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4 08:48
鹿港天后宫自乾隆49年(1784)开为官方设立的正口后,商贾林立,船运往来于鹿港泉州之间,为当时台湾中部的贸易商港,八郊的设立说明了鹿港在嘉庆年间商业的鼎盛。由于旧祖宫为鹿港的合港庙,鹿港皆称此庙为“天后宫”。
鹿港天后宫位于台湾省彰化县鹿港镇,是台湾400多座妈祖庙之冠。鹿港天后宫于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由泉州人施琅从妈祖的故乡福建莆田湄洲迎接而来,也是全台湾唯一的从莆田而来的妈祖像。目前的庙貌是1936年重建的,建造的师傅技术都很好,因此庙殿规模宏伟,富丽堂皇,与台南市的大天后宫、北港的朝天宫、新港的奉天宫并称为“四大妈祖”。庙前的广场上,有一座巨大牌坊,入内有山门、龙柱、石壁和石楣,刻画精致,都以历史故事为背景,是不可多得的艺术雕刻。天后宫分前后两进,都供奉妈祖神像。大殿悬有乾隆御笔大书,盖用玉玺的横匾两块,上题“佑济昭灵”、“神昭海表”,另有光绪亲笔颁赐的“与天同功”匾一方悬于殿上。庙内除妈祖像外,还有出自大陆名匠之手的千里眼、顺风耳木刻神像,神态逼真。庙的左右建有龙楼凤阙,分别为梳妆楼与升天阁,登临其上,古镇风光,尽收眼底。
鹿港天后宫(又名旧祖宫或圣母宫)的创建,始于清初,原庙位于现址北侧,古地名“船仔头”附近(今北头三条巷内)。天后宫的创建年代并未有明确的史料记载,然而在台湾开垦的初期,只要有闽南人的地方,大多已有祠祀妈袓。由嘉庆21年(1816)“重修鹿溪圣母宫碑记”得知:“……圣母宫……顾自创建迄今,百有余年……”此碑文即说明鹿港天后宫创建年代应在康熙55年(1716)之前。
康熙年间台湾中部移民日益增多,对于保佑航海平安的妈祖信仰益加虔诚,鹿港的妈祖庙便显得过于狭小。雍正3年由施世榜献地,迁建妈祖庙于现址处,地方人士为感念施世榜的善举,于天后宫右厢廊内供奉施世榜的长生禄位。
鹿港天后宫在嘉庆年间称为“圣母宫”,乾隆52年(1787)大学士福康安于鹿港港墘兴建妈祖庙,此庙为乾隆皇帝所敕建的天后宫,是清朝官方所祭祀的庙宇。为分辨这二座妈祖庙宇,鹿港圣母宫被鹿港人称为“旧祖宫”,官建妈祖庙则称为“新祖宫”。
嘉庆19年(1814)旧祖宫庙宇倾颓,屋椽墙垣剥落,泉、厦等八郊及地方士绅、船户铺户相继响应,捐资准备重修。旧祖宫自嘉庆19年季秋(农历9月)开工,嘉庆20年(1815)季春(农历3月)完工,历经七月余完成旧祖宫的重修,重修后旧祖宫的庙貌耳目一新,圣像奕奕,神光焕彩。
嘉庆21年地方士绅将此次重修的始末,镌刻“重修鹿溪圣母宫碑记”,此块碑文记录有鹿港八郊的名称,分别为泉郊、厦郊、南郊、油郊、布郊、染郊、糖郊、郊郊(什货商),是目前文献上出现八郊名称最早的史料。
同治8年(1869)庙貌又现倾颓,墙垣剥落,鹿港同知孙寿铭及举人蔡德芳召集郊商士民倡议,准备重新修护鹿港旧祖宫,重修工程于同治9年(1870)孟春(农历1月)开始,为扩大庙宇的格局,将庙地往北移八尺(240公分),庙宇面宽增加三尺(90公分),庙门依旧向西面对着海洋。
此次的重修将旧庙全部拆除重建,工程历经4年余,同治13年(1874)孟冬(农历10月)完成天后宫的重修。由于此次的重修,庙貌焕然一新,当时邀请泉州“西来园”运来匠师雕刻妈祖圣像、千里眼与顺风耳供奉于庙中。
