁国也接到了通知。由于会议通知是宋国下发的,所以宋襄公要作这次会盟的盟主。楚成王压根没想到宋襄公会如此不知进退,愕然之余还是答应了。于是宋襄公主持会盟,当了一把理论上的盟主。

不仅如此,宋襄公还要楚国把它的附庸国分给自己几个,好让自己也当一回名副其实的盟主。楚成王心中暗笑,也没费事就答应了。反正按照各国的规矩,新盟主还要召集附庸国然后才能给他进贡,而在楚成王的规划中,根本就没有给宋襄公留下附庸国进贡的时间。

鹿上之盟圆满成功,宋襄公自以为已经成了盟主,傲然以霸主自居。大臣公子目夷子鱼)看出了其中的危险,警告宋襄公说:“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小国争当盟主,这是祸事呀!宋国大概要灭亡了吧!如果只是失败而不亡国,那真是万幸!)但是,宋襄公并没有把子鱼的话放在心上。

鹿上会盟是齐、楚、宋三巨头之会,其地点就在楚国的鹿上,今阜南县。《水经注·淮水》:“(原鹿)县即春秋之鹿上也。《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史记索隐》却认为宋国主盟,自然应该在宋地举行,而鹿上是楚国的地盘,不应该在此会盟,并说“今济阴(郡)乘氏县(今山东菏泽)北有鹿城”,意思是那里才是会盟之地。但《左传》明说是“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有求于人,所以才在对方的地盘聚会。《左传·昭公十三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此“良”地属吴国。可见在对方国土内会盟并不稀罕。而且唐代(《史记索隐》作者的时代)的“济阴乘氏县”春秋时属卫,并不是宋国的地盘,更不可能在那里会盟。

变生盂之会

春秋时代的会盟,主盟者一般是强国(如楚国、齐国、晋国)或周王室的宗亲(如鲁国,当时国力也足够强大)的君主主持,而宋国是殷商的后裔,不是王室宗亲;论国力又不能与齐、楚相比,根本不具备主盟的资格,尤其是没有资格跟不讲中原规矩的楚国争夺盟主的位子。鹿上之盟抢当盟主,让楚成王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非常窝火。

没想到,当上“盟主”的宋襄公急于过瘾,当年秋天就召集一些国家在盂(今河南商丘市睢县西北)开会。大概是要办理附庸国的移交手续,所以参会的除了宋、楚以外,还有陈、蔡、郑、许、曹五个中等国家。这五个国家都靠近宋国,估计是楚国答应“转让”给宋国的附庸国。但是,这五国中除了许国十分弱小,只有一座孤城以外,其他四国都不弱,像蔡国、郑国还很捣蛋,楚国的指示都不肯老实执行,交给宋国根本不甩它鼻。从这里可以看出楚国压根儿就没打算分附庸给宋国。但是,宋襄公满怀信心、欢天喜地地准备让这些小国服从于自己。

春秋会盟,诸侯均以乘车(公务用车)参会,宋襄公也准备坐乘车参加。公子目夷告诉他:楚人以南蛮自居,根本不按中国的规矩来,希望您做好两手准备,坐战车参会。宋襄公说:“我作为盟主,带头破坏规矩,你让天下的诸侯怎么看我?”不顾公子目夷的苦苦劝阻,昂然乘乘车参加了会议。

楚成王可不讲那一套,他见宋襄公竟然坐乘车来了,自己驾着战车,带着将士们直冲宋国大营,没费事就把宋襄公抓了起来。宋襄公破口大骂,楚成王只管哈哈大笑。然后指挥部下进攻宋国。好在公子目夷提前逃回宋国,组织大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楚军数次攻击,都没有得逞。楚成王让宋襄公告诉城里的人们投降,宋襄公不肯;楚军又威胁杀掉宋襄公,宋人回答:“感谢上天保佑,我们已经有国君了!”就是不给楚国人开门。楚成王无奈,只好裹挟着宋襄公撤走。

后续事件

楚成王抓住宋襄公,本想顺势拿下宋国,不料阴谋没能得逞,现在宋襄公搁手里简直就是鸡肋,杀了没用,还会惹起中原诸侯的反感,尤其是怕犯了宋国的众怒,想放了却又不甘心。于是在盂之会、伐宋之后,不知道是谁出的点子,向鲁国“献捷”。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周公曾经当过摄政王,有权代表周王室接受献俘献捷。但问题是楚国自称王,与周天子是平起平坐的关系,都已经多少年不向周王朝进贡了,现在突然向鲁国(代理国)献捷,这明显是想把这块鸡肋处理掉。鲁国当时的国君僖公是一个非常聪明、较有作为的君主,很快明白了楚国的意思,是想让鲁国给它找个台阶下。于是紧急召集诸侯会于薄(一作“蒲”),请求楚国释放了宋襄公。楚国假模斯样地把宋襄公批评教育一番后,“做人情”释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获释后,不好意思回国,在鲁国漂着。公子子鱼派人把他接了回来,并且解释自己当时称“宋国已有国君”其实是骗楚国人的,要不这样,宋国会沦陷,你的老命也保不住。宋襄公羞愧难当,根本不计较这些。

但是,宋襄公并没有熄灭他当霸主的雄心。第二年夏天,他就带着卫、许、滕三国去打郑国。当年秋天,楚国直接攻打宋国以解救郑国,这是春秋时代的“围魏救赵”,比战国时代的围魏救赵早了几百年,足见楚人精通战术,远非愚蠢如宋襄公者流所可比拟。到了十一月初一,宋、楚两军展开决战,即宋楚泓之战,宋军屡次错失良机,大败,宋襄公受重伤,不治身亡。

鹿上之盟是宋襄公争夺霸主、盟主的开始,也是他走向下坡路的开始。他由于高度愚蠢和不自量力,不仅没有当成霸主,而且还屡受屈辱,直至丢掉性命。

毛泽东评价说:“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