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唇鱼

更新时间:2024-09-17 14:37

黄唇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唇鱼属鱼类,体延长,侧扁,背部略隆起,腹部广圆;尾柄较细长。头中大,稍侧扁。吻钝尖,稍大于眼径。吻禧边缘完整,不分叶;吻上孔不显著,吻缘孔5个,中央孔圆形,位于吻缘上方,侧吻缘孔裂缝状。眼小,上侧位,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较窄,小于眼径,中间略隆起。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较小,圆形;后鼻孔椭圆形。口前位,斜裂,口闭时上下颌约相等,口开时下颌突出。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上领外行牙较大,尖锥形,排列稀疏,口闭时大部暴露于外,上颌内行牙细小,列成牙带;下颌内行牙稍大,尖锐。因其唇黄而得名。

形态特征

黄唇鱼背鳍Ⅶ,Ⅰ-22~24;臀鳍Ⅰ-7;胸鳍17;腹鳍Ⅰ-5。侧线鳞58~59。鳃耙5+13。体长为体高3.8~3.9倍,为头长3.3~3.4倍。头长为吻长4.3~4.4倍,为眼径5.6~6.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3.6~3.7倍。成鱼一般体长100~150厘米,体重15~30千克,大者重达100千克,长1.8米。

黄唇鱼体延长,侧扁,背部略隆起,腹部广圆;尾柄较细长。头中大,稍侧扁。吻钝尖,稍大于眼径。吻褶边缘完整,不分叶;吻上孔不显著;吻缘孔5个,中央孔圆形,位于吻缘上,侧吻缘孔裂缝状。眼小,上侧位,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较窄,小于眼径,中间略隆起。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较小,圆形;后鼻孔椭圆形。口前位,斜裂,口闭时上下颌约相等,口开时下颌突出。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上颌外行牙较大,尖锥形,排列稀疏,口闭时大部暴露于外,上颌内行牙细小,列成牙带;下颌内行牙稍大,尖锐。颏孔2个,不显著,内侧及外侧颏孔消失。无颏须。鳃孔大。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鳃盖骨后缘具2个扁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长,约为鳃丝长的4/5,或为眼径的1/2(幼体)。

体被栉鳞,吻部、眼间隔和前鳃盖骨皆被小圆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基部各有一鳞鞘。侧线完全,前部略呈弧形,后部平直,几伸达尾鳍末端。背鳍连续,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具一深凹,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之后;第一鳍棘小,第三鳍棘较长,约为眼径的2.5倍(幼体)。臀鳍短,具2鳍棘,起点在背鳍鳍条部的中央下方或与第十、十一背鳍鳍条相对;第二鳍棘粗长,约为眼径2.7倍,为头长之半。胸鳍尖长,约为头长2/3。腹鳍胸位,约与胸鳍等长,外侧第一鳍条略延长成丝状。尾鳍尖圆(幼体)或楔形。

中大,圆筒形,前端宽平,具侧管一对,侧管延长,伸入体壁肌层之内;鳔侧无侧肢。耳石略呈长方形,腹面具一蝌蚪状印迹。

体背侧灰棕带橙黄色,腹侧灰白色,胸鳍基部腋下有1黑斑,背鳍鳍棘部及鳍条部边缘黑色;尾鳍灰黑色;腹鳍及臀鳍浅色。液浸标本体背侧灰棕带橙黄色,腹侧灰白色;胸鳍腋下有一黑斑,背鳍鳍棘部及鳍条部缘黑色,尾鳍灰黑色。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黄唇鱼为近海暖温性稀有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50~60米海区,通常生活在海水、淡水交汇的河口海域,盐度在0.5~18‰之间,有时溯饵,可直至河口淡水处;喜居水深、有鱼礁、水流较缓的海域;黄唇鱼在水清时集群,水浊时分散。幼鱼栖息于河口及其附近沿岸。在农历23~26日最低潮、平流水、吹东风时,黄唇鱼苗便会成群浮上水面;当开始涨潮、水流动、不是吹东风时,黄唇鱼苗便散群下沉。

黄唇鱼为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和虾、蟹等大型甲壳类为食,幼鱼则以虾类为食。东莞海域的黄唇鱼,12月至次年5月吃虾为主,6月至8月吃弹涂鱼为主,9月至11月吃鲻鱼为主。

分布范围

黄唇鱼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珠江口海域、浙江杭州湾舟山海域、福建闽江口泉州湾海域等江河出口海域,是中国的特有鱼种。

繁殖方法

根据捕获的野生黄唇鱼性腺发育的资料统计,中国东莞海域,天然生长的黄唇鱼,体重达15千克以上时,才有完全成熟的卵。卵巢重可达鱼体重的20%,卵粒大小如鲤鱼卵,吸水后比原来大30~50%,估计为黏性卵。黄唇鱼在清明至谷雨前后产卵。中国东莞海域的产卵场,在龙穴到大虎一带的狮子洋海域。产卵后雌性黄唇鱼腹部鳞片粗糙,疑是产卵时,摩擦硬物所致。

人工繁育

2022年7月22日,在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全球极危物种黄唇鱼人工繁殖成功,“2022年度黄唇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成果通过专家组验收。

