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06 18:01
黄取,祖上世代冶铸为业,父黄太极经营“金宝兴”号鼎炉。黄太极去世后,他与哥哥黄三仍做铸工,但维持不了日食三餐,不得不向地主租地耕种。因家境贫困,他已成人但无法成家。后来村里有个庄氏寡妇和两个儿子,生活艰难,经村里好心人撮合,黄取和庄氏结合。
黄取(1799年—1861年),字取生,福建漳州旧桥南岸人。
一下子一家增加三口人,生活更困难,幸好胞兄黄三不娶,加以接济,才勉强把家庭维持下来。养子成人后,家境渐好,他又努力经营冶铸,终于恢复“宝兴号”鼎炉作坊。不仅继承家传工艺技术,并大胆革新。他深知犁铧等农具结构,要适应不同的土质才能发挥最高的效率,因此,他因地制宜地设计了不同的犁耳犁铧。这些改良的农具,一上市便受到各地农民的欢迎。闽南盛产甘蔗,为便利榨蔗糖,他设计了大、中、小三种类型煮糖大锅。鸦片战争后,厦门辟为通商口岸,漳州成为第一道的海防前线。为此,福建巡抚委令汀漳龙兵备道和漳州知府从速铸造龙熕(铁炮),以固海疆。监造委员找已负盛名的铸造师黄取商量,并将任务落实给他。从清道光二十年至三十年(1840年—1850年),黄取铸造大小龙熕约有百尊,其中最重的有3000斤。当时没有任何先进的机械设备,只靠人工操作,而熔十数炉铁水于一模具,从筹备设计,计算投料,掌握火候,都必须十分准确。人们称他是一个非常灵巧的铸造师。咸丰十一年(1861年)病逝,享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