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9 18:13
麦田上的鸦群(Wheat Field with Crows):是文森特·梵高在1890年7月创作的油画作品。《麦田上的鸦群》作为梵高最强大,最具激烈争论的画作之一,在其作品中脱颖而出。在梵高的全部作品中,对这一特定作品的许多解释可能比其他任何画作的解释都多。有些人认为这是梵高的“遗书”放在画布上,而其他人则超越了对主题的肤浅概述,并赞成采取更积极的方法。一些更极端的评论家甚至进一步投射他们的视野——超越画布和笔触,以便将图像翻译成潜意识的全新语言。
《麦田上的鸦群》作于1890年7月于奥韦尔。在这幅画中,梵高试图表达他的“悲伤与极度的寂寞”:透过不寻常的宽画幅,麦田延伸得特别宽阔,并在画幅前景处开出三条通道。让观者不自在的是,人们不知道地平线和路的尽头究竟在何处。通常的解释是,这幅画是以黑暗,严酷的天空显示了梵高的精神状态的困扰,与徘徊不决的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种途径,与黑色乌鸦凌空预示死亡迹象。 画家写道,他曾在三幅画里画过瓦兹河畔奥维尔大片的麦田与多事之秋的天空。
这幅作品充满了剧烈的运动。麦田里空旷无物,三条小路穿越在颠簸中的麦田,最后没入地平线,消失画外。天空中,两片乌云翻卷涌动,似乎在暴风雨的到来。一群乌鸦低掠着斜飞过画面,仓皇逃离这骚动不安的土地。空无一人的田野骚动不安,天地之间,如同旋风骤起,波浪汹涌。画面上没有一丝安宁,确切地表露了他的精神状态。梵高完成这幅作品后,感到的只是疲倦和极度空虚。绝望吞噬了他。数星期后,他走进他描绘的这片麦田,开枪打伤了自己,虽然没有立即死去,但他受了致命的重创。他挣扎着回到住所,两天后,告别了人世。
文森特·威廉·梵高在创作此画时正是他的奥韦尔时期,在这个时期,文森特·威廉·梵高一直怀疑自己会象一个瞎了眼的人那样和加歇医生一起掉进沟里。而梵高在1890年5月21日,在弟弟提奥安排下,迁往瓦滋河河畔的奥韦尔,并请了一名叫加歇(Gachet)的医生予以照料。此时他的病情有些好转。这位医生也爱好绘画,所以两人的相处一直很和谐。
但在奥维尔的生活表面上很平静,但在梵高的心底,各种复杂的情感和精神上的病痛使他感到恐惧,无助。但他仍有画画的冲动,梵高的心底并没有完全绝望,他仍有希望,南方强烈的阳光正中画家的情怀。他还在探索,虽然对线条和色彩的使用已到了近于完美的地步。可以确信,他的头脑是清醒的。直到7月27日旧病复发,开枪自杀,于29日清晨一时许,在提奥和加歇医生的守护下停止呼吸。
《麦田上的鸦群》这幅画明白反映了他那些日子的心境,很常见的错误认为,这是梵高的最后一幅画,甚至说,他在绘制该画时饮弹自杀。其原因是在《情欲终身》这部影片中是这么描写的。不过,还没有证据可以支持这个观点,胡尔斯克博士的梵高年表中,有七幅画晚于该画。当然,梵高的确是自杀,是在画这幅画的同一个月里。人们普遍认为,他1890年7月27日的晚上去田野散步,用左轮手枪朝自己开枪后回家。他躺在床上两天后死去,当时他的弟弟提奥在他的身边。
《麦田上的鸦群》承载着梵高的希望,另一种生的希望。这幅画呈现了绝境当中的人压抑的内心,以及渴求解脱的情感。从来都说梵高的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追求。某种层面上来说,梵高自己不是想要自杀,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遵循自己安排的道路解脱自己。《麦田上的鸦群》就是梵高给自己的路,我们自己或许看到的是梵高自导自演的悲剧,但对于梵高而言这未必不是他想要的一个美好结局。
这幅画运用了大量的短线条,并主要用了蓝、黄、红、绿四种颜色来描绘景物。用深蓝色和黑色来表现天空,与一群从远处飞来的乌鸦相衬,给人压抑的感觉,并有不祥之兆。天空下麦田的黄色与蓝色形成对比,田间的小路也以红色与绿色形成对比,有强烈的矛盾冲突的感觉。大量短线条表现出了躁乱激烈的内心。作者在这幅作品中倾注了大量感情,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了自己挣扎的内心世界。
