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5 16:40
麻皮蝽(学名:Erthesina fullo)是蝽科、黑蝽属昆虫动物,又名黄斑蝽。其成虫背面黑褐色,散布不规则的黄色斑纹、点刻;触角黑色,第5节基部黄色;卵圆筒形,淡黄白色;初龄若虫胸、腹部有许多红、黄、黑相间的横纹;2龄若虫腹背有6个红黄色斑点。因其成虫具假死性,有臭腺,受惊时排出臭气,故麻皮蝽俗称“臭大姐”。
因其成虫具假死性,有臭腺,受惊时排出臭气,故麻皮蝽俗称“臭大姐”。
体长20.0-25.0毫米,宽10.0-11.5毫米。体黑褐密布黑色刻点及细碎不规则黄斑。头部狭长,侧叶与中叶末端约等长,侧叶末端狭尖。触角5节黑色,第1节短而粗大,第5节基部1/3为浅黄色。喙浅黄4节,末节黑色,达第3腹节后缘。头部前端至小盾片有1条黄色细中纵线。前胸背板前缘及前侧缘具黄色窄边。胸部腹板黄白色,密布黑色刻点。各腿节基部2/3浅黄,两侧及端部黑褐,各胫节黑色,中段具淡绿色环斑,腹部侧接缘各节中间具小黄斑,腹面黄白,节间黑色,两列散生黑色刻点,气门黑色,腹面中央具一纵沟,长达第5腹节。
灰白色,鼓形,顶端有盖,周缘具刺毛。光亮,卵高2.2毫米,粗1.5毫米,假卵盖直径1.2毫米。
各龄均扁洋梨形,前尖削后浑圆,老龄体长约19毫米,似成虫,自头端至小盾片具一黄红色细中纵线。体侧缘具淡黄狭边。腹部3-6节的节间中央各具1块黑褐色隆起斑,斑块周缘淡黄色,上具橙黄或红色臭腺孔各1对。腹侧缘各节有一黑褐色斑。喙黑褐伸达第3腹节后缘。
麻皮蝽是在房屋、门窗及院内树皮缝隙内越冬。
麻皮蝽分布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缅甸和日本;在中国分布于各省、自治区。
成虫飞翔力强,喜于树体上部栖息危害,交配多在上午,长达约3小时。具假死性,受惊扰时会喷射臭液。但早晚低温时常假死坠地,正午高温时则逃飞。有弱趋光性和群集性,初龄若虫常群集叶背,2、3龄才分散活动。
麻皮蝽在中国河北、山西1年发生1代,江西2代,均以成虫子枯枝落叶下、草丛中、树皮裂缝、梯田堰坝缝、围墙缝等处越冬。次春寄主萌芽后开始出蛰活动危害。山西太谷5月中、下旬开始交尾产卵,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此时可见到若虫,7-8月间羽化为成虫。据江西南昌报道:越冬成虫3月下旬开始出现,4月下旬至7月中旬产卵,第1代若虫5月上旬至7月下旬孵化,6月下旬至8月中旬初羽化;第2代7月下旬初至9月上旬孵化,8月底至10月中旬羽化。
麻皮蝽的生殖和非生殖发育都与光周期、温度或饮食密切相关。成虫在春季温度超过13℃时离开越冬地。交配发生在一天中,尤其是在12:00到14:00之间。交配所需的时间从几分钟到三个小时不等。雄虫和雌虫都常见多次交配。交配后,雌性在1-2天或3-5天开始产卵,这种差异可能归因于不同的地理种群、环境温度或寄主植物。卵通常产在叶子的背面或猕猴桃的基部。每块约12粒。排成四行。初产的卵淡绿色,近孵化时呈深黄色。在石榴(Punica granatum L.)的笼枝上维持时,交配的雌性终生繁殖力为每只雌性126-173个卵,但在中国枣(Ziziphus jujuba Mill)上,每只雌性只有36-60个卵。在一项混合水果作物的田间笼研究中,Zhang等报告了平均每只雌性35个卵(每只雌性12-68个卵)。雌性终生繁殖力的如此显着变化可能归因于测试期间的生物和非生物条件,包括环境温度、食物质量、昆虫生理状况和样本量。
该虫除危害枣、酸枣外,还危害苹果、梨、桃、杏、李、葡萄、樱桃、柑橘、石榴等多种果树。以成虫、若虫刺吸寄主芽、枝、花和果实,果实受害呈畸形,叶、枝被害严重时植株干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