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9 14:52
黄江镇,隶属于广东省东莞市,地处东莞市东南部,地处东莞市东南部,东靠樟木头镇、塘厦镇,北连常平镇,西邻大朗镇、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南接深圳市光明区。辖区总面积92.86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黄江镇户籍人口约4.2万人,常住人口约38万人。
明代,隶属东莞县归城乡第六都。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以后,属东莞县缺口司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东莞县第三区管辖。
1950年12月至1952年12月,属东莞县一区管辖。
1953年3月,改属东莞县四区。
1955年9月,东莞县四区改称大朗区。
1957年12月,撤区并大乡,大朗区析分为大朗、东坑、黄江3个大乡。
1958年9月,撤大乡,成立大朗公社。
1961年6月,从大朗公社析出,成立黄江公社。
1983年10月,改称黄江区。
1986年11月,撤销黄江区,设立黄江镇。
截至2021年10月31日,黄江镇辖7个社区:新市社区,梅塘社区,田美社区,长龙社区,北岸社区,三新社区,宝山社区。镇人民政府驻莞樟路黄江段66号。
黄江镇地处东莞市东南部,东靠樟木头镇、塘厦镇,北连常平镇,西邻大朗镇、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南接深圳市光明区。辖区总面积92.86平方千米。
黄江镇地处东莞东南部丘陵山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为丘陵及台地,并有部分山地。镇境域呈灵龟状,西南为山地,山势高大,东北为埔田,最高处雷公山海拔296.3米。
黄江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较小,季风明显,终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为22.2℃,具有长夏无冬、冬冷夏热的特点,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959.5小时,年平均降水1802.5毫米,降水多集中在每年的4~9月。易受台风、暴雨、春秋干旱影响。
黄江镇境内主要河流是发源于长龙的黄沙水,注人黄牛埔水库泻下黄江河,另一支流发源于西南的梅塘,西边支流发源于黄京坑,三条支流在中游的黄牛埔汇合继续往北流,汇合合路支流注入髻壳海。镇东南部鸡啼岗支流和田美支流均发源于宝山北麓,东北部刁郎支流向西汇合社贝支流经板湖、玉堂围、镇中心区,然后注入髻壳海。
黄江镇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硫铁矿、银矿及花岗岩、黏土矿等,蕴藏量丰富且开采量较大的矿藏为花岗岩矿。境内其他自然资源有野生动物山猪、黄獠、果子狸、蝙蝠、黄鼠狼等野生哺乳动物数十种,有鹤鸪、斑鸠等,野生植物则有松、榕、桉、木棉、枫、樟等乔木数十种,七叶一枝花、茯苓、茵陈、黄连等药用植物上百种。
黄江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霜冻及台风暴雨等,其中尤以洪水为患最大。夏季降水集中,易引发洪水。每遇山洪暴发,镇内低洼地带如合路、袁屋围、玉堂围等地多遭水浸。严重时房屋倒塌,庄稼减产或失收。台风也是黄江镇发生概率较高的自然灾害之一。因黄江镇不直接面临大海,且东南面又有宝山屏障,每遇台风影响时,风力一般不会太大,风害并不十分严重。形成灾害的往往是伴随台风而来的大雨或暴雨,雨量过大或降水过于集中时易引发洪水。
截至2021年末,黄江镇户籍人口约4.2万人,常住人口约38万人。
2021年,黄江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23亿元,同比增长10.9%。1-10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6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6亿元,同比增长16.6%;全镇完成税收总额38.8亿元,同比增长6.3%。
黄江镇农作物以蔬菜种植和荔枝生产为主,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绿色企业1个,专业合作社1家。名优特产品有糯米糍、桂味等荔枝,绿色产品有“龙兴荔枝”等。
2020年末,黄江镇辖区有工业企业568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6家。
2020年末,黄江镇辖区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有1826家。
黄江镇境内有交通运输珠三角环城高速公路、潮莞高速公路过境,莞樟公路、公常公路分别贯通东西、南北全境。
2020年,黄江镇投入教育经费3.6亿元,5所公办小学改扩建工程全部动工,黄江中学—期改造、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东莞学校中学部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1年,黄江镇有文化站1个,始建于1962年,2011年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文化站。地方特色文化主要以广场舞蹈、黄江读书节、麒麟狮子舞为主。文化艺术创作以音乐、书法、小品、文学创作为主。2011年末,黄江镇有图书室、综合文化艺术馆各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7个、文化广场14个。
黄江镇江海城有一家提供免费早餐和午餐的餐厅,名为雨花斋。
2011年末,黄江镇有医院1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民营医院1所。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3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26人,病床650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个;村卫生站21个,民营门诊部15所。
2020年,黄江镇落实各项惠民利企补贴、救助金3609万元,慈善基金会共筹集社会捐赠款物726万元。
