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6 12:31
黄安源,1945年11月出生于重庆市,中国胡琴演奏者,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
1945年11月,黄安源在重庆市出生。黄安源最初的理想是当一个杂技表演者,最后他却在大哥的影响下走进二胡世界。从八九岁开始,经过大哥几年间的教导学习,已在重庆上台独奏了。黄安源读完中二的暑假,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到重庆招生,大哥给他填了报考表,此时附中校长方亲自到重庆监考,黄安源于1959年考上该校。
黄安源在附中修习的是六年制二胡专业,1963年毕业后,又被保送入中央音乐学院及中国音乐学院本科继续深造,并先后师从聂靖宇、蓝玉崧等老师。毕业后,黄安源又先后进入北京中国京剧团和中国铁路文工团,除担任二胡、板胡独奏及中乐队首席外,还在管弦乐队中拉小提琴,参加小提琴齐奏小组,亦是创作组成员。
1977年,迁居香港,加入香港中乐团;10月,在第2届亚洲艺术节中举行职业化第一场音乐会,黄安源用板胡独奏了《花梆子》。
1981年,担任香港中乐团的乐团团长(2008年9月起改称“乐团首席”)和拉弦组声部长、助理指挥。
1983年3月,首次在中国台湾登台。
1985年,发行专辑《蝴蝶梦》;同年,获选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1986年,随香港管弦乐团赴南韩进行亚运会巡回表演。
1987年,发行专辑《酒歌》。
1989年,再随上海交响乐团在日本巡回演出;同年,获得香港艺术家联盟首次颁发的演奏家年奖。
1991年1月7日,在美国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个人独奏会。
1992年,兼任助理指挥、香港演艺发展局顾问、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常务理事、英国国际名人传记协会终生会员、美国名人协会会员、并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同年,获得美国REO公司评选为“90年代杰出男士”;7月,再应邀赴纽约举行了三场独奏会。
1997年6月,获得英女王受勋。
1999年,弦乐杂志《Stard》八月号的专题是“弦乐在中国”,选用了黄安源作为封面人物。
2002年,为庆祝香港中乐团成立25周年举行的《明月星辉——香港中乐团银禧音乐会》,黄安源以板胡独奏1977年成立音乐会中演奏过的《花梆子》。
2004年,发行专辑《胡琴之路》,该专辑由黄安源、黄晨达父子与香港中乐团首度合作,90分钟的录音以两只CD的形式记录。
2005年,参加的情人节音乐会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其担纲演奏的主题是“黄安源的胡琴世界─胡琴之路IV”。
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香港活动周。2013年,参加音乐会《禅·弦歌-慈善聆享会》。
2014年8月17日,由星海艺术研究会主办,南洋艺术学院协办的“父子琴缘系梁祝”音乐会在新加坡华乐团音乐厅举行,与儿子黄晨达带领新加坡二胡齐奏《三门峡畅想曲》拉开序幕。
2018年,举办音乐会《“故乡情缘”——重庆交响乐团与黄安源父子二胡音乐会》,并表示在该次重庆音乐会后不再举办独奏会,应该离开舞台了。
黄安源的妻子是陈枝虹,其中一个儿子黄晨达是胡琴演奏者;小儿子翔达对二胡不感兴趣,离开香港到英国读计算机后重返香港发展。
除了胡琴演奏外,还曾担任指挥、作曲、编曲、教学、评审、顾问、理事、节目策划、唱片监制、电台主持、专栏撰写等工作。
在黄安源弓弦下的作品能活起来,在于他能将技艺运用到不同的作品中,结合了他对不同作品内涵精神的了解,也就能显现出不同的效果和吸引人的魅力。在《花梆子》中的急板,果断利落;《梁祝》中音色的变化丰富,感情浓郁;《苏武》却能将悲壮挺拔、苍劲、沉厚的中胡音色宽广地表现出来。
黄安源演奏的二胡曲各具特点。《空山鸟语》的各种技法,增添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趣;而《江河水》却有一般催人泪下的迫力;《话家史》则弥漫着悲剧性;《二泉映月》所描绘的秀丽景色中,却包含著作者浑朴而苍劲的性格;《三门峡畅想曲》气势磅礴;《汉宫秋月》讲求的是内在意境和感情的深度,给人以哀怨悲愁的感染力。
黄安源演奏的作品能借助语言的特点,和民间艺人演奏的风格,使乐曲不流于死板,于热情中见朴厚,于流丽中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但要将这些特性灌注到胡琴共鸣箱中,技术的成功并不重要,一丝不苟的演奏态度和丰富动人的乐感才是关键所在。
黄安源有着和港人一样的拼劲和韧性(《中国报道》评)。
黄安源对《酒歌》这首乐曲的态度与敬业的精神,也表现出他应该是身为二十世纪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一个典范(《音乐论衡》张己任评)。
黄安源运弓如使长锋毛笔,厚重处如篆隶,严谨处如小楷,秀丽处如行书,飞扬处如狂草。他不是用手指在演奏,他是用整个人去制服胡琴,使它将音乐家的情怀,发为摧人心肝的音响(台湾画家及作家何怀硕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