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区

更新时间:2024-10-18 08:14

黄州区,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湖北省东部,黄冈市西南部,东临巴水(浒子口至巴河口),与浠水县相邻;西南滨长江,与鄂州市相望;西北接团风县(抵罗家沟),东北与团风县回龙山镇、上巴河镇接壤,总面积353.03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黄州区下辖5个街道、3个镇、1个乡,另设有1个开发区。截至2022年末,黄州区常住人口50.12万人。

历史沿革

上古

堵城螺狮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已有5000多年历史。

唐、虞、夏、商

黄州在禹贡荆州之域。

为弦国。

春秋

并入楚。

楚考烈王灭邾(遗址在今山东邹县,旧志载楚宣王灭邾),迁邾王于此,曰邾城(在今禹王城遗址)。

统一后称邾邑,属南郡。后增设衡山郡,为衡山郡郡城。

秦亡后,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立衡山国,以邾城为都。不久,项羽兵败,吴芮转投刘邦,被封为长沙王,迁都长沙。

西汉

高帝四年(前209年),衡山郡恢复,郡城仍在邾城,属淮南国。不久,淮南国灭,但衡山郡仍存。

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迁皇室刘姓子孙自邾城,恢复衡山国,以邾城为都。

元狩元年(前120年),衡山王刘赐阴谋反叛被杀,衡山国废,仍为衡山郡。

元狩二年(前119年),废衡山郡,划衡山、南郡14县置江夏郡,设邾县,以邾城为县城,属江夏郡。

东汉

建安十二年(207年),邾长甘宁投奔孙权,邾县及邾城入吴。

建安十三年(208年),吴分江夏郡置蕲春郡,邾县属吴蕲春郡。

其后,邾城在吴、魏之间反复易手,在吴属蕲春郡,在魏属弋阳郡。

三国吴

赤乌四年(241年),吴将陆逊夺取邾城,以重兵驻守,邾城长期为吴所有。

西晋

太康元年(280年),邾城归晋,邾县先后属晋之武昌郡、弋阳郡。

永兴三年(306年),邾县属西阳国。

自战国后期至东晋600余年间,邾城一直是长江流域的名城重镇。东晋咸康四年(338年),东晋在邾城侨置豫州。

永兴四年(307年)十月,后赵军队攻占并焚毁邾城,自此,邾城逐渐湮没无闻。

东晋

咸和四年(329年),西阳国废,改立西阳郡。同年北方胡族入侵,西阳郡南迁,在邾城附近长江边设立西阳城,侨置西阳郡和西阳县。后赵军队败退后,西阳郡由侨置变为实郡,辖邾县、西陵县、蕲春县。后废邾县,其地入西阳县和掎县,西阳县遂有实境。西阳城作为西阳郡城,取代邾城地位,成为长江流域又一座名城重镇。

自东晋咸和四年至陈太建七年(575年)后246年间,西阳城一直是西阳郡的郡城。

陈太建七年(575年),西阳太守州炅迁西阳郡治于保城(今武汉市黄陂地),西阳城逐渐废弃,至唐中期湮没无闻。

北周

大象元年(579年)十一月,北周行军元帅韦孝宽南下淮南,分遣杞公宇文亮自安陆攻拔黄城,相继占领今鄂东地域,改罗州为蕲州,置永宁县(今武穴),属蕲州;改南司州为黄州(今黄陂地),置黄陂县,属黄州。这是黄州的最早记载,但当时的州治在今武汉市黄陂县境内。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灭后周,废原置西阳、齐安、梁安等郡,只设黄州,领南安、木兰两县。

开皇五年(585年),黄州移驻旧衡州(今麻城城内)。

开皇十八年(598年),朝廷推行州县制,改南安为黄冈,这是黄冈县的最早记载;改廉城为麻城;改梁安为木兰(今黄陂木兰山东南、红安县西北部一带)。

大业三年(607年),朝廷改州县制为郡县制,将黄州改为永安郡,郡治移置举水之滨的黄冈县城(南安城今新洲县境内)。永安郡辖黄冈、黄陂、麻城、木兰4县。

武德三年(620年),永安郡废,恢复原黄州建置。次年,设黄州总管府,领黄冈、黄陂、麻城3县,省木兰入黄冈。又分黄冈县地置堡城县。

武德七年(624年),改黄州总管府为黄州都督府,撤销堡城县,其地并入黄冈县。

贞观元年(627年),撤销黄州都督府,黄州属淮南道。

天宝元年(742年),朝廷又改州为郡,黄州随即改名齐安郡。

乾元元年(758年),废齐安郡,仍复黄州原名,属淮南道。自此而后,黄州之名未曾改变,州治与黄冈县治同驻一地。

元和三年(808年),撤销麻城县,其地并入黄冈县。

大中三年(849年),复置麻城县。黄州辖黄冈、黄陂、麻城3县。

中和五年(885年),黄州州城(黄冈县城)东迁60千米,在故邾城(今禹王城)遗址重建新城。

五代

黄州(黄冈县)属吴。

天祚三年(937年),属南唐。

显德五年(958年),属后周。

北宋

北宋初,黄州州城(黄冈县城)离开邾城遗址,向东南迁至江滨(今有学者认为,黄州州城和黄冈县城于唐宝应至建中年间即762—783年间迁至故邾城,唐中和五年即885年迁至江滨)。此时,黄州虽仍辖黄冈、麻城、黄陂3县,但民居不满万户,朝廷定其为下等州,黄冈县为望县,隶淮南路。

熙宁五年(1072年)改隶淮南西路。

南宋

南宋末年,黄州地域多次经历战火的摧残。先是金兵攻伐,后是元军的洗劫。

至元(1264—1294年)初年,黄州城四郊荒无人烟,老虎出入长圻蓼,大如椽的黄冈竹早已绝迹。

至元十四年(1277年),立黄州路,领黄冈、麻城、黄陂3县,定为下路,黄冈县为中县。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徐寿辉率领农民起义军(史称“红巾军”)攻占黄州路。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所部在江西鄱阳湖大败陈友谅,蕲、黄之地为朱元璋部属占据。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时,黄州路仍辖黄冈、麻城、黄陂3县。

