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3 14:42
田紫草(Lithospermum arvense L.)是紫草科、紫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稍含紫色物质。茎通常单一,高可达35厘米,叶无柄,叶片倒披针形至线形,先端急尖,两面均有短糙伏毛。聚伞花序生枝上部,苞片与叶同形而较小;花序排列稀疏,花萼裂片线形,花冠高脚碟状,白色,紫色、有时蓝色或淡蓝色,雄蕊着生花冠筒下部,花柱头头状。小坚果三角状卵球形,灰褐色,有疣状突起。4-8月开花结果。
一年生草本。根稍含紫色物质。茎通常单一,高15-35厘米,自基部或仅上部分枝有短糙伏毛。叶无柄,倒披针形至线形,长2-4厘米,宽3-7毫米,先端急尖,两面均有短糙伏毛。
聚伞花序生枝上部,长可达10厘米,苞片与叶同形而较小;花序排列稀疏,有短花梗;花萼裂片线形,长4-5.5毫米,通常直立,两面均有短伏毛,果期长可达11毫米且基部稍硬化;花冠高脚碟状,白色,有时蓝色或淡蓝色,筒部长约4毫米,外面稍有毛,檐部长约为筒部的一半,裂片卵形或长圆形,直立或稍开展,长约1.5毫米,稍不等大,喉部无附属物,但有5条延伸到筒部的毛带;雄蕊着生花冠筒下部,花药长约1毫米;花柱长1.5-2毫米,柱头头状。小坚果三角状卵球形,长约3毫米,灰褐色,有疣状突起。
田紫草一般适生于低山丘陵坡地、灌木丛中、平原荒地、田边、路旁、河湖滩地、沙滩、石砾质山坡、岗地等。作为田间杂草,它常大量生于管理不善的冬、春麦田、马铃薯和油菜等旱作田中。多伴生于草甸、草甸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和沙生植被中。在摞荒地上或各类田间荒地上能成片成长,形成群聚。田紫草适应的生态幅比较宽:从寒温带到中亚热带的气候条件均能适应。对土壤要求不严,既耐干旱,又耐土壤贫瘠。它在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的干旱而贫瘠的砾质山坡上能够生长。对砾质土、砂土到黏性土均能适应;土壤pH为5.6-9.0,耐盐碱性比较强。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和四川等省(区)、也是黄河三角洲的广布种;俄罗斯西伯利亚、高加索、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蒙古、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田紫草在亚热带地区,春、秋二季均能出苗。秋季出的苗可以越冬,来年5月上旬开花,5月下旬至6月下旬结实并成熟,果熟后植株很快枯死;春季出的苗一般于7月中旬种子才能成熟,表现出一年生的性状。物候期一般比冬小麦提早15-25天(指秋季苗)、晚春、初夏出的苗花期可推迟到8-10月。一年生的生育总天数120天左右;越年生的生育期总天数为270-300天左右。在温带地区一般呈一年生性状,其物候期比亚热带地区推迟20-30天。田紫草冬性比春性生长快,植株也高大,种子产量高且饱满,再生力也比较强,一般刈割1-2次后仍能再生。
田紫草依靠种子进行繁殖。种子成熟后借助风力或粘附在动物身上传播。新成熟的种子经短时间休眠,遇适宜条件即可萌发出苗,发芽率在80%以上。
田紫草植株细弱,茎、叶柔软,营养丰富,无毒、无怪味,但全株被伏糙毛,影响饲用效果。除马不食外,各种畜、禽均可利用。骆驼喜食,绵羊、山羊乐食,牛少量采食,终年均可利用。幼嫩茎、叶切碎后,猪、兔、鸡、鸭和鹅等均喜食。人亦可食用。种子经榨油后的油粕富含营养,可作精饲料,各种畜、禽均喜食。田紫草在开花前,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的含量是相当高的,可与优质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相媲美;果期,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明显下降,粗纤维与无氮浸出物却明显上升,可见,以开花前利用最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