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6 16:10
水稻黄矮病又名黄叶病、暂黄病,是由水稻黄矮病毒(PYSV)引起、发生在水稻的病害。传毒媒介是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黄、矮、枯是该病主要特衙,最初顶叶或其下一叶的叶尖褪色黄化,黄化部分向基部逐渐扩展,叶脉往往保持绿色而叶肉黄色,因此病叶呈明显黄绿相间的条纹,最后病叶黄化枯卷,以后病株新出叶片陆续呈现这种症状。
水稻黄矮病病原是水稻黄矮病毒(PYSV)。
弹状或秆状质粒:弹状质粒长度为120-136纳米,宽度约88-100纳米,具有83-100纳米×40-50纳米大小的核心和厚度约25纳米的外壁。在水稻黄矮病病叶切片中,在业肉细胞核膜周围和核内密集着大量的秆状和弹状病毒质粒,有些质粒夹在核膜中间,在甲基丙烯酸酯切片中,弹状质粒大小为100-125纳米×50-75纳米。秆状质粒大小为200-250纳米×50-75纳米质粒具有核心和外壁结构,当质粒被横切时,核心中央为一透明孔。病毒质粒可少量散布或大量存在于业肉细胞核内和细胞质中,也有少量散布在液泡里。倘大量病毒质粒密集于核内,其核内含物和核膜部分或全部被病毒占据和破坏,生存于细胞质中的似系从病毒基质芽生的结果,健叶中未见上述结构。
棒状质粒:杂交水稻黄矮病叶浸出法负染色样品中,有一种长为250-767纳米,直径33纳米的棒状直粒,具有核心和外膜结构。在病稻叶切片中,叶肉细胞内出现大量整齐排列的棒状质粒,外部裹有一膜状物,呈圆形和菱形等形状似内含体或病毒集聚体。
水稻黄矮病毒(PYSV)通过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传毒。病原物在虫体内循回期因气温而不同,黑尾叶蝉体内循期,当均温32℃时平均循回期为19天,气温15℃经102天不传毒,17℃经68天仅个别虫传毒,20℃循回期为53.3天,25℃为24.6天,28℃为22.2天,30℃为21.3天,33-35℃为17-25天。均温30℃黑尾叶蝉低龄若虫获毒最短时间为10分钟,12小时几乎均可获毒,气温5℃则不能获毒。10℃获毒虫率为0-7%,15℃为0-27%,20℃为21-64%,25℃为50-73%。关于水稻黄矮病的寄主范围,中国台湾省陈庆忠于1979年报道了李氏禾(游草)是该病的寄主植物,发现李氏禾感染水稻黄矮病,其症状与水稻黄矮病病苗相似。由于病原在黑尾叶蝉体内和杂草上越冬是成为翌年初次侵染来源。这些害虫在刺吸稻汁时,把有毒的唾液注入水稻组织中使稻株感染病毒。水稻苗期、回青至分蘖期最易感病,拔节以后抗性增强,不易发病。
主要特征是矮缩,花叶,黄枯。株形松散,叶肉黄色杂有碎绿斑块,叶脉绿色,呈条状花叶,叶鞘仍为绿色。重病时叶片平展或下倾,后期枯黄卷缩,仅中肋或中肋基部绿色,始病叶以下叶片一般不表现症状,心叶抽出缓慢,分蘖停止或极度减少,病株叶枕有的发生错位,根系老朽短小。始病叶位,苗期以顶叶(已展开的心叶)下一叶或顶叶为主,分蘖期发病以顶叶下第二叶为主,拔节期以后发病以剑叶或剑叶下一叶为主。发病时先在叶尖微呈黄绿色,不久现黄色并杂有碎绿斑驳,后向叶片的中部和下部扩展,而叶脉仍呈绿色,形成黄绿相间的条状花叶,此时心叶抽出缓慢,植株开始矮缩,早发病的第一、二叶片角度随着病情的进展而逐渐增大,成平展或稍下倾,最后全叶从叶尖开始逐渐枯黄,并向上纵卷,仅中肋基部为绿色,始病叶及其上第二、三叶片病情发展较快,易于枯死,以后新发病叶片仅叶尖或上半叶发黄。从一个植株来看,各叶片发黄是有顺序性的,可与一般生理发黄相区别。
苗期发病植株多严重矮缩,不分蘖,须根短小黄褐,根毛很少,易早期枯死。分蘖期发病则分蘖减少,根系差,抽穗迟而小,穗头半包或全包在叶鞘里,结实很差。拔节至孕穗期发病,植株稍矮,仅剑叶病状明显,抽穗迟而小,结实较差。分蘖期感染的,部分轻病株有恢复现象,即病株始病叶以上2-3叶病状较为明显,以后抽出的叶片仅叶尖有隐约的斑驳,再抽出的新叶片则无病状,至后期与健株一样,但抽穗结实稍差。