洪武元年(1368年),明王朝建立,改黄州路为黄州府。

洪武十一年(1378年),撤蕲州,隶属黄州府,自此蕲黄合一,史称“蕲黄”。黄州府领一州七县,即蕲州、黄冈、麻城、黄陂、蕲水、罗田、广济、黄梅,隶湖广布政使司武昌道。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诏令,割黄冈(中和乡)、麻城、黄陂3县地增置黄安县,黄州府领一州八县。

沿明制,黄州府上隶下属关系未变。

康熙三年(1664年),湖南、湖北分治,黄州府隶湖北布政使司汉黄德道。

雍正七年(1729年),黄陂县划入汉阳府,黄州府领辖八属,即一州七县。

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武昌首义爆发,黄州军民积极响应,一举推翻清王朝在黄州府、黄冈县的地方政权。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

民国元年(1912年)2月,撤销黄州府,保留黄冈县建置。

此后,省属鄂东政治、军事机关虽长期设置于此地,但不冠“黄州”之名,改用“鄂东”或“黄冈”等名称。同时,“黄州”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地位下降,长期作为区级甚至乡级(小乡)建置名称。

民国二年(1913年),黄冈县属湖北省武汉黄德道,后改鄂东道

民国三年(1914年)6月,改江汉道

民国八年(1919年),民国政府设置黄冈县黄州区(又称第一区)。

民国十五年(1926年),黄冈县直属湖北省政府。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专署驻黄安)。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专署暂驻蕲州,次年1月迁黄州)。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湖北省政府鄂东行署,并在县治之地设置黄州镇,归属第一区管辖。

民国三十年(1941年),实行新县制,裁撤区的建置,保留黄州镇为乡级建置。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1949年,黄冈县解放后,属黄冈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后改名为湖北省黄冈专员公署。

1949年5月,黄州解放时,已设立黄冈县第二区(后改称黄州区),黄州镇建制保留,隶属黄州区。县治设在团风镇。同年,黄冈县长江南岸的樊口、打石场等地划归鄂城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出现黄州区(黄州人民公社)和黄州镇建置并立或存在隶属关系局面,黄州区为区级建置,黄州镇为区级或乡级(小乡)建置。

1951年7月,黄州镇划归黄冈专署直辖,同时撤销黄州区。

1951年6月20日,划出黄冈县西部徐古、汪集、李集、旧街、新洲、三店、仓埠、阳逻八区置新洲县。

1952年11月29日,专署将黄州镇划归黄冈县建置。同时,将县东北的三里畈、项家河两区分别划归罗田县和胜利县(后并入罗田县),将团风区的马驿、挖沟两乡划归新洲县(1954年底移交)。

1954年11月11日,南湖乡马骑山村划归浠水县。

1955年3月,恢复黄州区。

1956年7月,撤销。

1955年10月,中共黄冈县委、县政府机关从团风镇迁驻黄州,黄州镇为县城和县直辖镇。

1958年6月,专署将南湖农场划归黄冈县管辖。

1958年10月,撤销黄州镇,设立长江人民公社第七大队。

1958年12月,长江人民公社改称黄州人民公社。

1959年5月,恢复黄州镇。

1961年5月,黄州人民公社改称黄州区。

1968年1月,黄冈县属黄冈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5年2月,撤销黄州区,设立黄州人民公社。

1978年11月,黄冈县属黄冈地区行政公署。

1979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辖鄂城市,划黄冈县黄州镇归鄂城市管辖。

1980年初,鄂城市成立不久,又将黄州镇划归黄冈县管辖,区划变更未实际实施。

1983年8月19日,黄冈县黄州镇划入江南鄂州市。

1984年1月,正式移交,鄂州市在江北原黄州镇地域设置鄂州市黄州区。

1984年3月,黄州人民公社撤销,与堵城人民公社合并设立禹王城区。

1987年2月28日,国务院批准鄂州市黄州区撤销。原黄州镇地域划归黄冈县,仍为黄冈县直辖建制镇。

1987年年5月,正式移交。

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黄冈县改为黄州市,版图区域和隶属关系不变。

1991年1月,黄州镇建置撤销,其所辖地域一分为三,分别设置赤壁、东湖、禹王3个街道。

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黄冈地区建置,设立黄冈市;黄州市一分为二,分设为黄州区、团风县,隶属黄冈市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6年5月,黄州区辖原黄州市的赤壁、东湖、禹王3个街道办事处和路口、堵城2个镇及陶店、王家店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宝山路;团风县辖原黄州市的团风、方高坪、淋山河、马曹庙、上巴河、回龙山、总路嘴、但店8个镇和王家坊、溢流河、滚子河、杜皮、贾庙5个乡,县政府驻团风镇。

1996年,撤销王家店乡,设立陈策楼镇。黄州区面积353平方千米,人口约34.2万人。辖3个街道、3个镇、1个乡:赤壁街道、禹王街道、东湖街道、堵城镇、路口镇、陈策楼镇、陶店乡。

2004年末,黄州区辖3个街道、3个镇、1个乡:赤壁街道、禹王街道、东湖街道、堵城镇、路口镇、陈策楼镇、陶店乡。共有33个居委会、95个村委会。

2005年末,黄州区辖4个街道、3个镇、1个乡。共有33个居委会、89个村委会。

2014年,黄州区辖4街道,3镇,1乡和1个经济开发区。

2020年10月26日,西湖街道成立。

区划现状

截至2022年10月,黄州区下辖5个街道、3个镇、1个乡,另设有1个开发区。黄州区人民政府驻赤壁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黄州区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湖北省东部,黄冈市西南部。东临巴水(浒子口至巴河口),与浠水县相邻;西南滨长江,与鄂州市相望;西北接团风县(抵罗家沟),东北与团风县回龙山镇、上巴河镇接壤。介于东经114°49′—115°05′,北纬30°25′—30°39′之间,南北长26千米,东西宽24.3千米,总面积353.03平方千米。距湖北省省会武汉陆路65千米,水路90千米。

