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奇钩吻鲑

更新时间:2023-07-13 14:27

麦奇钩吻鲑(oncorhynchus mykiss,Walbaum,1792)是鲑形目鲑科钩吻鲑属的一种冷水鱼类。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是高经济价值的鱼种,由于它们最适合进行人工集约化养殖,具有高产、高效、市场广阔等特点,所以被世界各国广泛地引入繁殖,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面积范围及产量在逐年增长,是最广泛的世界性养殖鱼类之一。

形态特征

体呈纺锤形,稍侧扁。吻圆钝。口端位,口裂大,向上微斜。颌齿发达。眼中大。体被细小的圆鳞。背鳍单一,软条数11-12;背鳍稍后方有一脂鳍;臀鳍软条数11-12;腹鳍有腋突;尾鳍叉形。体色随着栖息地、鱼体大小与性别状态而有所改变: 溪流型与溯河产卵型的鱼体比较黑,颜色比较强烈;湖泊型的鱼种颜色较淡且比较明亮与偏银色。一般体背侧为灰绿色、苍绿或黄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散布黑色小斑点,腹部斑点较少。背鳍与尾鳍密布黑点,腹鳍灰白色。体侧沿侧线中部有一条宽而鲜艳的紫红色彩虹带,延伸至尾鳍基部。幼鱼体侧有5-13个椭圆形斑块,长大后消失。性成熟雄鱼的下颌增大,向上弯曲成钩状。繁殖期时体侧中央的纵带颜色艳丽,雄鱼在头部、口部与体色上有小小的变化。体长在60cm左右,最大体长122cm,最大体重25.4 kg。

生活习性

麦奇钩吻鲑栖息于冷而清澈的河流上游或源头、小溪、湖泊等,喜栖息于清澈、水温较低、溶氧较多、流量充沛的水域,生活极限温度0-30℃,适宜生活温度为12-18℃,几乎在水温9-18℃的水体都可见其族群,在水温超过25℃以上的水体及含氧量低的池塘则少见其族群。性情极为活泼,能跳跃摄饵,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在淡水中以陆生昆虫、水生无脊椎动物、甲壳类、鱼卵及其他小型鱼类为食,也吃水生植物的叶和种子;在海里生活时则以小鱼、贝类及头足类为食,产卵期照常捕食。会进行小距离的迁移,溯河产卵型或是湖泊型的鱼则会进行长距离的迁移。在河川或支流中产卵,雌鱼掘产卵坑,雄鱼保护雌鱼,卵沉性。个体怀卵量10000~13000粒,分多次产出,每个产卵坑通常有受精卵800~1000粒。幼鱼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寿命可达11年。

分布

分布于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及堪察加半岛一带,被世界各国广泛地引入繁殖,现可视为全球性的分布。1877年移殖至日本各地养殖及放流,台湾在1957年由日本引进受精卵,大量繁殖并开始推广养殖,现在在台北、桃园、宜兰、新竹、苗栗、花莲、台中和南投等县的山地已有大规模养殖。1959年, 周恩来总理出访朝鲜, 由金日成赠送虹鳟鱼带回黑龙江省养殖。1977年4月,甘肃省水产研究所首次从山西省引进虹鳟鱼在甘南州玛曲渔场养殖获得成功。现在全国的50多个虹鳟专业养殖场大多分布在北京、黑龙江、山东、山西、辽宁、吉林、陕西。有的逃逸或被放流至河川及水库中。

营养价值

麦奇钩吻鲑营养十分丰富,含有各种维生素及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且热量较低,脂肪含量中等,蛋白质含量较为全面。

渔业利用

为高经济价值鱼种,以生鲜贩售、烟熏、制成罐头或冷冻等方式处理;适合用清蒸、油炸、烧烤、红烧等方式食用。除了供作市场、餐厅贩卖外,还有人饲养虹鳟供人们休闲垂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