各品种间病状略有差异,矮秆籼稻品种大多金黄色,条状花叶明显。粳稻品种病叶大多橙黄色,条状花叶不甚明显。糯稻品种大多鲜黄色或淡黄色。也有个别品种如南优2号等杂交水稻或东方红1号则呈紫色。
该病的侵染循环,除带毒黑尾叶蝉的卵不传毒这一点外,基本上和上述普通矮缩病的侵染循环相同。但在中国华南温暖地区,叶蝉在冬季还可孵育1-2代(广州地区2代,粤北地区1代),由于该病原病毒不能经卵传染,所以当地的叶蝉不成为该病在当地的初侵染源二在广东,该病的初侵染源有两个方面,在大发生的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中国南部冬季温暖地区的带病越冬再生稻,而在20世纪70年代该病在广东全省范闹内基本上绝迹,仅偶尔在粤北地区有所发生,其初侵染源看来是广东以北省份(湖南、江西、浙江)的南迁带毒黑尾叶蝉造成的。
在常发病地区,冬季气候状况决定越冬若虫的数量:据中国浙江调查研究,如越冬代黑尾叶蝉的数量较多,带毒率为2-3%,早稻株发病率为1-3%。当早稻后期株发病率在3%左右时,笫二、三代黑尾叶蝉的带毒率为5.5%;晚稻本田初期迁入的虫量每亩1-5万头时,株发病率约为10%;5-10万头时,约20%;10-32万头时,可达50%。凡是病害大发生年,均为夏季长期高温干旱、叶蝉发生量特大的年份,如1971年黄矮病和普通矮缩病在浙江并发大流行,当年6-8月浙江持续高温干旱,是第二、三代黑尾叶蝉发生量最大的一年。
据中国江苏苏州地区报道,由于该地区新三熟制比例增大,前季早稻早栽有利于第一、二代黑尾叶蝉的繁殖,后季因晚熟面积大,有利于第三代黑尾叶蝉的繁殖,所以后期晚稻虫多病重。随着三熟制的面积扩大,茬口布局如安排不合理,插花田多,就有利于叶蝉在不同成熟期的品种问迁移传染。所以栽培制度和作物布局是影响该病发生流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水稻生育期:水稻对该病最感病的生育期是在分蘖期前,拔节期后就较抗病,潜育期也因水稻生育期不同而有所差异。当气温在30℃时,在2-5叶期接种的潜育期约为10天,分蘖期接种的为13-14天,拔节时接种的为17天。
品种抗病性:据中国广东在黄矮病大发生的20世纪60年代调查,籼稻品种间抗、耐病性差异很大,但没有免疫的。一般来讲,高秆种较矮秆种抗病,但高秆品种中也有易感病的,而矮秆种中也有不少品种抗、耐病性较强。
水稻品种中,不同品种抗病能力差异不同。被誉为“世界天坑之都”的乐业,素有小东北之称,属于高寒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6-21℃。因此在选择水稻品种中必须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在中国广西栽培,水稻品种必须属于广西高寒山区的稻作区,海拔应在800米以下的中稻品种,全生育期在130-140天左右。通过调查发现,选用高秆品种抗病较强。如中浙优8号、中浙优10号、花香7号、野香优2998、宜香305、宜香1979、泰香5、群优2号等品种表现较好,但是选择抗病品种不能一成不变的重复使用,应不断更新换代优良抗病品种。
田间消毒,按一定比例每667平方米撒施100千克生石灰与耙田施入田间。绿肥是重要的有机肥料,养分含量丰富,茎秆用来还田,改良土壤物理结构,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保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农作物茬口,同时减少农田化肥的使用量,从而降低了农业的环境污染,改善了农业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绿肥播种时期在每年10月中旬左右,根据水稻的实际成熟情况后,掌握好绿肥与水稻的共生期在15-20天,保持田面湿润,每667平方米用绿肥种量8千克撒施。