地质构造

地层

黄州区地层以白垩第三系东湖群及第四系为主。第四系分布最广,为松散堆积物,主要分布在巴河下游河谷、长江沿岸湖区和叶路洲,其岩性主要为冲积砂土、亚砂土冲积、湖积壤土、亚粘土和腐殖质淤泥。东湖群分布在长岭、陶店、路口、黄州等地,其岩性为红色砂岩、红色砂砾岩、粉砂岩。陈策楼镇中北部分布有太古界大别群麻桥组,其岩性组合上段为黑云奥长条带状混合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下段为黑云二长条带状混合岩、夹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白云岩透镜体。火车站开发区、陈策楼镇南部、陶店乡东北部(扬鹰岭至霸城山)分布有太古界大别群飞虎山组,其岩性为角闪二长条带状及眼球状混合岩、夹磁铁石英岩、角闪斜长片麻岩。

构造

黄州区(黄冈县、黄州市)地质构造归属著名的淮阴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弧西翼,主要构造线呈北西展布。北部为旧街一眠龙的倒转向斜褶皱构造,与此褶皱线平行的断裂有贾庙断裂、牛车河断裂和穿越西南部的广(济)—襄(樊)大断裂,西部的团风—麻城断裂呈北30°的方向伸展,断层东盘在太古界大别群中,具有明显的压扭性状和多期活化迹象。东部巴河下段流向亦受新华厦构造断裂的控制,使巴河流向由正南偏移至南西方向。南缘沿袭古老的长江中下游拗掐构造格局,主要构造线呈近东西走向。其特点是褶曲平缓,断裂稀少,在地貌上表现为平原湖区。根据1990年《中国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

地形地貌

地貌

远在古生代,黄州区(黄冈县、黄州市)地域横跨大别山古陆和长江中下游拗陷两个构造单元。北部和中部受古陆控制,南缘受长江中下游拗陷制约。中生代燕山运动以前,中北部的古陆地一直处于缓慢上升的剥蚀过程,尔后,强烈的燕山运动席卷大别山区,使境内老构造复活,同时又增加新的构造活动和岩浆侵入,形成了若干断裂和北部、中部低山、丘陵等地貌雏形。眠龙至扬鹰岭一带向东南延伸的岗岭丘包到回龙山、砂子岗一带后,被广(济)-襄(樊)大断裂所阻,在南部不复再现。南部沿江濒湖一带断陷盆谷中,接受第三系东湖群内陆干燥的碎屑沉积。

第四系时期,西南部尚有小幅度的升降活动。北部、中部以风化剥蚀和构造侵蚀作用为主形成低山、丘陵、宽谷地形。西南部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海拔30—50米的低丘和岗地,其间拗谷发育呈树枝状伸展,高差10—20米。第四系以后,西南部沿长江河谷继续下降南移,形成了举水下游冲积平原和河沟阶地。

黄州赤壁山西侧临江一面岩赤垂直,陡峭如削,山色褐赤,宛若烈火烧过。故名赤壁。从黄州赤壁至徐家楼、王家坊沿江一带偶有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属红色地貌,是指在中生代侏罗至新生代。第三季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据专家考察测量,黄州东坡赤壁的丹霞地貌已有108.74万年,可见其历史久远。

形态

黄州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如同一只大海星栖卧在长江与巴河交汇,东北部以低丘岗地为主,南部以滨江冲积平原为主。海拔14.2—186米,相对高差小。东北部与团风县交界的烽火山海拔186米,是全区最高处;白潭湖中四担山海拔14.2米,是全区最低的地方。

(1)平原

东西滨河和南面滨江一带,包括南湖街道、赤壁街道、东湖街道、禹王街道、堵城镇、路口镇部分地区,属长江及支流巴河冲积平原,呈甲鱼裙状。面积约240平方千米,占全区版图面积68%。海拔在14.2—50米之间,地势平缓,湖泊密布,便于耕作,适宜养殖,盛产棉花、小麦、蔬菜。

(2)低丘岗地

中部路口镇部分地区和东北部陶店乡、陈策楼镇、火车站经济开发区属低丘岗地。面积约113平方千米,占全区版图面积32%。海拔一般低于60米,相对高差小于35米,起伏较小,地势平坦,呈放射状伸入田垄,土层深厚,宜粮宜果,盛产水稻。

高山

黄州区以沿江平原为主,山区面积较少,主要有烽火山、龙王山。

1.烽火山

烽火山位于黄州区陈策楼与团风县回龙山、马曹庙三地交界处,面积3.8平方千米,海拔186米。

2.龙王山

龙王山位于黄州城北,面积约1平方千米,海拔81.8米,为黄州城区最高点。山体黄泥土质,因山形如盘龙而得名。

气候特征

黄州区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但春有低温,春夏之交有梅雨,入伏有干旱。每年3月23日进入春季,历时约62天;5月24日进入夏季,历时约133天;10月4日进入秋季,历时约64天;12月7日进入冬季,历时约106天。

气温

历年年平均气温为17.5℃,其中春季(3—5月)平均气温17.9℃,夏季(6—8月)平均气温29.2℃,秋季(9—11月)平均气温19.5℃,冬季(12—2月)平均气温6.4℃,夏季与冬季气温差为22.8℃。气温随着季风的转换而变换,冬季盛行东北风,气温低,以1月份为全年最低,历年1月份平均气温为4.8℃;夏季盛行东南风或西南风,气温高,以7月份为最高,历年7月份平均气温为29.3℃,月高低气温差最大为24.5℃。历年气温平均日较差为7.4℃,其中最大平均日较差7.9℃,出现在1992年,而历年气温最大日较差为19.℃,出现在2006年4月12日。历年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0.0℃,出现在2003年8月1日,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8.0℃,出现在1991年12月29日。无霜期平均为272天/年,初霜日始于10月28日—12月17日,终霜日止于2月2日—3月26日,无霜期最长的是2002年305天,最短的是1986年237天,相差68天。