2020年,黄江镇完成2260个两线摸排整改任务以及918个排污口整治工作。基本完成自建房雨污分流改造。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排查“散乱污”企业2089家次,查封企业183家,责令停业整改484家。
鸡啼岗黄氏宗祠,位于东莞市黄江镇鸡啼岗村太平围与顶头围交界处。该宗祠坐北向南,为五开间三进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一二进间设左右两廊。面阔17.39米,进深35.49米。宗祠始建于明代中晚期,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黄氏后人重修,2001年再次重修。20世纪70年代前曾作鸡啼岗小学,改革开放初期曾作毛织厂,现为老年活动场所。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黄氏家族历史和岭南地区明清古建筑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曾氏家祠,位于东莞市黄江镇社贝村围。座东南向西北,为三开间二进两廊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面阔9.22米,进深15.40米。始建于清初年间,新中国成立后曾作鸡啼岗完全小学,1962年改为社贝村小学,1965年小学搬迁后空置至今。该宗祠对研究曾氏家族历史和岭南地区清代古建筑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龙田书室,位于东莞市黄江镇田美社区田美村第三小组北路。该书室坐东向西,为三开间两进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面阔10.8米,进深19.4米。书室始建于道光初期,2007年重修。新中国成立前曾作私塾,新中国成立后曾作合作社,现为商业和居民娱乐场所。对研究明清科举制度和明清古建筑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梁氏宗祠,位于东莞市黄江镇板湖村第一生产小组旧围。该宗祠坐北向南,为三开间二进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一二进间设左右两廊。面阔9.9米,进深12米。宗祠始建于清初顺治年间,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20世纪60年代曾作板湖小学,1984年板湖小学建成迁出后,宗祠空置。该宗祠对研究梁氏家族历史和岭南地区明清古建筑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晏海祠,位于东莞市黄江镇北岸村旧围。该祠堂坐西向东,为三开间两进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面阔11.7米,进深15.5米。祠堂始建于清朝末年,现作为居住场所。该祠堂对研究岭南地区明清古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
任氏宗祠,位于东莞市黄江镇旧村。坐西向东,两进两廊三开间布局,砖木石结构,抬梁式梁架,硬山顶,龙舟脊。面阔8.1米,进深18.1米。宗祠始建于清中后期,新中国成立后生产队曾用于储放化肥农药和办公,后空置至今。该宗祠对研究任氏家族历史和岭南地区明清古建筑史具有一定价值。
梅塘天后古宫,位于东莞市黄江镇旧村南部,坐北向南。主殿为天后宫,始建于清代,两进两廊三开间布局,砖木石结构,抬梁式梁架,硬山顶,龙舟脊,面阔9.4米,进深19米。天后宫1985年重修时在其左右修建两座平房,一个六角亭及一幢三层建筑,设“玉帝、城隍殿”“观音、文武殿”以及“八仙贺寿殿”等,命名“梅塘天后古宫”。建筑布局完整,保存较好,天后宫内供奉“天后元君”“转运太师”等神位,香火旺盛。该文物点对研究旧村村史以及岭南地区宗教,民间习俗具有一定价值。
蔡氏宗祠,位于东莞市黄江镇黄牛埔官山村11号右侧。该宗祠坐南向北,为三开间二进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一二进间设左右两廊。面阔11米,进深18.4米。宗祠始建年代不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重建,1985年再次重修。20世纪70年代前曾作小学,现为老年活动场所。祠堂现状布局完整,保存较好。一进大门有对联“济阳家声远,官山世泽长”,横额为“蔡氏宗祠”,二进悬有“光裕堂”木匾,供奉祖先神位,左侧墙面镶嵌有一块“官山村祖祠重修募捐款项芳名”碑刻,堂内为水泥地面。对研究蔡氏家族历史和岭南地区明清古建筑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巫氏家祠,位于东莞市黄江镇黄江村巫屋自然村黄江路旁,该家祠坐西北向东南,为一开间两进一天井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面阔5.8米,进深19.7米。宗祠始建年代不详,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曾作巫屋村生产队大队部,80年代曾作厂房,现已空置。祠堂现状布局完整,保存较好。一进二进均有封檐板,木雕保存较好。一进大门上方有“社会主义文化室”题字,一进与天井间孔门已拆除,天井地面已填平,天井左右两侧屋檐已拆除,二进新开两窗户,堂内杂草丛生。对研究巫氏家族历史和岭南地区明清古建筑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黄江镇相传明末今镇政府驻地有几户人家聚居河边,因河水黄浊而称黄江。
黄江镇大部分或者绝大部分使用粤方言。
黄江镇有具有黄江特色和悠久历史的舞麒麟、舞狮子、客家山歌的客家文化。
黄江镇主要风景点有芙蓉寺、梅塘烈士陵园、大屏障森林公园、黄牛埔森林公园、黄江绿道、黄江人民公园、宝山森林公园、黄牛埔客家文化旅游区等。
2021年9月,黄江镇入选第三批广东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名单。
2023年9月24日,入选“2023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百强”,排名第42。
2023年10月20日,入选“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第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