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9-28 09:37
麻峪位于源泉东南面4公里处,北靠淄河,南临池上,是一条三面环山,狭长的大山峪。南北走向长达近10里。山峪分5大岔,大小山溜近百条。春夏山花烂漫,秋天树木苍翠,冬天银妆素裹,一派北国风光。
据传说,大约200~300年前麻峪溜就有人居住,以后居住的户数不断增加,多数是从麻庄、源泉、泉河、黄台、崮山、谢家店等临近村逃荒而迁来。据史料记载:清初建村,因地处山峪中,村民多从麻庄迁来,故名麻峪。1945年麻峪溜分成了两个行政村,即麻峪村、珍珠村;解放后,人民公社化的1958年在分大队时,根据居住的地理位置,又把大寨从麻峪村分生出去,做为一个单独核算的行政村,即大寨(大队)村。
麻峪山青水秀,虽然是一个大山峪,但山势走向平缓,东西两面的山坡、山溜土质都很肥沃,梯田层层,植被茂盛,有“三寨”贯穿南北,即小寨、大寨、黑虎寨;“三寨”中尤以大寨地势最高,面积最大。大寨四周地势险要,寨顶宽阔、平坦。昔日的大寨曾养育过不少勤劳的农民,但因为交通不变,限制了经济的发展。198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大寨的村民都已搬迁到城区近郊镇村,现大寨只剩宽阔的林场一片。
麻峪的山泉较多,泉水清澈,清凉甘冽,特别是夏秋两季,雨水充沛,很多山泉喷涌而出,汇成小河哗哗作响,顺着山沟,冲击着岩石,湍急而流出,汇入淄河。山沟中一座拦河坝就是一道瀑布,在绿树掩映中煞是好看。比较出名的山泉有老溜泉,在一岔老溜山崖下,泉水旺盛,长年不断,就是大旱之年,泉水也舀不净。接近二岔的山沟中有珍珠粒泉、响泉、阳沟地泉等。珍珠粒泉,小雨过后即出泉水,从石头缝中淌出的水,呈现出一串串白色的水珠,而珍珠村也就因此而得名。可惜该泉眼已压在了拦水坝下面。三岔有急泉、白马泉,白马泉在三岔和四岔之间的半山中,流出的水经过一段宽阔而光滑的石崖,形成一片白色的浪花,远处望去,白茫茫一片,非常好看;四岔主要有四岔井泉,泉水长年不断,水从井中流出,是附近村民的主要水源。
麻峪溜中洞穴较少,主要有窟窿山、诸葛洞,都在二岔的山顶处,诸葛洞的高矮、宽窄、大小相当于平常的一间屋,而在洞口有一巨石遮挡,不到跟前看不到洞,洞内有烟熏火燎痕迹,据说在兵荒马乱中有人在洞内避过难。另外还有黄圈门、流星崮堆、阎王鼻子、鸡冠崖、石旗杆等天然景观。在三岔前坡面还有黄姑庵、黄姑洞、洞虽有,但名字的由来尚不明。
现在麻峪村近300口人,最多时达到390余口,珍珠村500余口人,最多时590余口,大寨搬迁前人口最多时达到120余口人。
解放前,麻峪的老百姓也遭受过苦难,当时以吴化文为师长的伪四师一个连常住大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麻峪的老百姓恨之入骨,自动成立了村民自卫队——守山大队,与伪四师开展斗争。1942年春,珍珠村的李兆亭带领八路军四支队战士从三岔后坡用大绳攀上大寨攻打过伪四师,是年冬季,梁东三又带领八路军四支队五连登上大寨攻打过伪四师,但直到1945年伪四师被迫投降,老百姓才过上了安稳日子。
解放后,麻峪的父老乡亲,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全国人民一样过上了好日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然面貌年年巨变,山坡上栽满了经济树、山峪中修上了水泥路,人民生活水平步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