降水

(1)降雨量

春季降雨量为425.2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30.5%;夏季降雨量为606.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43.4%;秋季降雨量为188.8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3.5%;冬季降雨量为179.2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2.8%。全年以6月份降雨量最多,平均为232.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6.6%;12月份降水量最少,平均35.3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2.5%。日降雨量大于50毫米的暴雨,主要集中在6—7月,暴雨日数一般为1—7天,历年平均为2.9天,一日最大降水量是1998年7月22日的224.7毫米。降雨量最多的2002年年降雨量1779毫米;降雨量最少的1994年年降雨量1044毫米。1986—2007年的22年间累计年平均降雨量均在1000毫米以上。

(2)降雨日

历年年平均降雨日为125.3天,境内各地降雨日大致相同。月降雨日最多的是3—4月份和6月份,平均为13—14天;最少的是9月份和12月份,平均7天。连续降雨日最长的1992年3月13—28日,共降雨16天,雨量达235.3毫米。连续降雨日雨量最多的是1991年7月1—13日,共13天,雨量达587.1毫米。连续无降雨日最长的1988年10月25日—12月7日,无降雨日长达44天。

(3)降雪

常年降雪始于12月,终于3月,年平均降雪5.8天。降雪量大小不一,暴雪24小时降水量≥10毫米纯雪,小雪24小时降水量<2.5毫米纯雪。初雪最早的是2002年12月8日,终雪最迟是1987年3月26日。最大积雪深度是1989年1月18日的11厘米。连续降雪日最长的2006年2月3—9日,共降雪7天,降雪量达14.5毫米。

日照

据气象部门1986—2007年实测记载,历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74.1小时,年最多日照时数是1998年的2379。3小时,与历年平均相比,偏多了20.7%;最少日照时数是1989年的1481.5小时,与历年平均相比,偏少了24.8%,两者相差897.8小时。月日照时数最多的是8月份,平均为235.4小时;最少的是2月份,平均为108.7小时,月较差为126.7小时。春季平均日照时数为467.8小时,夏季平均日照时数为637.6小时,秋季平均日照时数为517.4小时,冬季平均日照时数为347.1小时。

黄州区属亚热带季风区。3—8月份多东风或东南风,9月份至次年2月份多北风。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一般风力为2—4级,有时有5—7级,8级以上的大风1986—2007年共发生过12次,其中以每年7月份次数最多,累计5次。历年极大风速的最大值为2004年7月9日的22.1米/秒,达到9级。

相对湿度与蒸发量

(1)相对湿度

历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月平均相对湿度以1—8月份最大,达到77—80%。其余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4—75%。1988年10月10日相对湿度仅11%(日最小)。

(2)蒸发量

历年年平均蒸发量1414.6毫米。其中,春季平均蒸发量为357.5毫米,夏季平均蒸发量为568.8毫米,秋季平均蒸发量为338.7毫米,冬季平均蒸发量为148.8毫米。最少月蒸发量为1月的42.1毫米,最多月蒸发量为7月的208.8毫米,月较差为166.7毫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黄州区多年平均降水总量4.312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1.77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0.916亿立方米,扣除地表地下重复计算量0.458亿立方米,全区水资源总量2.233亿立方米。黄州区有丰富的客水资源,长江环绕西南,多年平均过境水量7218.6亿立方米。巴河流经区境东边,多年平均过境水量5.07亿立方米。

地表水

黄州区降水和径流具有年内年际分布极不均匀,洪枯径流量相差悬殊的特点。全区降水总的趋势是自东北向西南沿江逐步递增。从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可以看出,区内降水差异一般不明显,在1200—1280毫米以内,以沿江南湖街道附近1280毫米为高值区。年径流地域变化与降水趋于一致,年径流变差系数CV=0.42。区内年径流深在508.5毫米,南湖街道为高值区。全区年径流系数为0.41,平均59%的降水消耗于陆面和水面蒸发,仅41%的降水形成汇流进入江河湖库等地表水体。

地下水

黄州区地下水以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沿江平原区广布孔隙潜水,中部和东北部以碎屑岩裂隙水和非含水层为主。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0.916亿立方米,补给模数为25.9万立方米/平方千米。沿江平原湖区补给较丰,浅层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一般在0.5—2.0米左右。

水质

根据境内主要江河、湖泊、水库地表水体的水化学成份监测分析结果评价,黄州区地表水体天然水化学成份稳定,碳酸盐分布普遍,各水体不同时期矿化度、总硬度、总碱度含量变幅较小。依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全区境内主要地表水体水环境质量现状如下:

长江干流黄州段.综合评价为Ⅱ―Ⅲ类水质,能满足沿江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水质要求,但在中心城区段存在明显的岸边污染带。据2002―2003年调查评价,平水期岸边污染带长4千米,水质类别为Ⅳ―Ⅴ类,主要污染物为TP、COD和NH3—N;枯水期岸边污染带长12千米,水质类别为Ⅳ―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TP、COD和NH—3N。

巴河黄州段。由于巴河流域总体水资源保护基础较好,流域尚未受到大的人为污染,巴河黄州段水质总体较好,评价为Ⅱ类水,非常适合各种用途的开发利用。在巴水入江口附近由于受土司港闸平枯水期排放黄州城区大量废污水影响,水质较差,评价为Ⅲ—Ⅳ类水,主要超标参数为TP、COD和NH3—N。长河水质一般稍差,评价为Ⅲ—Ⅳ类水。

重要湖泊。区内湖泊由于水体交换相对缓慢,水质总体较河流、水库差,且部分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趋势。白潭湖水质相对较好,评价为Ⅲ—Ⅳ类;中心城区遗爱湖由于受城区大量工业生活废污水排放的影响,出现中轻度污染,呈现较严重的富营养化趋势,水质评价为Ⅳ—Ⅴ类,主要污染物为BOD5、COD和总氮。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黄州区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8583.19公顷(128747.85亩)

