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14 11:47
鹿台寺位于山西省沁水县张村乡冯村村北约五里的海拔1463米的鹿台山山坳里。其所依峙的鹿台山气势磅礴,迤逦东南,叠嶂起伏。西起黄父黑岭,南应舜耕历山;北依青翠碧峰,东延精舍石楼。据《山海经》记载:鹿台其山,以台拱叠为山,雄立群山之中。山中有鹿,常年嘶鸣,故名曰鹿台山。
从鹿台山山麓的郝家山村出发,沿着石板古道向上攀登,沿途林海茫茫,桧树云影,曲径通幽。行约里,见一阔地,山花烂漫,芳草如茵。这里是鹿台山的始祖庙遗址。由此攀登三十六级台阶方可进入庙内。曾经豪华的庙宇,如今只留下隐约的台阶。龙王庙、姑姑庵都不复存在。后面是僧人坐化的墓穴,墓顶有塔,墓曾被盗。现在仅有塔基和散落在乱石丛中的墓碑。
向前行50米,便是鹿台寺。万木丛中的鹿台寺坐北朝南,一进三院四十间,廊房宽阔,中院为大佛殿,后院为千佛殿。寺庙前面宽阔平坦,下面有七眼窑洞。厮守在寺院门口的石狮饱经沧桑,满目疮痍。鹿台寺虽只留下古桧虬松及残垣断壁,依然幽静清雅。残缺的碑石和琉璃瓦档昭映照着寺庙昔日的恢宏气势。
据《泽州府志》记载:东汉时期,两名天竺僧人历游中原名山大川后来到鹿台山,发现山中岩洞内香气四溢,芳馨浓郁,轩昂回肠,便将所带佛经藏于此洞,故鹿台寺又称香岩寺。该僧在此修行数载,将藏经之处绘制成图,带回洛阳白马寺留存,后返天竺。公元148年,白马寺住持安世高法师遍读经书,找到藏经图,按图索骥,亲自到鹿台寺取走经书,用20多年时间翻译成书计95部115卷。后有高僧在此修建庙宇。每年三月初三庙会,香客云集,人如潮涌,鹿台寺遂名扬中原。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重修鹿台寺碑记载,“鹿台寺自古有之,宋尤盛,精舍辉煌。”
观其四周断崖暴露遗迹,可见文化层堆积,厚约3米。上层为两汉文化,下面依次为周、商、龙山及仰韶文化。遗址中文物种类繁多,有石斧、石镞、石锛、石镰,彩陶钵残片、鼎足、鬲腿,骨锥、骨簪、骨镞,铜镜、铁钺、铁钩镶等。省、地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曾数次考察,采集了实物标本,一致认为是一处历史价值很高的古文化遗址。(摘自郭长敏的[1]《淇河地域文化浅谈》)
鹿台是淇园八景之一,谓之“鹿台朝云。”古时候,四周群峰耸立,白云萦环,奇石嶙峋,婀娜多婆,藤蔓菇郁,绿竹猗猗,松柏参天,杨柳同垂,野花芬芳,桃李争艳,蝶舞鸟鸣,鱼戏蛙唱。台前卧立有几排形似各种走兽的巨石,恬静安然,犹如守候鹿台的卫土。台下一潭泉水。相传古时深不可测。(一纺垂丝线放入潭中仍未到底。)池水清澈见底,面平如镜。微风吹拂,碧波粼粼。风和日丽的早晨,彩霞满天紫气霏霏,云雾缭绕,整个鹿台的楼台亭榭时隐时现,宛如海市蜃楼,恰似蓬莱仙境。
殷纣王决意在这里筑鹿台。一则固本积财,长期驾驭臣民,二则讨好妲己,游猎赏心。命姜尚监修,姜据理劝谏不受。纣怒欲杀之,姜尚逃遁,弃暗投明,辅佐周室。纣又命心腹崇候虎监工。崇候虎虔诚服从纣王旨意,兴师动众,集各地名匠,‘聚全国财宝,整整用了七年时间,一座豪华壮丽的工程才算告竣。还建造了宫廷楼榭数百间。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富丽堂煌,豪华盖世。殷纣王携妲己及歌女一连饮乐三日,以示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