昭和元年(1926)11月10日由当时天后宫管理人郭振英等20余名人员,联名向台中州申请“鹿港天后宫改筑募款许可”,昭和2年(1927)6月7日天后宫获得重修许可。
天后宫自昭和2年开始重修,历时10年,至昭和11年完成全部工程。此次的重修,基本上已将正殿及三川殿全部拆除重建,惟后殿并未重修,仍为供奉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
1959年妈祖诞辰一千周年,鹿港信士捐资重建后殿,至1961年完成神明的安座。1985年经指定为国家第三级古迹,1992年成立妈祖文物馆,展示妈祖文物、凤辇与湄洲祖庙赠予鹿港天后宫的相关文物。
鹿港天后宫于雍正三年(1725年)由施世榜献地迁建,历经嘉庆二十年(1815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1936年的重修,始有今日的建筑规模。目前天后宫保存二张日据时期所拍摄的照片,为同治十三年重修时,鹿港天后宫的庙貌。当时天后宫的建筑规模为三进二院的格局,分别为三川殿、正殿及后殿。三川殿采三开间建筑,两旁有八字墙,八字墙为大正四年,由鹿港土水师“圆仔炎师”(蔡添炎)所施做。
1922年鹿港士绅施性瑟率领天后宫人员至湄洲祖庙进香谒祖,进香团由基隆港出发,当时施性瑟聘请摄影师随同进香团至湄洲祖庙,为天后宫留下数张珍贵的照片。此次进香回銮后,地方人士遂倡议重修鹿港天后宫。当时鹿港天后宫管理人泉合利王君年,召集鹿港街内三十位保正(相当于今日的里长)开会,讨论天后宫重修事宜,并邀请鹿港籍士绅辜显荣担任天后宫重修总理,准备鸠工庀材,重修庙宇。然而,重修天后宫的发起人王君年,却于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往生,以致重修庙宇事务因而暂停。
1926年十一月十日,由当时天后宫管理人郭振英等二十一名人员,联名向台中州申请“鹿港天后宫改筑寄附募款许可”,1927年六月七日由当时台中州知事三浦碌郎颁布“中警保第九二五八号附改筑经费许可证”,申请时除了列明改筑预算三万元外,并附上改筑的图面,有正殿平面图、正面图、阶面图及侧面图,天后宫始获得许可改筑。
鹿港天后宫获得改筑许可后,地方士绅成立“鹿港天后宫改筑总代”,由辜显荣、陈懐澄、陈培尧、郭振英、黄礼永、蔡敦波、王舜年、黄则骞等96位人士组成。此次的改筑经费先由辜显荣出资三万元、泉合利出资三千元及各界捐资重修。天后宫由正殿开始重修,正殿神像暂时移至三川殿供奉,时值鹿港龙山寺于1927年重塑观音神像,并供奉于护龙,故鹿港有一句俚谚:“龙山寺观音妈企护龙,妈祖企拜亭”(闽南语)的源由。
鹿港天后宫于1927年正式动工重修,当时是由正殿开始施做,天后宫准备重修时,鹿港地方人士认为应由本地(鹿港)匠师来主持天后宫的重修,因而采取比篙尺的方式,由鹿港人吃菜临(施临)、神通仔(黄神通)、水龙师(施水龙)、砖仔头(梁金砖)等四位比篙尺。天后宫重修总理辜显荣遂请益顺师(王益顺)来评比,由于鹿港籍人士均未有大型庙宇工程的经验,且益顺师认为所设计的尺寸太过花俏,不足以担任此重修之责,经评比的结果,均未采用鹿港匠师的设计。
