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栀

更新时间:2024-08-27 15:27

黄栀,茜草科栀子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在各茎节上有2片叶相对着生,倒卵状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花单独着生于叶腋或枝顶;花柱粗厚;花冠呈高脚碟状,6裂,白色,栽培多为大花栀子;种子多数呈扁形,近圆形而稍有棱角。花期5~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

植物学史

黄栀在中国广泛种植,全国种植面积约20多万亩,其中江西、湖南两省种植最多,且栀子的质量最好。本种分布较广,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使其习性、叶的形状及大小、果实的形状及大小等均发生一些变异。

其变异主要可分为两个类型:一类通常称为“山栀子”,果卵形或近球形,较小;另一类通常称为“水栀子”,果椭圆形或长圆形,较大。

前者适为药用,后者适为色素与染料用。一些学者亦根据其叶、花、果实等的变异,定为若干变种或变型。编者经野外调查和观察全国各地大量标本,认为仍将本种作处理较妥。

形态特征

黄栀,茜草科栀子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5~2m,幼枝有细毛,叶子在各茎节上有2片叶相对着生或三叶轮生,革质,倒卵状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印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有短柄,托叶膜质。

花芳香,单独着生于叶腋或枝顶,花梗长3~5毫米;萼管倒圆锥形或卵形,长8~25毫米,有纵棱,萼檐管形,膨

大,顶部5-8裂,通常6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30毫米,宽1~4毫米,结果时增长,宿存;花冠白色或乳黄色,高脚碟状,喉部有疏柔毛,冠管狭圆筒形,长3~5厘米,宽4~6毫米,顶部5至8裂,通常6裂,裂片广展,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4厘米,宽0.6~2.8厘米,栽培多为大花栀子;花丝极短,花药线形,长1.5~2.2厘米,伸出;花柱粗厚,长约4.5厘米,柱头纺锤形,伸出,长1~1.5厘米,宽3-7毫米,子房直径约3毫米,黄色,平滑。

果卵形、近球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色或橙红色,长1.5~7厘米,直径1.2~2厘米,有翅状纵棱5~9条,顶部的宿存萼片长达4厘米,宽达6毫米;种子多数,扁,近圆形而稍有棱角,长约3.5毫米,宽约3毫米。花期5-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

产地生境

黄栀产于中国华东、中南,如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华北、西北有栽培,如等河南、河北、陕西和甘肃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美洲北部,野生或栽培。生于海拔10~1500米处的旷野、丘陵、山谷、山坡、溪边的灌从或林中。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冷。好阳光,宜空气湿度高、半阴、通风良好的环境。耐寒性稍差,萌芽力、萌蘖力均强,耐修剪。生长适温为18~28℃。一般栽培于温和地区海拔 1000m 以下的山区丘陵地带的疏林下或林缘空旷地,在向阳暖和的地方栽培,生长壮,结实多。成株较耐旱,但种子播后及幼苗期,必须有充足的水分,幼苗期宜稍荫蔽。土壤以排水良好,含腐殖质、疏松、肥沃,微酸性至中性的夹沙泥或黄泥土较好。凡寒冷多风和过于干旱地区及涝渍地均不宜种植。

繁殖方法

黄栀的繁殖方法为扦插繁殖。

主要价值

园林价值

栀子花美而香,常供庭园观赏。

本种作盆景植物,称“水横枝”;花大而美丽、芳香,广植于庭园供观赏。

使用价值

果实可制作黄色染料。从成熟果实亦可提取栀子黄色素,在民间作染料应用,在化妆等工业中用作天然着色剂原料,又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天然食品色素,没有人工合成色素的副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医疗效果;它着色力强,颜色鲜艳,具有耐光、耐热、耐酸碱性、无异味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糕点、糖果、饮料等食品的着色上。花可提制芳香浸膏,用于多种花香型化妆品和香皂香精的调合剂。

药用价值

干燥成熟果实是常用中药,能清热利尿、泻火除烦、凉血解毒、散瘀。栀子水煎服,治疗咽喉肿痛、疮疡肿毒、口舌生疮,叶、花、根亦可作药用。

食用价值

子果可以泡水饮用或煮粥;花朵可做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