要管理好绿肥种植,田间水不要太深,绿肥遇到涝渍会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在水稻收完后及时开沟,要求3-4米间隔开一条沟,沟深25厘米,同时排干外围水。经常清理排水沟,做到水沟保持畅通,垄面不积水,保证绿肥正常生长根深叶茂,从而使土壤水、肥、气、热合理协调。翻压绿肥时间一般在后茬作物种植前30天左右,防止腐解过程中排出的有毒物质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翻压深度一般20厘米左右,翻压后要及时灌水,有利加速绿肥分解腐化,提高绿肥转化使用。因此水稻在移栽前要重施基肥,增施农家肥,及时耘田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保证大田够苗即露田晒田,防止过早封行和田间郁蔽,增强水稻抗病能力,发病病害时,及时排水晒田,拔出病株。
水稻旱育秧是以培肥苗床,旱育旱管培育叶蘖同申的壮秧为核心。苗床选肥沃、疏松的地块,最好是菜园地,畦高15-20厘米,畦面宽1.0-1.5米,要求深、松、碎、平。淋足水后用300倍强氯精、300倍敌克松药液进行消毒,铺上2-3厘米厚的营养土,营养土中要有3-4份腐熟的有机肥和每平方米苗床加上45%复合肥200克混均,经过10-15天左右,才能播种。播种前再淋水。种子处理方法:浸种,采用浓度为10%的吡虫啉300-500倍液,浸种10-12小时即可催芽,将水稻种子浸种露白后,按1千克种子10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毫升水搅拌均匀凉干,次日播种。播种要均匀,播完种后要轻压种子入土然后盖一层0.5-1厘米左右的细粪土,以刚好不见种子为宜,最后喷施除草剂400-500倍的丁草胺乳油,搭拱盖膜密封四周压实。通过实践证明,水稻旱育秧和用吡虫啉拌种后,秧苗出苗整齐,苗体矮壮,叶片短,根系发达,抗病性强,喷药次数减少,降低农药污染,有效预防稻飞虱的为害,避免黄矮病发生,从而保证粮食增产增收。
在烟区烟后水稻种植要特别注意化肥用量,由于前茬烤烟作物一般没有吸收完高效肥料,烤烟专用高效三元复合肥肥效期长,还有一小部分化肥在田间逐步化解。插秧前一周每667平方米秧田撒45%三元复合肥5千克的送嫁肥,促使新根发生,秧田水管理方面要做到浅水勤灌,以利于秧苗分蘖。移栽时要合理密植,可以适当稀植,培育壮苗。一般插秧规格为20厘米×23厘米为宜,每丛插2粒谷苗,每667平方米插1.5-1.6万丛,插秧后7-10天,每667平方米施45%三元复合肥10千克进行追肥,促进早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数,同时用10%大功臣喷雾防止稻飞虱为害,引发黄矮病的发生。那么非烟区稻田施肥量一般基肥每667平方米45%复合肥25千克,普钙25千克,结合最后一次耙田撒施,移栽后10天同样用45%复合肥10千克撒施追肥,分蘖肥用45%复合肥30千克撒施,使水稻分蘖植株正常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提倡连片育秧,不要零星育秧和在沟边的田块来育秧,这样会引起带毒昆虫的危害。秧田位置选择远离重病区,在传毒昆虫羽化前要及时犁翻秧田,秧田用3%百克威颗粒剂1.5-2千克拌细土在播种后撒施,用速灭威、叶蝉散、大功臣、吡虫啉等农药在秧苗露青后喷雾,每隔5-7天施药1次,共施2-3次进行预防。由于黑尾叶蝉和飞虱是传播黄矮病的罪魁祸首,一定要做监测防治工作。一般在秧田期移栽前15天必须用叶蝉散+吡虫啉喷雾。移栽大田前2-3天再喷一次杀虫药,移栽后8天再一次喷药扑杀稻飞虱,在中期结合其他害虫兼治。直至分蘖盛期,确保杜绝有毒昆虫的传播。
由于水稻黄矮病是一个持久性病毒,而且媒介叶蝉在田间的活动范围一般不多,所以在较小面积上进行喷药治虫,其防治效果也不错。在秧田期禾苗感病,移栽大田后病株和健康植株高矮有明显的差别,田间发病呈不规则状态。田块发病初期,要及时排水。具体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