养殖技术

建池搭棚

由于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救护基地地处珠江口虎门海域,寒冷天气在每年的12月至隔年的3月,春节前后相对较冷。故在11月上旬,就要开始在黄唇鱼驯养池塘搭建塑料大棚,准备好搭建用的钢管、钢丝、木材、塑料薄膜等材料。11月中下旬,在塘埂周边用100厘米左右长的钢管进行打桩,在较短池埂,每间隔50厘米打一根钢管,钢管打入土壤约70厘米,露出地面约30厘米,作为固定和连接钢丝用。在较长池埂,每隔100厘米打一根钢管,钢管打入土壤约70厘米,露出地面约30厘米,同样作为固定和连接钢丝用。在两个池塘中间竖300厘米高的钢管做支架,支架埋入泥土60厘米,露出钢管240厘米,作为覆盖塑料薄膜的支撑架,能把薄膜撑起,给覆盖薄膜后池塘留下一定的空间,每根钢管间隔250~300厘米,钢管中间用钢管连接、固定。先用钢丝连接好各钢管,然后在钢丝上覆盖塑料薄膜,再横向用钢丝压住薄膜固定,完成大棚覆盖工作。塑料大棚高度应适合于养殖工人可以在大棚里面巡塘、投喂、捕捞等作业。

驯养密度

驯养黄唇鱼的池塘,面积在4~10亩,水深在250~300厘米,形状为东西走向的长方形为好。驯养密度每5~10尾/亩,黄唇鱼规格10~25千克/尾。同时,投放适口活鱼虾250千克/亩,作为黄唇鱼饵料。

饵料投喂

黄唇鱼喜欢摄食鲮鱼、笋壳鱼、对虾等活性饵料鱼虾,应投放这些规格大小适口鱼虾,当养殖水体的盐度低于10‰,每亩放养活鲮鱼、笋壳鱼等共250千克,鲮鱼规格为10~20尾/千克,笋壳鱼规格在10~15尾/千克,鲮鱼和笋壳鱼是作为黄唇鱼的活饵料。当养殖水体的盐度高于10,每亩放养活中华乌塘鳢、活对虾等200千克,中华乌塘鳢规格为20~30尾/千克,对虾规格在60~80尾/千克,鲮鱼、笋壳鱼、中华乌塘鳢、对虾是作为黄唇鱼的活饵料,保障黄唇鱼能摄食到适口的鱼虾,满足黄唇鱼摄食要求。投放鱼虾必须通过检验检疫,保证是健康和不携带病原体,进入养殖池塘后,能快速适应池塘水质,正常存活和生长。

池塘水位

适当提高驯养黄唇鱼池塘水体的水位,保持池塘水深不低于280厘米,让养殖水体处于较高水位,使水温能够相对恒定和保温。养殖用水的水源是从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的海区抽取的,由于受到潮汐和珠江上游淡水流入的影响,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海水的盐度和水质同样受到影响,在抽入海水时,应检测海水的水质,特别是盐度,保障抽进池塘的水有足够的盐度,避免因盐度太低而影响黄唇鱼越冬生存和生长。

日常管理

定期检测定池塘水质理化因子,如溶解氧、pH、氨氮、非离子氨、盐度等,溶解氧大于5毫克/升,总氨小于0.4毫克/升,非离子氨小于30微克/升,盐度大于5‰。根据水质情况,适当进行排换水或延长增氧机开启时间,或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黄唇鱼和饵料鱼虾的活动情况,增氧机运转情况,保温大棚覆盖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维护、处置,做好塘头管理工作。

由于黄唇鱼摄食饵料鱼虾时,出现被咬伤鱼虾逃逸后死亡,或被咬死的鱼虾没被黄唇鱼吃掉,或饵料鱼虾自身而亡,漂浮于水面,应及时捞取,进行填埋等无害化处理,避免污染水质。

黄唇鱼是石首鱼类,头部有一对耳石,声音对黄唇鱼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容易造成黄唇鱼的损伤,严重致死,因此,必须避免外界对驯养黄唇鱼的干扰,特别是声音的刺激,给黄唇鱼一个安静的环境,保障黄唇鱼的正常生存和生长。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

1988年,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种群现状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珠江口黄唇鱼年产量约为180吨,为全中国最高,曾创下一网捕获1.5吨黄唇鱼的记录。20世纪80年代初,黄唇鱼仍是虎门海域鱼类优势种,资源量及出现频率排在第6位,占渔获总量的9.0%。改革开放后随着过度捕捞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黄唇鱼资源量急剧下降,罕见踪迹,已濒临灭绝,每年大概只有数百尾幼鱼被误捕的记录。

保护措施

为有效保护黄唇鱼这一珍贵资源,促进其恢复、增殖和合理开发利用,2005年,中国东莞市在黄唇鱼现存仅有的产卵场——珠江口虎门海域设立了东莞市黄唇鱼市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唯一以黄唇鱼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属野生动物类海洋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侧,位于珠江八大出海口中最大的虎门口。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东起威远岛西岸,西与广州交界,南起太平水道南河口,北至太平水道北河口,面积686公顷。地理坐标为:东至113°39′16″,西至113°36′26″,南至22°45′48″,北至22°48′41″。

为确保黄唇鱼相关保护措施落实到位,更好地保护黄唇鱼种质资源及其栖息环境,于2005年在中国成立了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挂靠在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实施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巡护与宣传,组织开展黄唇鱼救护、驯养、繁殖和相关研究。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成立后,设立了黄唇鱼救护基地,纳入全国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网络,并成为全省首批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同时,在2011年被认定为东莞市科普教育基地。

增殖放流

2023年5月11日,人工繁育黄唇鱼苗在广东深圳完成全国首次增殖放流,500尾人工繁育的黄唇鱼苗通过深圳湾进入珠江口。

主要价值

黄唇鱼鳔的形态已退化,鳔端向两侧作长管状延长,形成了一种独特类型,在系统发育上成为石首科一个小支,在石首鱼科系统发育上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