在瓦兹河上奥维尔周围的乡下,农田一望无边,起伏不平,每逢收获时节,便诱来大群乌鸦。这片农田迷住了梵高,他的精神状况尽管日益恶化,可是他仍然奋不顾身地工作,描绘宽旷的田野景色。
他已不再是那个勤奋的艺术家,精心描摹草堆、茅草屋、树木,精心刻画前景至地平线的每个细节。在梵高的作品中造型已十分简化,画面上只流动着色彩和韵律。
似乎是要突出表现奥维尔得天独厚的富饶的自然条件,这些横长形画面上的构图一般都是侧边敞开并且延伸的余地。除了多比尼家花园那个隐蔽处,其他作品的的场景基本上都没有围栏之类的东西。田野是自然的存在——它们不属于任何人,大地看起来广袤无垠。
梵高描绘宽旷的田野景色,但他已不再如从前,精心描摹草丛、茅舍、树木,反而用简化的造型,让画面上只流动著色彩和韵律。在麦田里,或是在画幅之外,一般常用在宽广、开放的田野上的正常结构透视表现法,在此全被颠倒了过来:画中的线条走向是由地平线向画面的前方汇集,画面上的空间完全没有视点中心,蓝天和黄色的田野彼此朝反方向推挤,一大群乌鸦划过天地的分界,飞向未知的前方。和其澎湃骚动的线条不同的是,整幅画的空间充满一种简明的宽润与单纯,用色降低到只剩三原色,和互为补色的蓝色天空/黄色玉米,红色路径/绿色路边草茎。地平线乃由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来认定,而非自画框或画布上决定,这条地平线呈现的既非一种景致,也并非由主宰空间的事物所创造,因此整幅画上都没有垂直的线条。总之,画上的局部、整体、及远近,都没有明确地区隔开来。
在这张画上,他最赏心悦目的蓝色被重新展示出来。这样的蓝色是深沉,晶莹,迷人和深不可测的。画上的群鸦仅仅是一些用浓重的黑线构成的飞动线条,低低的压向大面积的橙黄色麦田。所有的笔触都是短而粗的直线堆砌。梵高越画越激动,远处悬于天际的落日和提前升起的圆月,就象两个大小不等的光晕,在飞速的旋转着。他还充满着以蓝色“压”蜜黄色的浪漫主义情调,蓝色象征云天,它又具有运动之势,好像在向观众方向逼近。可它又不象是半壁天空,简直就是变了色的火焰,在向大地蔓延。画面上布满密集的短而硬直的粗笔触,它并不象征任何物象,只有一种颤动感。他在给提奥的信中写到:“这是些在乌云翻卷的天空笼罩下的辽阔麦田。为了尽量表现忧伤和我那无限的寂寞,我毫不感到为难......”这就是指他的《麦田上的鸦群》。
《麦田上的鸦群》是梵高个人主管的意识与客观物象的产物,梵高把他所看到的麦田景象展现出来。整幅画的第一感觉是一种扭曲。观者在这幅画前就像是站在了三岔路口,画中三条小路由我们脚下向着前、左、右延伸,道路由红绿两种颜色结合而成,采用由近及远逐渐缩小的道路,观者的目光沿着道路逐渐向前,直至道路变小,被麦浪掩盖。两边的麦田是两个倒三角形,像是一种延展、扩大、由近及远,但此时道路却是在收缩、消失,强烈的对比之下,道路的消失更像是穿透了整个画面,到达这幅画之外,到达另外一种境界。梵高巧妙的运用由近及远,逐渐收缩和对比的构图手法,画家营造了一种强烈的穿透感而这种穿透感与梵高此时的内心息息相关。
梵高的作品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色彩简洁明亮,笔触跃动活泼。《麦田上的鸦群》中,只采用了红、绿、蓝、黄、黑五种颜色,简洁,但是整体看起来整幅画却又一点也不单调,反而却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色彩的运用都是比较浓厚的,再从笔触上来说,虽然粗糙,但是《麦田上的鸦群》里的笔触活泼,麦浪仿佛跃动纸上吗,由近及远,麦浪的笔触逐渐变细,协调营造穿透感,指引我们的视线,穿透画面。而在画中,飞向远方的群鸦运用和道路同样的手法。尽管梵高这幅画的构图、色彩、笔触都很出色,但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是这幅画所蕴含的情感。梵高的表现主义在他的作品当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整幅画中浓重到不实的色彩确实最能体现梵高心中那种感情的冲击力,色彩的运用到达了极致,结合激情的笔触,这就是梵高的内心,极致的色彩对比也造就了一种扭曲的错觉,梵高的内心也和这幅画一样,压抑,扭曲。