辜显荣与地方人士遂决定,邀请当时正在兴建彰化南瑶宫的大木匠海同师(吴海同)到鹿港天后宫施做,并由其子木成师(吴木成)实际执篙。鹿港天后宫正殿终于开始施工,行政事务则由黄清俊负责,海同师及木成师施做正殿时,并未将正殿拆除,而是先行备料。当时石雕匠师在庙右空地处施做,花材雕刻则在后殿右侧施做。木成师在正殿备料未组合时,昭和五年(1930年)又遇上世界经济萧条,天后宫的重修工程因经费拮据而停工,海同师也因此退出天后宫的重修工程。天后宫的重修工程在停工二至三年后,正殿的重修经费由大和行(辜显荣家族)负责,工程由鹿港蔡天恩统筹,并聘请益顺师的侄子树发师(王树发)来鹿港主导工程的进行。
正殿完成后,昭和八年(1933年)三川殿才开始着手重修工程,同年,天后宫管理人郭振英往生,此时天后宫管理人由黄则秋接任,并由庆昌陈培尧负责工程的执行。三川殿大木工程由树发师施做,当时大木工程工资约一千余元,木雕工程工资约一千余元(当时匠师一日的工资约六角至一元二角),而正殿的神龛木雕亦由树发师所承包,并交由泉州木雕师傅连吉师(黄连吉)负责施做。昭和十一年(1936年)在王树发的执篙下,完成天后宫的重修。
重修后的天后宫,基本上已将正殿及三川殿全部拆除重建,惟后殿并未重修,后殿仍为供奉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此次的重修,由于庙宇的地基不够高,乃挖取菜市头六百零七号土地(今香客大楼)的土方,以垫高庙宇的地基。日后将水池填平,日据时期成为渔业组合办公室及国语(日语)讲习所;光复后改为盐场办公室,70、80年代改为停车场,1993年兴建香客大楼。
彰化鹿港天后宫为纪念妈祖飞升1027年,收集近几年来信众敬献的金牌,请来金雕大师郑应谐以1比1比例,手工打造有92年历史的湄洲妈祖祖庙木制宝玺,总重达76两2钱4分2厘,高13公分、长宽各约10.2公分,市价近500万元,宝玺以篆书刻印「湄洲祖庙、天上圣母、护国庇民、灵宝之印」等字。
有92年历史的湄洲祖庙木制宝玺,虽然放置在保险库内,但仍因年代久远,逐渐出现变形、斑剥情形,因世上仅此一颗,庙方苦思要永久保存,所以将信徒敬献的部分金牌拿来打造金宝玺,因金牌纯度不一,因此重新融化、提炼成9999纯金,再请金雕大师郑应谐,耗费6个月时间,打造这个1比1比例黄金宝玺,未来将用在重大事件,庇佑众生之用,也可永久保存,成为天后宫另一项重要文物。
1922年鹿港天后宫回湄洲天后宫祖庙谒祖,是日军侵台前的最后一次,直到台湾解严后,天后宫才得以再回到祖庙,当时,湄洲祖庙赠送木制宝玺、大符、进香旗等3件文物,目前除宝玺存放在保险库,大符与进香旗都在天后宫文物馆展出中,黄金宝玺也将在未来重要节庆中展出,若遇重大事件,也将使用金宝玺庇佑众生。
鹿港天后宫创建于民前三百二十一年,系台湾唯一奉祀湄洲祖庙开基圣母神像的庙宇,由本宫封灵分香出祖的大庙宇有北港朝天宫、麦寮拱范宫、朴子配天宫、彰化天后宫、大肚永和宫、土库顺天宫、台西安海宫、埔里恒吉宫、枋桥头天门宫、北斗奠安宫、溪洲后天宫、新店后仪宫、基隆后天宫、中仑慈贤宫、澳大利亚墨尔本、美国科罗拉多州、日本长崎平户市妈祖文物保存会等共达二千余座,信徒遍布于台湾各个角落,终年香客络绎不绝,每逢农历一月至三月间的进香旺季,更是人潮汹涌,水泄不通。
