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1 15:45
麻(拼音má、 mā)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西周晚期金文。根据《说文解字》中的说法,“麻”本义是一种茎皮纤维植物。由于将纤维麻弄成织布原料需要将麻纤维一根根的剥离出来,所以也引申为“纷乱”之义。还有一些方言的说法,如四川方言“麻杂杂”,这里的“麻”是不清不楚的意思。还有“你麻我不麻”的说法,这里的“麻”表示欺骗。而又因为“芝麻”是细小的,有黑色、白色、黄色,这与斑点有相似之处,于是就有“麻雀”,“麻子”这样的说法。此外,还有“麻痹”、“麻药”等说法。而由“芝麻”又引申为不平整、不光滑的含义。
“麻”的构型不甚明了。甲骨文中暂未发现“麻”字。该字金文由厂、林构成。厂,义为屋子;林,由二木构成。厂是屋檐的象征,而“林”实际上是麻皮挂在屋檐下面的样子。西周金文作图1;春秋金文见图2;战国文字见作图3;这是第一类,结构上比较不是太紧凑。从《说文》小篆文字开始逐渐比较正规,小篆和隶书将厂字头变成了广字头,可见作图4。随后的文字逐渐开始变得正规。汉代见作图5,6。楷书见图7。
《卷七》《麻部》 莫遐切
与𣏟同。人所治,在屋下。从广从𣏟。凡麻之属皆从麻。
枲也。麻与枲互训。皆兼苴麻、牡麻言之。从𣏟。从广。会意。莫遐切。古音在十七部。𣏟、人所治也。在屋下。说从广之意。𣏟必於屋下绩之。故从广。然则未治谓之枲。治之谓之麻。以已治之偁加诸未治。则统谓之麻。此条今各本皆夺误。惟韵会所据小徐本不误。今从之。
莫霞切,平麻明 ‖麻声歌1部
麻 ,麻紵。亦姓,《风俗通》云:“齐大夫麻婴之後。”汉有麻达注《论语》。莫霞切。八。
《亥集下》《麻字部》
《唐韵》《集韵》莫遐切。《韵会》《正韵》谟加切。音蟆。《玉篇》:枲属也。皮绩为布,子可食。《尔雅·释草》:枲,麻。《疏》:麻,一名枲。《禹贡》靑州云厥贡岱畎丝枲是也。《礼·内则》:女子执麻、枲,学女事,以共衣服。
又大麻,有实者名苴,无实者名枲。《本草》:雄者名枲麻、牡麻,雌者为苴麻、茡麻。
又荨麻。荨,本作䕭。见《本草图经》。
又《诗·豳风》:禾麻菽麦。《礼·月令》:食麻与犬。《黄帝素问》:麻、麦、稷、黍、豆,为五谷。《正字通》:麻,卽油麻。
又胡麻。《尔雅翼》:胡麻,一名巨胜。《正字通》:言其大而胜,卽今黑芝麻也。
又疏麻。《楚辞·九歌》:折疏麻兮瑶华。《注》:疏麻,神麻也。
又升麻,天麻,皆药名。
又乐器。鼗鼓名。《尔雅·释乐》:大鼗谓之麻,小者谓之料。《注》:麻者,音槪而长也。
又固麻。《南史·百济传》:百济国,号王所都城曰固麻,邑曰檐鲁,如中国言郡县也。
又《山海经》有寿麻国。
又地名。《左传·成十三年》:晋师及秦师战于麻隧。《注》:秦地。
又《後汉·盖延传》:南伐刘永,进取麻鄕。《注》:麻鄕,县名。
又姓。《风俗通》:齐大夫麻婴之後,汉麻达,注论语。
又朝廷纶命曰麻。《翰林志》:唐中书用黄、白二麻为纶命,其後翰林专掌白麻,中书独用黄麻。
又《韵补》:叶谟婆切。《诗·齐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又叶眉波切。音摩。《潘岳·河阳诗》:曲蓬何以直,托身依丛麻。黔黎竟何常,政在成民和。 《六书正譌》:从林,音派,麻片也。从广,人在屋下治麻之意。俗作麻,从木,非。
“广”大,包含着“林”。首笔点在竖中线上端,第三笔用横撇。“林”包含在内部。
古代西域一带诸民族面食的通称为“ma-”(音译“麻”)。与古汉语“饼”为面食通称一样。其语源可能为古波斯语“mast”(面粉)。如阿塞拜疆语“mayli”(甘肃、宁夏一带称“油果子”,山西称“麻叶”),乌兹别克语和阿塞拜疆语“Makaron”(面饼)。再如突厥语“qat”(层)+后缀“-la”构成动词“qatla”(折叠,方言有谓“确了”、“确角”即此音变读),“qatla”再加后缀“-ma”,又从动词“折叠”变为名词“qatlama”(千层饼)。说明古突厥语“ma”语义对应古汉语“饼”。也明确了“麻叶”、“麻食”(陕西、甘肃一带的一种面食,山西称“猫耳朵”)之“麻”,来源于古代西域民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