《麦田上的鸦群》是否是梵高的最后作品,这个精确定位很难,因为它与梵高在同一时期绘画和写作的其他作品相似。在1890年7月10日写的第649号信中,梵高描述了三幅画布:在恶劣的天空下,它们是广阔的麦田,我不需要不顾一切地试图表达悲伤和极度的孤独。我希望你能尽快看到它们—— 因为我希望尽快把它们带到巴黎,我几乎认为这些画布会告诉你我用文字说不出的话,我看到在这个国家能够恢复健康和力量。第三幅画布是《道比尼的花园》(Daubigny's Garde),这是我来到这里以来一直在考虑的画面。这段文字提出了天空的“恶劣”或“严酷”。首先是因为梵高本人在描述作品一方面传达了“悲伤和极度孤独”,另一方面又传达了“恢复健康和力量”时,存在写作矛盾。
世界上最著名的梵高研究专家之一,扬·胡尔斯克尔(Jan Hulsker)博士认为,麦田与乌鸦甚至不是梵高在这封信中提到的三件作品之一。 他坚持认为,梵高在上面的引文中提到的前两部作品是在《麦田》(The Fields)和《乌云密布的麦田(一)》(Wheat Fields at Auvers under Clouded Sky,1),而其他一些消息来源则认为这两部作品实际上可能是《乌云密布的麦田(二)》(Wheat Field under Clouded Sky.2)和《麦田上的鸦群》。所有四件作品大致与梵高自己对“困扰天空”的描述相符,但考虑到梵高没有提供有关作品大小的具体细节(称它们只是“大”),猜测一直存在。
无论在第649封信中提到哪些作品的困惑,梵高研究学者罗纳德·皮克万斯(Ronald Pickvance)在他的书中《梵高在圣·雷米和奥维尔》(Van Gogh in Saint-Rémy and Auvers)支持霍尔斯博士的论点,即他自己对《麦田上的鸦群》这幅画的最早出现的时间分析。 皮克万斯认为在梵高自杀之前的3个多星期内,即7月7日至10日期间《麦田上的鸦群》画作完成。最后,胡尔斯克尔坚持认为关于梵高的最后作品,它们是“......《道比尼的花园》和《有茅草屋顶和数字的小屋》(Cottages with Thatched Roofs and Figures),这两者都更有可能成为他制作的最后一幅作品 。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麦田上的鸦群》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梵高的早期生活,坚决投身于从事艺术品商人的工作。经历了短暂的教职生涯后,他成了贫困的传教采矿工人。直到约摸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却创作了超过2000幅画,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灵感“家”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梵高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也不画想象中的美丽幻象。梵高的画风在法国阿尔勒的那段时间,发展已臻成熟。
梵高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后两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最终于37岁那年自杀。梵高最为人熟知的是其极具个性的系列作品,如《星夜》、《向日葵》;其实他所画的清新亮丽的作品也毫不逊色,如《有垂柳的公园是诗人的花园》、《麦田云雀》、《麦田上的鸦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