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花菌

更新时间:2022-06-27 21:28

鹿花菌(学名Gyromitra esculenta (Pers.) Fr)是平盘菌科、鹿花菌属真菌。子实体大型,具菌柄和菌盖;菌盖近球形,表面微皱至高度扭曲呈脑状,初红褐色,后变为暗褐色至近黑褐色,有时赂带灰褐色或紫褐色,内部中空,瓣片薄,脆骨质,菌柄白色至乳白色,有时带淡褐色或淡黄色,囊盘被组织不分层,全部为菌丝组成,茵丝近无色,子囊圆柱状,遇碘不变蓝,孢子椭圆形,无色,壁呈锈红色。

真菌学史

鹿花菌首先是于1800年由Christian Hendrik Persoon所描述,并被分类在马鞍菌属下。后来于1849年埃利亚斯·马格努斯·弗里斯(Elias Magnus Fries)将之分类到鹿花菌属下。

形态特征

鹿花菌的子实体大型,具菌柄和菌盖;菌盖近球形至不规则,直径2-12厘米,表面微皱至高度扭曲呈脑状,初红褐色,后变为暗褐色至近黑褐色,有时赂带灰褐色或紫褐色,边缘或内面近边缘外与柄相连,内部中空,灰白色至乳白色,瓣片薄,脆骨质,菌柄白色至乳白色,有时带淡褐色或淡黄色,粗状,内部白色松软至近中空,长2-6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近平坦至具数条纵沟。囊盘被组织不分层,全部为菌丝组成(交错丝组织型),茵丝近无色,分枝,分隔,薄壁,直径3-7.5(-10)微米;子囊圆柱状,300-350微米×16-18微米,遇碘不变蓝,8孢子型;孢子椭圆形,无色,18-26微米×9-14微米,内含2个油球,油球直径约2.5-4.5微米,光学显微镜下近平滑,侧丝线形,少分枝,分隔,直径4-5微米,顶部膨大呈棒状,达6-8微米,壁呈锈红色。

产地生境

广泛分布于欧洲和北美。南至墨西哥。它们在中欧也很普遍,较多分布在西部及山区。在北爱尔兰、土耳其西部的乌沙克省及东南岸安塔利亚省卡斯(Kaş)也有纪录发现鹿花菌。一般在春季和初夏出现,生长在松柏树下的沙质土壤中。栖息在月6厘米高的白色粗壮的菌柄上。

真菌毒性

尽管属于有毒的不可食用菌种,但它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欧、北美五大湖北部地区 等地,仍然是一种流行的美食。在西班牙,它是禁售的。在芬兰,它的售卖不被禁止,但必须伴有明确的警告标示和正确使用的详细说明。它不能生吃,食用时必须 把它煮的半熟,但即使是充分煮熟,也不能保证完全安全。

鹿花菌素的致死量估计小童及成人分别为每公斤10-30毫克及20-50毫克。这个含量分别约为新鲜鹿花菌的0.2-0.6公斤及0.4-1公斤。但是,个别的反应会因人而异,可以完全没有反应或出现严重中毒反应。证据显示小童受影响得较严重,但原因不明。虽然将鹿花菌煮成半熟可以大幅减少鹿花菌素的含量,但重复食用仍会增加中毒的风险。

鹿花菌的有毒成份一直难倒了研究人员,直至1968年才能分解出鹿花菌素。鹿花菌素是一种挥发溶解的肼复合物,在身体水解后成为一甲基肼。鹿花菌内也含有其他可以产生一甲基肼的衍生物,虽然含量较少,但对毒性的影响则不明。鹿花菌的毒素会与5-磷酸吡哆醛产生化学反应形成肼,降低了谷氨酸脱羧酶的活跃性而影响了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生成,造成神经系统征状。一甲基肼会造成人体内的氧化压力,导致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在代谢一甲基肼时会产生N-甲基-N-甲酰肼(N-methyl-N-formylhydrazine),经细胞色素p450氧化代谢后会产生甲基根。甲基根会导致肝脏坏死。抑制二胺氧化酶会令组织胺水平上升,导致头痛、反胃、呕吐及腹痛。

中毒征状

鹿花菌中毒的征状一般都是与消化道及神经系统有关。征状会于食用后的6-12小时内出现,也有严重的个案于食用后2小时就出现。初期征状发生在消化道,先是反胃、呕吐及含血的腹泻。若呕吐及腹泻严重更会有脱水。眩晕、昏睡手震运动失调眼球震颤,及后来的头痛;经常也会有发热,其他的真菌中毒很少会有这个征状。在大部份个案中,发热过后的2-6日就会康复。一些个案中会出现没有征状的阶段,在初期征状后出现明显的毒性,如肾毒性肝毒性神经毒性。这些情况往往在1-3日后出现。患者会出现黄疸,肝脏及脾脏会涨大,一些的血糖水平会上升,接着下降,继而出现肝毒性。血管内的溶血会令红血球被破坏,增加了自由血红素及血红素尿,再造成肾毒性或肾衰竭。有时更会引发变性血红素血症,令患者呼吸困难发绀。严重中毒的可能会引起神经系统问题,如精神错乱、肌肉自发性收缩及眩晕、瞳孔放大演变至昏迷、循环性虚脱及呼吸停止。5-7天后可能会死亡

防治方法

治疗都是辅助性的。在食用后几小时内用活性炭洗胃可以减轻中毒情况。不过,因为征状很多时较迟出现,患者往往未必得到治疗,限制了其效能。严重呕吐或腹泻的患者需要静脉输液。观察氧化血红素水平、电解质、肝脏及肾脏功能、验尿、及全血细胞计数来检查及处理不正常的地方。肾功能受损或衰竭可以透析来治疗。出现溶血的患者需要输血来补充失去的红血球,变性血红素血症则需要以注射亚甲蓝

维他命B6可以抵消一甲基肼造成的酶抑制作用,从而继续γ-氨基丁酸的合成,舒缓征状。维他命B6只适合神经系统的征状,并不能舒缓肝毒性。初期可以服用每公斤25毫克,并可以在没有改善征状的情况下重复使用至15-30克。苯二氮䓬类药物可以调节γ-氨基丁酸受体,从而增加维他命B6的效能,故会用来控制晕眩。另外,一甲基肼是会抑制叶酸转变成亚叶酸,所以每天服用20-200毫克亚叶酸可以帮助治疗。

食用性

鹿花菌虽然是有毒的,但在欧洲及北美洲多个国家都有出售。欧洲的一些国家仍然是一种流行的美食。在西班牙,它是禁售的。在芬兰,它的售卖不被禁止,但必须伴有明确的警告标示和正确使用的详细说明。它不能生吃,食用时必须 把它煮的半熟,但即使是充分煮熟,也不能保证完全安全。芬兰官方统计于2006年及2007年就分别有21.9吨及32.7吨的鹿花菌售出。于2002年就估计在芬兰每年食用了数百吨的鹿花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