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1-04 14:42
黄泥塘村,座落于东莞东部中心区的常平镇中心东南约7公里处。与常平镇的白石岗村、横江厦村、田尾村接壤,并与桥头镇的禾坑村、田头角村毗邻, 由于远离镇中心区,偏偶一方,全村没有镇级以上主干道路贯通,交通不太便利。
黄泥塘村总辖区面积为0.92平方公里,现有村民282户总人数为902人,现分为6个村民小组。2006年进行股份制改革以来,实行村组两级股份经济组织,目前,股东总人数为910人,土地统一收归村级管理。由于受地理位置及辖区面积的影响,黄泥塘村经济收入基数小,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其他经济社区。黄泥塘村现有物业面积14973平方米,均已全部出租。全村共有各类工商业企业约70多间。2012年我村总资产为2653万元,所有者权益为1074万元,资产负债率为60%,全年总收入为323万元,总费用为218万元,纯收入105万元。
宋、元朝,属东莞县。明翰至清朝初年,属归城乡。清中后期,属东莞县京山司。民国时期,属第五区广裕乡。1959年,属常平人民公社;1960年,属桥头人民公社黄泥塘生产大队;1984年,属常平区黄泥塘乡;1987年,属东莞市常平镇黄泥塘管理区;1999年,属常平镇黄泥塘行政村。
世居村民为李姓。
2015年末,户籍人口904人,其中男性478人,女性426人;80岁以上27人,最年长者91岁(女)。外来暂住人口1832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同胞300人。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东莞常平话。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兼种植花生、甘蔗、橙桔、梅菜等。改革开放初期,该村有瓦砖、红砖、榨糖、碾米等加工厂。1992年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传统农业逐渐衰退。1994年,引进第一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东莞市常平镇黄泥塘文信制衣厂。2015年,经营行业涉及毛织、电子、模具、塑胶等;全部企业及个体户99家,其中工业企业47家;村组两级资产总额2891万元,负债总额1620万元,经营纯收入115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
特色农产品有葛粉、竹芋粉。传统节庆食品有红团、松糕。
乡道新兴路经过村内。20世纪80年代末通电、通电话,90年代初通自来水,20世纪末通互联网、全部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
村中有幼儿园1所,篮球场、文化广场、老人活动中心各1个,公园2个;电子阅览室和图书室各1间,2015年藏书3000册。
村内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无存。李氏宗祠始建于1995年,占地面积659平方米,用青砖、红石甲木材料建筑,布局三进。用作宗祠和喜庆堂,兼老人活动中心。有古井3口,水犹清冽,始建时间不详。
2006年制定《黄泥塘村村规民约》。2012年,李氏族谱筹委会纂修《黄泥塘村李氏族谱》。
该村代表性人物:李想容(1918—1944),革命烈士。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班长,1941年9月参加游击队,1944年秋在东莞县常平被日军杀害。
黄泥塘村全体人员励精图治,狠抓机遇,充份利用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协助、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兼顾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调整生产经营模式,向第三产业转型,全面改变黄泥塘后进村面貌,努力建造一个宜工宜商宜居的黄泥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