其中,水田3932.07公顷(58981.05亩),占45.81%;水浇地3625.16公顷(54377.4亩),占42.24%;旱地1025.96公顷(15389.4亩),占11.95%。堵城镇、陈策楼镇、陶店乡等3个乡镇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区耕地的68.27%。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6003.8公顷(亩),占全区耕地的69.95%;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2410.01公顷(36150.15亩),占28.08%;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67.17公顷(2507.55亩),占1.95%;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1.56公顷(23.4亩),占0.02%;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0.65公顷(9.75亩),占0.01%。

(二)园地225.69公顷(3385.35亩)

其中,果园198.89公顷(2983.35亩),占88.13%;茶园4.36公顷(65.4亩),占1.93%;其他园地22.44公顷(336.6亩),占9.94%。

(三)林地3290.71公顷(49360.65亩)

其中,乔木林地1169.55公顷(17543.25亩),占35.54%;竹林地2.85公顷(42.75亩),占0.09%;灌木林地74.25公顷(1113.75亩),占2.26%;其他林地2044.06公顷(30660.9亩),占62.12%。

(四)草地367.35公顷(5510.25亩)

全部为其他草地,无天然牧草地和人工牧草地。

(五)湿地1354.32公顷(20314.8亩)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8个二级地类。黄州区境内湿地全部为内陆滩涂,无其他7个二级地类。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301.81公顷(139527.15亩)

其中,城市用地5647.36公顷(84710.4亩),占60.71%;建制镇用地239.91公顷(3598.65亩),占2.58%;村庄用地3230.66公顷(48459.9亩),占34.73%;采矿用地46.14公顷(692.1亩),占0.50%;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37.74公顷(2066.1亩),占1.48%。

(七)交通运输用地1255.09公顷(18826.35亩)

其中,铁路用地109.19公顷(1637.85亩),占8.70%;公路用地659.34公顷(9890.1亩),占52.53%;农村道路309.38公顷(4640.7亩),占24.65%;港口码头用地177.18公顷(2657.7亩),占14.12%。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642.47公顷(174637.05亩)

其中,河流水面3745.38公顷(56180.7亩),占32.17%;湖泊水面955.32公顷(14329.8亩),占8.21%;水库水面100.40公顷(1506亩),占0.86%;坑塘水面5826.52公顷(87397.8亩),占50.05%;沟渠471.18公顷(7067.7亩),占4.05%;水工建筑用地543.67公顷(8155.05亩),占4.67%。

森林资源

总量及分布

黄州区仅李家洲林场、烽火山、龙王山有成片林木,沿江沿路有人工成片植树,沟渠、村镇四旁有植树。1999年,黄州区林业局对森林资源重新调查,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148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057.3公顷,灌木林地6.2公顷,无林地41.1公顷,园林绿化地21.9公顷,苗圃地21.5公顷。按权属划分,国有543.9公顷,集体527.1公顷,个体29.4公顷,合营47.6公顷。在森林面积中,针叶林121.4公顷,阔叶林904.4公顷,针阔混交林6公顷,竹林22.7公顷,农林间作林2.8公顷;按林种分,用材林623公顷,防护林62公顷,特用林17公顷,经济林364.3公顷,竹林22。7公顷。全区活立木总蓄积89452。1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45529.4立方米,散生木蓄积2.7立方米,四旁树蓄积43920立方米。在森林蓄积中,针叶林8469.6立方米,阔叶林35651.6立方米,针阔混交林1408.2立方米;按林种分,用材林3249.3立方米,防护林10067立方米,特用林2969立方米;按权属划分,国有林28760.7立方米,集体林13325.1立方米,个体林38659.8立方米,合营林8706.5立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为5.8%。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在东北部丘陵用材林、经济林区和西南部江河滩地速生用材林、防护林区,林地面积分别占36.1%和47.3%,林分蓄积分别占林分总蓄积的11.4%和58.2%,中部森林资源呈零星分布。各乡镇街道森林资源,按林业用地面积依次是陈策楼、路口、陶店、火车站、禹王、堵城、南湖、东湖、赤壁;按活立木蓄积量依次是陈策楼、堵城、路口、禹王、陶店、南湖、东湖、赤壁、火车站开发区。2000年,黄州区林业局组织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改革,将林业用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占两大类。2000年,陈策楼镇破港村兴建银杏基地166.7公顷,现保存133.3公顷。2002年后,以黄州火车站开发区单家堑为中心,发展苦荆茶面积28公顷,年产苦荆茶1000千克。以桂竹为主的竹林面积有22.7公顷,主要分布在宅旁、岗地,呈散生状。2005年,全区有林地面积2420公顷,森林覆盖率11.8%,活立木蓄积量10.7万立方米。至2007年,黄州区有森林面积3466.7公顷,森林覆盖率15.7%,活立木蓄积量34.5万立方米。

树种

黄州区(黄冈县、黄州市)木本植物包括乔木、灌木、木质藤本,共有78科、223属、576种。其中分布广泛、适应性较强的有30科、55属、128种,珍稀古大树木18科、23属、33种。本地树种主要有:马尾松、黄山松、杉木、侧柏、柏木、园柏、刺柏、山杨、旱柳、朴树、毛竹、桂竹等。先后从省内外引进树种近百余种,引进成功并取得效益的树种有水杉、池杉、柳杉、湿地松、火炬松、欧美杨等,引进的园林观赏苗木花卉种类较多,较为成功的是荷花、玉兰、雪松、柏类和其它一些灌木。

古树名木

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黄州区(黄冈县、黄州市)珍稀树种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资源丰富,群落稳定,如大崎山林场龙王顶黄山松,古树群落和贾庙、但店等地的黄山松林及陈策楼等地银杏林。第二类是零星分布,处于濒危状态,有水杉、核桃、杜仲、厚朴、鹅掌楸、青檀、紫荆、银鹊树、罗汉松、檫木、腊梅、棣棠、牛鼻栓。