本宫湄洲妈祖不但神灵显赫,香火鼎盛,更因庙宇年代久远规模宏伟而闻名遐迩 庙中陈列的珍贵史料及宗教文物,更是令中外人士叹为观止。如前清皇帝的御笔匾额,文武官员的献匾,古代碑记及本宫昔日往湄洲祖庙谒祖照片和祖庙赠与本宫的大灵符《圣母宝玺》均是台湾绝无仅有之文物。
妈祖姓林,据记载妈祖诞生于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九日,享年二十八岁。
妈祖的父亲为林愿,担任福建都巡检,母亲为王氏。妈祖出生前家中已有一男五女共六位孩子,但其父因为唯一的儿子体弱多病,因此天天焚香祝祷、修德好施,希望能够再求得一子,确保林家宗嗣绵延。结果王氏晚上梦到观音大士过来说因为林家平时乐善好施,上天决定给予保佑,随后给王氏一颗药丸吃下。没多久王氏就怀孕了。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岁次庚申三月二十三日傍晚,忽有一道红光晶莹夺目,从西北方射入王氏房内,异香氤氲不散,王氏阵痛后产下一个女婴,虽然林愿夫妇相当失望,但由于初生时显有祥瑞征兆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因为出生至弥月间都不曾哭啼,便给她取名林默,亦是当今民间所崇奉的妈祖。
妈祖幼年时就很聪明伶俐,八岁便到私塾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并且精通文义,十岁就经常焚香礼佛,朝夕诵经未曾懈怠。还特别孝顺父母 、敬爱兄姐,乡里和睦,人人赞赏。
十三岁那年有位老道士名玄通,一身褴褛到林家化缘,妈祖未觉讨厌,还诚心恭邀入室,敬献香茗且乐于施,此后老道士经常到林家化缘,妈祖均能诚恳接待,更加施舍财物。老道士深为感动,传授「玄微秘法」供日后去救渡世人。
十六岁时,某日,妈祖结伴在庭院古井旁游戏,忽然井中出现一狰狞神人,手执铜符冉冉升上,同伴观之大惊一哄而散,妈祖却十分镇定跪下膜拜,神人将手中铜符交予妈祖,即飘入云中而去,妈祖得此铜符,更加潜心精研,学得一身法术,灵通万变,经常热心助人,为乡里驱邪救危,深受人人爱戴。
宋太宗雍四年(公元987年)妈祖已二十八岁,农历九月九日,那天妈祖特别早起梳洗换装,涂指抹粉,盛装打扮似仙女一般美丽,步出闺房,低头轻语向几个姐姐告别说:「今日乃重阳佳节,我欲登高远游以畅素怀。万望诸姐,孝敬双亲,共享天伦之乐」。并依依不舍拜别双亲而去。九九重阳秋高气爽,湄洲山上金菊盛开,海风轻拂潮音盈耳。妈祖缓步登上湄峰,站在一处摩崖巨石上,举目观澜,碧海连天,风平浪静,渔帆点点。回顾湾内,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奇观,晶莹夺目,景致优美,令人陶醉。这时从天空飘来一朵巨大彩云,传来阵阵轻妙鼓乐笛声,顷刻湄峰香雾缭绕,妈祖端立彩云上,冉冉升空,此时岛上渔民百姓望见万里晴空有片艳丽缤纷彩云腾空而上,又隐约闻见悦耳的丝管仙乐之声,云中许多金童玉女,握旌旗,顶彩伞,若隐若现簇拥着妈祖升天了。
日后,湄洲岛上时常香雾弥漫,曾有多人看到妈祖身着朱衣,飞翔海上,神灵屡显,救助遇难渔民无数,感其泽佑美德,在湄屿山上建祠供奉,尊称她为「通贤灵女」并在湄峰摩崖刻上「升天古迹」四大字,士人相率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