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头

更新时间:2024-07-01 23:10

麻花头(Klasea centauroides (L.) Cass. ex Kitag.),是菊科麻花头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被皱曲柔毛,不分枝或上部有分枝,茎生叶及下部叶椭圆形,呈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全缘或有疏齿,中部叶及上部叶逐渐变小,裂片狭窄;头状花序数个,单生于枝端,总苞片卵形或长卵形,上部收缩,基部楔形,苞片黄绿色,无毛,管状花淡紫色或白色;瘦果矩圆形;花果期6-9月。

形态特征

菊科麻花头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40-100厘米。根状茎横走,黑褐色。茎直立,被皱曲柔毛,不分枝或上部有分枝,中部以下被稀疏的或稠密的节毛,基部被残存的纤维状撕裂的叶柄。茎生叶及下部叶椭圆形,长8-12厘米,宽2-5厘米,呈羽状深裂或全裂,有长3-9厘米的叶柄;侧裂片5-8对,全部裂片长椭圆形至宽线形,裂片全缘或有疏齿,宽0.4-0.8(1.3)厘米,顶端急尖;中部茎叶与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同形,并等样分裂,但无柄或有极短的柄,裂片全缘无锯齿或少锯齿;中部叶及上部叶逐渐变小,5-7羽状全缘,裂片狭窄,全缘,无锯齿,或不裂,线形,边缘无锯齿。全部叶两面粗糙,两面被多细胞长或短节毛。头状花序数个,单生于枝端,但不形成明显的伞房花序式排列,或植株含1个头状花序,单生茎端,花序梗或花序枝伸长,几裸露,无叶。总苞卵形或长卵形,直径1.5-2厘米,上部收缩,基部楔形。总苞片10-12层,苞片黄绿色,无毛,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与中层三角形、三角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5-8.5毫米,宽3-3.5毫米,顶端急尖,有长2.5毫米的短针刺或刺尖;内层及最内层椭圆形、披针形或长椭圆形至线形,长1-2厘米,宽1-4毫米,最内层最长,上部淡黄白色,硬膜质。管状花淡紫色或白色,花冠长2.1厘米,细管部长9毫米,檐部长1.2厘米,花冠裂片长7毫米。瘦果楔状长椭圆形,褐色,有4条高起的肋棱,长5毫米,宽2毫米。冠毛褐色或略带土红色,长达7毫米。冠毛刚毛糙毛状,分散脱落。瘦果矩圆形;花果期6-9月。

生长环境

麻花头属中旱生地下芽草本植物,属草原种。由于基生叶数量多,且冬季仍保留残叶,具有保护越冬芽的作用。麻花头在中国北方草原,一般4月中旬开始返青,花先生长出莲座丛状基生叶,然后生长出带叶片的生殖枝。基生叶冬季仍保留。生长在海拔1100-1590米的生于山坡林缘、草原、草甸、路旁或田间。麻花头直根系较深,喜生于干旱排水良好的生境。在中国主要生长在北方草原区的固定沙丘,广大平原排水良好处,岗地、河床、沙地以及低山丘陵的阳坡草地。在栗钙土和淡黑钙土上生长最好,在风沙土上也确有少量生长,在草甸土和盐碱土壤上不能生长。麻花头一般散生,很少呈集群分布,是草原贝加尔针茅群落、大针茅群落、线叶菊、麻花头群落、山杏。灌丛和榆树疏林常见伴生种,局部地区的小环境可成为优势种或亚优势种。还散生于森林草原区的林缘草地和夏绿林区的阳坡草地中。

分布范围

麻花头分布于中国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等;俄罗斯与蒙古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麻花头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怕涝,忌土壤干燥,栽培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为宜。

主要价值

还可用于治疗发痘疹,解毒。

观赏价值

由于麻花头的花大美丽,可作观赏植物,引种栽培。因株高花艳,在花期可成为草原景观植物。

经济价值

早春返青后的基生叶片,牛、马、羊均喜食。随着植株的生长,其他优良牧草的增多,其适口性逐渐下降,夏季放牧时家畜基本不采食。秋季刈割调制干草后,各种家畜均喜食。冬季放牧时各种家畜均采食。粗蛋白质含量中等,粗脂肪含量较低,无氮浸出物较丰富。属中等饲用植物。

药用价值

麻花头还可用于治疗发痘疹,解毒。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