根据1995年与2003年古树名木调查,境内有树龄在45年以上的大树及有特殊意义名木共55株。其中受国家重点保护的有19种47株。属国家一级保护的3种4株:柏树、枫杨、枫香2株;国家二级保护的6种7株:杉木、侧柏、樟树、枫香2株,金桂、山茶花。国家三级保护的14种35株:枫香10株、朴树3株、樟树3株、马尾松3株,银杏3株,枫杨2株,苦荆茶2株,油茶2株,黄山松2株,苦槠、皂荚、刺柏、栓皮栎、栎树。

黄州城区有古树三株:树名朴树,黄州区委大院内有两株,其中在原县委办公楼前的一株,树龄260年,高23。5米,胸径26厘米,冠幅22平方米,2005年7月被大风吹断。在原县政府办公室的一株,树龄203年,树高19.5米,胸径96厘米,冠幅18.5平方米。另在黄州青云塔现有一棵古朴树。

植物资源

黄州区境内植物200余种,其中用材林主要有杨、柳、水杉、梧桐、苦栋、椿、槐、竹等。湖区水生植物有莲藕、菱、芡实、芦苇等。

动物资源

黄州区境内野生动物近40种,较珍稀的有水獭、鱼鹰、猫头鹰等。水生动物有龟、鳖、虾、螺、贝类、黄鳝、泥鳅等。共有鱼类60余种,仅鲤科就达30余种,主要鱼类有青、草、鲢、鲤、鲂、鳙、鲫。境内一些湖区还生活着珍贵的野生胭脂鱼

矿产资源

黄州区有金属矿藏铁、锰、金、铜、铅、锌、钨、黄铁等;非金属矿藏有大理石、花岩石、矾石、青石、红砂石、长石、石英石、卵石、水晶石、黄砂、砖瓦泥土、陶瓷泥土等。全区已完成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5万鄂城幅和巴河幅区域地质矿产资源调查、1:1000(13个)砖瓦粘土地质简测、1:5000巴河黄砂详查和1:5000巴河铁砂普查,共发现矿产6种,分别为黄砂、砖瓦粘土、铁砂、铁矿、建筑用石和紫红色砂岩。黄砂集中分布在巴河下游和长江黄州东槽洲河段(堵城镇叶路洲扁担洲村长江故道附近),砖瓦粘土主要分布在岗地、土丘,铁矿零星出在大别山群飞虎山地层之中,建筑用石分布在变质岩区(主要为陈策楼镇),紫红色砂较为广泛。砖瓦粘土为小型矿床,建筑用砂达到中型规模,是全区的主要矿产。

人口

截至2022年末,黄州区户籍人口35.36万人,总户数15.10万户。按城乡类别分,城镇人口22.09万人,乡村人口13.27万人;按性别分,男性18.07万人、女性17.29万人;按年龄段分,0—17岁5.70万人、18—34岁7.05万人、35—59岁14.60万人、60岁以上8.0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135人;全年死亡人口1718人。截至2022年末,黄州区常住人口50.12万人,其中,城镇40.39万人,乡村9.7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0.58%。

经济

综述

2022年,黄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23.8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34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9.91亿元,同比增长8.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63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9%、-6.0%、-0.2%、5.8%、2.0%和1.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9:36.2:57.9调整为6.0:40.1:53.9,第二产业占比提升了3.9个百分点。全区2022年市场主体期末个数57750户,其中,企业11836户,个体工商户4555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55户;新增市场主体6896户,其中,企业2307户,个体工商户455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0户。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黄州区500万元及以上在建投资项目276个,其中计划投资总额在5000万及以上的项目达184个。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65%,从投资结构看,500万元及以上城镇项目投资同比增长3.24%,完成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74.67%,比上年提升0.4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同比增长0.94%,完成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25.33%。全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4%,低于全部投资增速1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49.8%,较上年同期占比下降5.9个百分点。

财税收支

2022年,黄州区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6.96亿元,可比增幅为55.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3亿元,可比增幅为9.3%。全区地方财政支出33.59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09亿元,同比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3.33亿元,增长62.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99亿元,增长18.3%;卫生健康支出2.37亿元,下降35.1%;农林水支出3.75亿元,下降18.4%。

人民生活

2022年,黄州区实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505元,同比增长6.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32元,同比增长8.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88:1,比上年缩小0.04。

2022年,黄州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1.5(上年同期为100),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0.5个和0.6百分点,呈现温和上涨态势。分商品类别来看,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六涨二降”。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1%,衣着价格上涨7.1%,居住价格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6%,交通通信价格上涨5.3%,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0%,医疗保健价格下降0.3%,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4%。

能源

2022年,黄州区全社会用电量25.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1%,其中,全口径工业用电量15.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9%。

第一产业

2022年,黄州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28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18.44亿元,同比增长4.1%;林业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106.8%;牧业产值2.40亿元,同比增长9.5%;渔业产值9.55亿元,同比增长5.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82亿元,同比增长15.9%。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6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8%。

农业

2022年,黄州区粮食播种面积9.62万亩,同比增长0.05%,粮食总产量3.11万吨,同比下降0.2%;其中,秋粮产量2.23万吨,同比增长0.05%;油料总产量0.61万吨,同比增长2.5%;蔬菜总产量29.03万吨,同比增长6.6%。

林业

2022年,黄州区森林覆盖率达86.70%。

畜牧业

2022年,黄州区生猪出栏4.87万头,同比增长10.6%;牛出栏531头,同比增长6.2%;羊出栏0.21万只,同比增长14.4%;家禽出笼60.53万只,同比下降7.68%。

渔业

2022年,黄州区水产品产量3.72万吨,同比增长3.7%。

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黄州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08.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125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59.85亿元,同比增长15.7%。从五大主导产业看,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产值103.07亿元,同比增长17.2%,增幅高于全部规上工业产值1.5个百分点;医药及化工业产值54.02亿元,同比增长36.3%,增幅高于全部规上工业产值20.6个百分点;家居制造业29.99亿元,同比增长18.0%;造纸及纸制品业28.89亿元,同比增长12.0%;汽车制造业10.47亿元,同比下降14.4%。

