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路

更新时间:2024-07-12 11:14

黄河路(Huanghe Road)是中国上海市黄浦区境内南北向道路,连接了南京西路和新闸路,也是上海市的特色美食街之一。

历史沿革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路修筑,时名东台路。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台路改称派克路。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上海当局接收租界,派克路更名为黄河路。

1992年2月,黄浦区人民政府收到一封来沪出差干部的来信,信中提出可否在南京路旁增设一些饭店,此信引起政府的重视。黄浦区人民政府拟选南京西路国际饭店一侧的黄河路,开发黄河路美食街。

1993年初,黄河路美食街开发方案经黄浦区区长办公会议原则同意。1月,黄河路美食街开发工作启动。9月30日,“黄河路美食街”彩色牌楼建成,标志着黄河路美食街建成。

2006年4月至9月,黄浦区人民政府对黄河路的市容环境进行长效管理,改造街面及相应延伸段,拆除违章广告牌30块,包装94只居家空调外机,对沿街酒家、商店立面进行整治。

线路设计

线路走向

黄河路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境内,南起南京西路,经凤阳路、定兴路、牯岭路、北京西路、青岛路、北至新闸路。

线路互通

线路参数

运营情况

票制票价

截至2024年1月,黄河路为市政道路,免费通行。

通行事项

截至2024年1月,黄河路北京西路以南路段为单行道,机动车只允许由南向北行驶。

文化特色

美食文化

1993年9月30日,黄河路美食街建成。初创时,店铺规模多数面积较小、设施较差。1995年后,黄河路上的香港城、申宝、粤味馆等10余家餐饭店协商动迁居民住房,新建多层高楼,安装电梯、大型招牌、霓虹灯、广告灯箱等新设施,经营总面积从1993年2800余平方米增至1998年5万平方米,扩大17倍。开创初多数店经营“四大金刚”(大饼、油条、豆浆、粢饭)及面食、大众酒菜等,随后扩展为供应各地风味佳肴、点心1000种左右。1996年,到访黄河路的来自全国各地和几十个国家与地区的中外宾客达100多万人次。1997年,黄河路已云集建筑风格各异的饭店、酒楼近50家,其中集体企业29家,个体户16家、私营2家。2000年,黄河路已发展到60余家规模相当、生意火红的饭店、酒家、餐厅,成为上海著名的美食街之一,闻名申城。

黄河路美食街共有两个特点,一是“海派”,二是“弄堂美食”。“海”指的就是上海,“弄堂”则是因为黄河路较窄。黄河路美食街体现的是上海弄堂美食的一大特色,多以家常小酌为主,经营方式中西合璧,菜肴、店内装潢各具特色,大多为上海菜,搭配江浙菜系和海鲜,其他还有已经过改良的川菜、湘菜、贵州菜,很受人们欢迎。入夜时分,无数的霓虹招牌把这条小街渲染得五光十色、格外生动,生意之火爆到了凌晨仍旧人声鼎沸,车鸣不断。六层楼的来天华酒楼,生意好的时候天天都可以满座。其他如苔圣园、悦来、金八仙、粤味馆、半岛、笠笠、步步高、金苹果、大富豪、乾隆美食等饭馆酒楼各有自己的特色菜肴,吸引四方宾客。这里的老店坚守传统,小店特色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吃”街。

沿线建筑

国际饭店位于黄河路南京西路路口,原名四行储蓄会大楼,建成于1934年,占地1179平方米,建筑面积15650平方米,高83.8米,地上22层,地下2层,由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其建成后即成为当时上海最高建筑,并将该纪录保持了半个世纪之久。其底层外壁饰以黑色花岗石,上部全饰以褐色面砖。建筑用地局促,平面布置紧凑,有客房200间,十五层为舞厅,二十二层设有瞭望台。其室内外装修精致。褐色的面砖、竖线条的处理和顶部的造型都明显反映出美国艺术装饰主义摩天大楼的特征。1991年,国际饭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6年,国际饭店被推介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位于黄河路凤阳路路口的苔圣园酒家所在地原为九福制药厂。九福制药公司由黄楚九于1923年创办,于1927年搬到白克路派克路路口(今黄河路凤阳路路口),改组成为九福制药股份公司,生产“百龄机”“补力多”等那个时代流行的保健品。1937年,九福制药厂从瑞士引进配方,研发出乐口福麦乳精。1993年,九福制药厂大楼加层、重新装饰后,更名为苔圣园酒家。

梅福里位于黄河路125弄。1896年罗振玉等人在此创办务农会,它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农业学术团体。之后,为了传播西方农学知识,振兴中国农业,又在此处创办《农报》馆。为了培养翻译农书、农报需要的专业人才,又创办了东文学社,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以“授东文”为主旨的日语专门学校。1903年,章士钊张继陈独秀等人在梅福里内创办《国民日日报》,它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己任。1905年中国第一位女西医张竹君等人在梅福里内创办女子中西医学校,这也是上海最早的女医学校。

长江剧场位于黄河路凤阳路路口。1923年,卡尔登大戏院在派克路(今黄河路)落成,由建筑师邬达克设计,有“上海第一影戏院”之称。卡尔登大戏院内设咖啡厅、弹子房、舞厅、剧场,其建筑装饰称雄当时。1951年,卡尔登大戏院改名为“长江剧场”。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大量剧团在此上演了若干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因原建筑年久失修,长江剧场于1993年停止运营,于1997年拆除。2016年底,长江剧启动装修改造工程。2018年10月15日,长江剧场重新开台。

长江公寓位于黄河路凤阳路路口。长江公寓原名卡尔登公寓,建造于1934年,由凯司洋行设计。公寓外形呈马蹄形,在黄河路凤阳路口形成弧形,受到战争影响,公寓未能按照图纸建造完毕。公寓原先为四至七层,于1956年、1974年两次加建。长江公寓也曾是张爱玲在上海的最后一处住所,在这里,她以笔名“梁京”在《亦报》上连载长篇小说《十八春》,后经删改改名为《半生缘》。

价值意义

黄河路凤阳路至北京西路约200米一段街侧,形态各异、大小别致的店招、广告牌,高低错落,郁郁葱葱,入夜,盏盏、串串的白炽灯、霓虹灯、泛光灯竞放,七彩霓裳,如同琼楼仙阁一般梦约缥缈,多彩多姿,好一派繁华、新潮的时代景观。(《上海名街志》 评)

黄河路是一条活色生香的马路,有最原生态的海派生活状态,很接地气。黄河路的人家也跟梧桐区的人家不一样。他们住在老式的石库门房子里,弄堂很窄,错综复杂,但是人很淳朴。黄河路其实和千千万万上海马路一样普通,充满了海派生活的印记。但是不要以为上海的形象只有高大上的一面。形成海派生活基础的,就是普通的上海市民生活,这是上海文化的底衬。(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徐子亮 评)

跨越沧桑变幻,兼顾历史记忆和现实需求,黄河路成为上海市中心旅游、休闲的一条功能性的支路,更多是作为游客Citywalk的目标之一,成为玩转上海的中途一站。霓虹灯闪烁,推杯换盏,俱往矣。(第一财经 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