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1 07:39
麻浩崖墓,位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古代流行于乐山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墓的一种墓葬形式。
中国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崖墓。在四川省乐山市郊明同村麻浩河北岸。墓群分布在大地湾至虎头湾间东西长约300米的红砂石山崖中,分为4~9层排列,共有330余座。
墓群始于东汉前期,止于南北朝时期,以东汉后期墓最多。
1940年发现。同年,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在商承祚带领下进行调查。
1964年在 1号墓外修筑围墙进行保护。
麻浩崖墓,墓室分为单室、 双室、多室 3 种类型。均由墓门、甬道、主室、棺室、耳室等组成。棺室内凿崖棺。后室设灶台案龛。单室墓一般是在主室一侧设一棺室。双室墓在后室两侧设棺室。
多室墓结构较复杂,墓门由两柱分为2~4个门洞,前室横列,其后平行开凿2~4个后室。各后室结构相同,前设甬道,两侧设室。
麻浩崖墓,早年就以内涵丰富雕饰精美而被誉为“南安(乐山古称)名墓之首”。墓中保存着许多汉代建筑、车马伎乐、鸟兽虫鱼图形,且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神话故事,以及画像石棺、书法题刻。
石刻多见于双室墓和多室墓的墓门及前室。技法为高浮雕、弧面浅浮雕和阴刻;内容有仿木构建筑、画像和文字题记。
1号墓墓门和前室刻出仿木构建筑的斗、柱枋、瓦当、板瓦、椽头、连檐等。墓门刻瑞兽、乐伎、秘戏、舞伎等画像;前室刻荆轲刺秦王、 方士 、门卒、朱雀、挽辇、六博、垂钓、挽马等画像。中后室甬道口外门枋上,刻高浮雕坐佛 1尊,通高37厘米,是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之一。
99号墓为横前室四后室墓,墓门刻门阙,前室刻出瓦当、板瓦、椽头、连檐和龙虎戏璧等。后室门有阴刻隶书题记 9则。
崖墓大多早年被盗,随葬品有陶制的农夫俑、服饰俑、厨俑、舞俑、乐俑等陶俑,狗、鸡、马、楼房等模型,罐、碗、釜、甑、耳杯等器皿,铜镜、“五铢”钱和铁器等。
崖墓图像雕刻精美,出土文物内容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同时,还有中国乃至世界遗留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它是汉文化与印度早期佛教文化交融的具体反映。
麻浩崖墓,1984年建立乐山崖墓博物馆。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