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1 23:46
黄梅地震台位于鄂东黄梅县城北7公里处,台站海拔高程为140米,所处区域主要地质构造为:郯城-庐江断裂和襄樊-广济断裂在本处交汇,北接大别山隆起,地质构造比较复杂, 地理位置重要。该台于1971年5月动工兴建, 1973年7月安装仪器投入观测。台站属湖北省区域观测综合台。黄梅台台址系燕山期花岗岩,岩体比较完整,外界干扰极小。
黄梅地震台位于鄂东黄梅县苦竹镇,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部位。地质构造上台站处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东南缘与扬子地台邻接部位,南距北西西向襄樊—广济断裂带约30km,东距边界构造北北东向郯城—庐江断裂带约10km。襄樊—广济断裂带东南段曾发生中强震(4 ≤M≤5 )4次,现代小震活动频度较低。郯城—庐江断裂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强震构造带,曾发生1668年郯城8 级大震和一系列7级以上史前地震。郯城—庐江断裂南端段第四纪右旋断错活动明显,曾发生中、强震(4 ≤M≤6)3次,但现代小震活动频度不高。黄梅地震台不仅能监测秦岭造山带东段大别断块内北东向英山—霍山中、强震构造带(4 ≤M≤6 )的地震活动,对监测鄂赣毗邻区的地震活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黄梅地震台附近无干扰源,但春、夏季节,雷电比较严重。台址系燕山期花岗岩,岩体比较完整。仪器安装在花岗岩墩上。
台站配有发电机、UPS不间断电源,在电网停电时,能保证给仪器正常供电。台站有短波电台、专用程控电话和网络专线,能满足语音、数据通信的要求。
1983年新开挖了长153米的新山洞用于前兆观测, 山洞距台站约250米,覆盖层28米, 日温差<0.1℃,年温差<0.5℃,相对湿度为90%,观测仪器墩全部是岩石基墩,观测精度较高。
台站有测震和前兆两种观测手段, “九五”期间已有观测设备DD-2短周期地震仪、DSQ水管倾斜仪、SS-Y伸缩仪、TCM-3测温仪, DQS-2前兆数字化公用设备; 2007年初台站完成了“十五”环境条件改造,新建了观测办公楼,新增了DZW重力仪、BBVS—60宽频带数字地震仪, 新建了台站与黄梅独山水化站的网络信息节点,“十一五”计划增设VS垂直摆倾斜仪。
黄梅地震台经过“十五”建设已初步成为综合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新型台站。为地震监测预报获取连续、可靠、有效的观测资料提供了有力保证。
台站于1971年5月动工兴建,1971年8月开始开凿山洞,随之开始地震观测,1973年洞体形变仪器正式投入观测。台站占地面积1010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59.6平方米,有测震摆房一间15平方米,观测室二间48平方米,办公室二间48平方米,台站值班室二间48平方米,生活用房400平方米。山洞长175m。1998年对前兆观测设备进行了数字化改造,2000年12月通过了中国地震局的验收,并投入正式观测。2016年后,黄梅地震台归入武汉中心地震台子台,由武汉中心地震台统一管理。
台站现有测震、地形变、重力、GNSS、地下流体观测手段。观测仪器为测震:BBVS-60宽频带数字地震仪;前兆观测仪器:DSQ水管倾斜仪、SS-Y铟瓦棒伸缩仪,VP宽频带倾斜仪,DZW相对重力仪;黄梅独山流体观测仪器:LN-3A数字水位仪、SZW-1A水温仪、SD-3A测氡仪、RG-BQZ智能测汞仪、FD-125型测氡仪;黄梅马鞍山(新井设备):SZW-1A V2004数字式温度计2台(套)、SWY-II型数字式水位仪1(套);GNSS观测仪器:Trimble NetR8 GNSS接收机;辅助观测仪器:TCM-3测温仪(测洞温)、WYY-1型气象三要素仪。台站建有网络信息节点(英山-武汉信息节点、黄梅马鞍山-台站、台站-省局信息网络中心)。
为更好监测全省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台站配置了地震现场流动设备1台,2015年12月安装强震仪1台,台站向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各相关学科中心报送测震、重力、流体、前兆、气象三要素等观测数据;为湖北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HBCORS)提供连续GNSS观测数据。、
1988—1990年SQ水平摆倾斜仪观测资料质量全国评比前三名,获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1992年FSQ水管仪观测资料质量全国评比五年优秀,获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1992年定点形变观测资料质量全国评比五年前三名,获省地震局科技进行二等奖,1988—1992年定点形变观测资料质量全国评比五年前三名,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82—1988年区域测震观测资料质量全省评比优秀,获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1989—1993年SQ水平摆倾斜仪观测资料全省评比五年优秀,获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1999年区域测震观测资料质量全省评比五年连续前三名,2001年获湖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区域测震观测资料质量,2001年获湖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