建筑业

2022年,黄州区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1.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4%。88家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27.9亿元,同比增长14.5%;实现营业收入102.39亿元,同比增长9.3%;营业成本95.86亿元,同比增长11.1%;利润总额2.77亿元,同比增长-16.3%。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2年,黄州区实现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3.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4%。其中,批发零售业增加值36.23亿元,同比增长2.9%;住宿餐饮业增加值7.69亿元,同比增长-0.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13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限上商贸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2.06亿元,同比增长5.7%,快于全社会零售总额2.2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

2022年,黄州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7534万美元,同比增长54.7%;其中,进口总额15832万美元,同比增长37.8%,出口总额21702万美元,同比增长69.9%。

招商引资

2022年,黄州区实际利用外资908万美元,增长13.93%。

邮电通信

2022年,黄州区邮政快递业务总量3.7亿元,同比增长1.6%。全区邮政营业网点11处,快递网点10处,信筒(箱)12个,函件1.15万件,快递578.72万件(出口量),报刊期发数4.46万份,报刊发行累计908.18万份。邮政邮路总长度1890.2千米,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743千米。

旅游业

2022年,黄州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8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16亿元。年末拥有星级饭店2家,旅行社23家。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黄州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801.59亿元,比年初增加96.06亿元,同比增长13.3%,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560.8亿元,比年初增加54.82亿元,同比增长10.8%,余额占全市比重19.0%。金融机构贷存比达到70%,比年初收窄了1.7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

截至2022年末,黄州区境内公路里程1426.097千米,其中,国道35.034千米、省道73.558千米、县道143.581千米、乡道327.595千米。截至2022年末,黄州区公路桥梁82座,其中,特大型桥1座、大型桥4座、中型桥38座和小型桥39座。截至2022年末,黄州区渡口数3处,其中,机动渡口数3处。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2年,黄州区授权各类专利1114件,其中发明专利108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及产品企业86家,实现增加值71.66亿元,同比增长10.8%。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黄州区拥有各类学校99所,招生数14044人,在校生数54202人,毕业生数10910人,专任教师3357人。其中,普通中学19所,招生数4536人,在校生数13510人,毕业生数3649人,专任教师1488人;小学38所,招生数5745人,在校生数31145人,毕业生数4043人,专任教师126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数15人,在校生数177人,毕业生数24人,专任教师23人;幼儿园41所,招生数3748人,在校生数9370人,毕业生数3194人,专任教师577人。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6%,比上年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9%,其中,升入普高的升学率为86.2%。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黄州区共有文化事业机构23个,艺术表演场所80个,电影映出单位1个,公共图书馆1个,累计发放借书证11041个,全年订购藏量7.56千册,藏书总量138.3千册,其中,图书119.5千册,报刊18.708千册,其他0.026千册;全年订排上演剧目1个,演出场次710场,观众80万人次。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黄州区拥有体育单项协会10个、路径健身项目20个、农民健身工程5个;在全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中,荣获男子丙组技术能力比赛一等奖、三等奖,女子丙组技术能力比赛三等奖,男子乙组49KG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全市少年儿童锦标赛中,荣获29块金牌、17块银牌和29块铜牌。

卫生事业

截至2022年末,黄州区拥有卫生医疗机构334个,其中,医院15个、卫生院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妇幼保健院2个、村级卫生室89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89个;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5569张;卫生机构人员数635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132人、其他技术人员536人、管理人员553人,工勤技能人员384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1544人、注册护士2424人、药师263人、技师470人,其他257人。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黄州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5032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2718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2485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4789人。全区登记失业人数3437人,登记失业率为2.05%,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918人。

截至2022年末,黄州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3122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579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8183人,生育保险覆盖率100%,全年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女职工数826人。

截至2022年末,黄州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987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2734.9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546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1113.8万元;特困人员供养救助人数1023人,特困人员供养救助资金1533万元。

2022年,黄州区结婚登记件数1803对,离婚登记件数636对。享受伤残抚恤金人数332人,享受定期抚恤金人数35人,享受定期补助人数1699人,优待对象2066人,优待总金额2089.2万元。

环境保护

2022年,黄州区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79.2%,巴河国控断面水质持续达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水生态文明城市示范区。

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

唐家渡舞龙

龙舞(俗称龙灯),有企龙和滚龙两种。春节期间,人们按照五龙的颜色备制五条龙灯,名为“五龙捧圣”。舞龙答谢神赐,相沿成习,晓誉方圆数百里。

黄州点子

黄州点子,俗称“牌子锣鼓”或“丝弦锣鼓”,黄州人叫“地锣鼓”,外地人称“黄州点子”。“黄州点子”器乐由打击乐和吹奏乐合奏的“曲牌”与由打击乐演奏的干“点子”(锣鼓经)组成,由10人左右组成的民间吹打乐班来吹打。依据乐器组合、曲牌运用及演奏方式的区别,分为“丝弦锣鼓”和“地锣鼓”两个类别。“丝弦锣鼓”流行在原黄冈县北部山区;“地锣鼓”(俗称“牌子锣鼓”),全境流行。其中,以黄州城区及周边乡村最为广泛。

文物遗址

禹王城邾城遗址

位于黄州州城北3千米处。西距长江1千米,黄团公路从城东沿经过。禹王城遗址虽然经受了二千多年的沧桑,但今天不仅城池依稀可辨,就是城外三面的护城河仍清晰可辨。

城址东、南、北三面修有土筑城墙,西面依托龙王脉山体支撑。在清以前,长江水径直在城边流淌,实际上这里是一块比较平坦的高地。该城墙南北长2.5千米,东西宽1.5千米,整个城区成长方形。南面城墙保存完好。残垣宽约5—8米,高约10—15米。东面和北面损坏严重。根据文博单位勘察,城墙周围有多处缺口,疑有城门4—5处,传说中还有水城门。另外西面临长江处不远处有2处港口。城墙的四角外,修筑有烽火台,高10多米,目前还有3座可见。其中西南城角外一座人称“望夫墩”。

堵城螺蛳山遗址

位于黄州区堵城镇东北的约100余米,西距长江约1千米,南距黄州城10千米,遗址本身为一椭园形台地,东西宽50米,南北长100余米。高山地面2―3米。1956年秋季,黄冈县在兴建砖瓦厂时被发现,当时山体比现存的面积大三倍。周围还存有三、四座大小不一同样有历史遗存的山丘。1957年春,国家长江考古工作队(今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前身)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共开挖了4个探方,探方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是西周时期的文化堆积,探方的第二层出有大量新石器时代和西周的遗物,第四层和第五层是新石器时代的堆积。在此探方的底部发现有4座墓葬。出土了一批不同形制新石器时代文物,主要是陶片,可以分为细泥红陶、夹砂粗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粗灰陶、泥质黑陶和夹砂粗黑陶6个陶系,出土的陶片经分析和复原后,有彩陶罐、陶碗、陶鼎、陶豆、陶盘等10多种(类),其中以蛋壳彩陶为珍贵。同时,还出土了石斧、陶纺轮、陶球和玉器等器物。

螺蛳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的文化遗存,从文化面貌到陶器的质料、纹饰上看,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了仰韶文化的特征。但陶器中有较多的鼎,与青莲岗文化相似。遗物中还有一部份蛋壳彩陶则又和屈家岭文化相似。某些灰陶和黑陶的器皿,如墓葬出土的陶豆,似乎也表现了龙山文化的某些特点。可以认为它与仰韶文化关系较为密切。它所包含其他文化的若干因素,可能由于这个遗址正处于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汇地区,受了其他文化的影响而形成。

黄州古城遗址

黄州古城遗址位于今城区的西北角。此古城为明洪武初年从宋元黄州古城址北移2里许而建筑的黄州府城。现城墙土筑体主要集中于胜利南村西背后一段。黄州区委大院西北侧至汉川门区人武部西侧一段经维修保存完好。原城有四门,即清淮门、一字门、清源门、汉川门,今仅存汉川门。黄州古城东门谓“清淮门”,遗址在今胜利南村北口与胜利北村南口相对应处。今公汽站牌所标“东门“或 “小东门”,在东门路与胜利街相交的转盘处,不是黄州古城之东门。

黄州古城,明清两朝为黄州府、黄冈县治所,规模较小,人称“绕城一转,只有7里半”。城围周长1 294.2丈,占地面积约1.42平方千米。自上世纪50年代初起,中共黄冈地委、行署,黄冈军分区,中共黄冈县委、黄冈县人民政府等党政军机关均设在城内。黄州古城现已被新城区包围着,古城街道、建筑物大为改观。

黄州古城汉川门城门上建有“月波楼”,整个门楼占地面积150.4平方米,其主体为石基砖墙,中间夯筑填土,可分上下两部分,上为楼、下为门。月波楼原为砖木结构,后改造为钢筋水泥结构。屋檐硬山青瓦顶,抬梁式构架,面阔五间,通长20.5 米,进深7.8米,通高13.8米。城门洞内地面呈斜坡状,门洞通长12米,宽2.8米,东面垂直高度5.04米,西面垂直高度3.27米,系城区西北面重要的进出通道。1984年,列为黄冈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黄冈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市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

截至2022年末,黄州区建成名胜风景区与文物保护区16个,其中,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5个、2A级景区1个。

地方特产

黄州萝卜

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品种。在东汉时期,曹操驻兵黄州时,曾因“兵吃萝卜、马吃菜”而盛名天下。著名诗人苏东坡居住黄州所食之“东坡肉”、“东坡鱼”都要用“黄州萝卜”相佐。

叶路大蒜

系区堵城镇叶路洲农家良种,早在明朝已有种植。叶狭长而扁平,叶面较小而直立成株,有叶7—9片,深绿色,有蜡粉,蒜苗由许多叶包裹而形成假茎,不中空,假茎呈圆柱形,长30—50厘米;蒜砣表皮白色,每个蒜砣有5—7瓣。大蒜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及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硒等。生育期约220—250天,适应性强,蒜苔粗壮,蒜砣耐贮藏。

黄州豆腐

黄州豆腐、巴河藕、樊口鳊鱼、武昌酒是鄂东四大名产。豆腐皮紧肉嫩,色鲜量足,味美可口,切丝长细而不断,切片薄如胶纸,手顶似伞而不坠。

黄州烧梅

黄州城传统名点,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配料精、制作细,上似梅花,下似石榴,亦叫石榴烧梅。当时黄州为八县生员应试之地,各地考生喜食黄州烧梅,店家就在烧梅上端点了一点,象征红顶子,祝考生科场如意,高榜及第,又含有“榴结百子,梅呈五福”之意。

黄州炒汤圆

黄州地方风味名点。自清光绪元年(1875年)创制,已有一百年的历史。此汤元为秋冬两季时令品种,操作复杂、技术性强,炒出之汤元色泽金黄,外焦内软、香甜可口,食而不腻。

东坡饼

地方风味名点之一。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春,苏轼谪居黄州时与安国寺长老参寥和尚结成莫逆之交。参寥和尚得悉苏轼喜吃油炙酥爽的食品制油酥饼以待。该饼的作法是:先将面粉和好,再团圈抹油饼牵成线绕成园饼形,放在香油锅中炸至枯萎。吃时洒上白糖,香甜可口。但此饼不能久存。后苏夫人设计的“千层饼”,酥脆香甜,食而不腻,易于久存,由于人们对苏轼的怀念,就称此饼为“东坡饼”。

著名人物

刘子壮(1609—1652年),清朝湖北第一个状元。

钟图南(1862—1932年),启黄中学创始人之一。

程明超(1880—1947年),书法家。

陈洪九(1895—1945年),共进会会员。

陈潭秋(1896—1943年),无产阶级革命家。

王家重(1899—1971年),曾任河南农学院教授。

胡伊默(1900—1971年),任省文教厅、教育厅副厅长,省政府委员,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等职。

王文俊(1902—1957年),“国大代表”。

刘少卿(1911—200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荣誉称号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20年6月,被命名为第二批“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