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30 15:33
黄浦江大桥,广义上指跨越黄浦江的所有桥梁,狭义上是松浦大桥的旧称。
是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自行设计、建造的新颖的双塔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全长836米,全跨423米,在世界上已建成的同类型斜拉桥中名列第二。主塔高150米,主桥设6条机动车道,桥面总宽度为30.35米。两岸引桥全长7500米,工程总投资8.2亿元,于1991年12月1日建成通车。
是黄浦江
于1995年10月26日竣工通车,是上海地区继松浦、南浦、杨浦大桥之后黄浦江上的第四座大桥,是由奉贤县与市有关部门和企业共同集资修建,用19个月的时间建成的。奉浦大桥是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南北快速干道四号线公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于2003年6月28日正式通车,是上海黄浦江上继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松浦大桥、奉浦大桥后投入使用的第六座大桥。它已成为21世纪上海的新地标。上海卢浦大桥在当今世界拱桥建造史上创下了许多令中国人自豪的“世界第一”。如跨度最大(550米);用钢量最多(35000多吨);主拱截面积最大(高9米、宽5米) ;单件构件最重(860吨);江中跨拱肋吊装最重480吨;现场焊缝最长(40000多米);现场焊接的钢板最厚(100毫米);采用的造桥技术最多(融斜拉、悬索和拱桥工艺于一身);使用的16根水平索长度(760米)、直径(180毫米)、拉力(1700吨)均为全球拱桥之最。江泽民为卢浦大桥题写了桥名。14年巨变,浦江天堑变通途。1989 年10月24日,延安东路越江隧道通车;1991 年12月1日,南浦大桥建成通车;1993 年10月1日,杨浦大桥通车;1995 年10月,奉浦大桥通车;1997 年6月,徐浦大桥通车;1998 年5月28日地铁2号线全线贯通;卢浦大桥、外环线隧道、大连路隧道。
于2005年12月28日上午10时30分合龙。这是跨越黄浦江的第七座桥梁,大桥跨度398米,全长为1公里,桥面设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每小时100公里。嘉金高速北起嘉定区A30(郊区环线高速)北段的嘉浏立交桥处,南至金山区A4(莘奉金高速)西段:A5(嘉金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53公里,有4座跨河大桥,其中黄浦江大桥的施工是整个工程的关键节点。该桥是高速公路专用桥,地处松浦大桥上游1公里处,是继松浦、南浦、徐浦等跨黄浦江的第七座大桥,同时也是黄浦江上游第一座大桥。嘉金高速黄浦江大桥跨度为398米,全长1公里,属于连续梁桥结构,通航主跨径为120米,通航高度大于等于13.8米。该桥桥梁为双幅桥结构,单幅桥宽为16米,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00公里。该桥建成后将作为本市的又一条高速公路专用桥,将缓解松浦大桥的拥堵状况,对完善上海“153060”高速公路网、发挥该网的整体功能意义重大。
公路桥的路面宽9米,两侧各设1.5米人行道。公路引桥南北岸各22孔,采用31.7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正桥长419.6米,引桥长1438.85米,全长1858.45米。引桥坡度为3%。荷载按汽-20级设计和挂车-100检算,人群荷载每平方米350公斤。
铁路桥共有85个墩台,正桥在水中有3个桥墩,两岸各有1个桥台,梁跨为4孔(96+112+112+96米)平弦伸臂三角形钢桁梁,梁高12.8米,加腿高6米,通航净高度10米,正桥坡度为2‰,两岸96米边跨中的80米挂梁采取4‰降坡,以减少引桥长度。北岸引桥42孔、南岸引桥38孔,采用31.7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铁路荷载按中-22级(货车由6.0吨/米改为8.0吨/米)设计,不考虑电气机车。铁路正桥长419.6米,引桥长2628米,全长3047.6米。
大桥主体工程由铁道部大桥局勘测设计处设计,其他配套工程的设计单位还有上海工业设计院、上海民用设计院、上海市政设计院和上海铁路局基建指挥部。大桥主体工程主要由大桥局四处第三工程队施工,其中3个水中墩由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处施工。配套工程则由上海市建工局、上海市城建局、上海铁路局和上海供电局施工。钢桁梁由山海关桥梁厂制造;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及钢筋混凝土管桩均由大桥局南京桥梁厂制造;1.2米钢管桩由上海东海船厂及4805厂制造;桥梁支座由上海电机厂、汽轮机厂、重型机器厂、机修总厂及大隆机器厂等单位制造。
大桥自1974年7月26日开工,1975年9月11日铁路桥通车,1976年6月29日公路桥通车。
据1973年7月4日国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队提供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地区地震基本烈度鉴定报告》,确定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厂址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5度。桥址位于松江县境内,接近金山县,按基本烈度6度考虑。
大桥局勘测设计处对三个水中墩基础的初步设计有4个方案:一是浮运钢沉井,二是直径1.55米钢筋混凝土管桩,三是直径0.55米钢筋混凝土管桩,四是直径1.25米钻孔灌注桩。经过比较选择,初议将钻孔灌注桩基础作为推荐方案,概算为864.6万元。其后,鉴于交通部驻沪单位三航局拥有大型打桩船和上海市的船厂有能力制造并运送长钢管桩等有利条件,于1974年7月最后形成用直径1.2米钢管桩基础和在钢套箱围堰内浇筑高承台的实施方案,并将三个水中墩交于三航局第二工程处施工。该局使用KYC—70打桩船和MB—70柴油打桩锤,插打直径1.2米、长46米、重30.2吨的无接头开口钢管桩,顺利打入土中35.5~38.5米。三个桥墩同时交错进行作业,占用河道较窄,保证了正常航运,并降低了造价。此方案的修改概算为694.4万元,较原方案节省170万元,达到快速施工和节约投资的效果。钢套箱重67.37吨,内壁底平面尺寸与墩身承台底面相同。先按实测竣工的桩位在套箱底板上割好桩孔,待底板与套箱联结好后,由潜水员在水下封堵桩与底板桩孔间的空隙,将桩顶加盖,再用水下混凝土封底。此时,钢套箱成为桥墩施工的防水围堰和灌筑承台、墩身和墩帽混凝土时的共用模板。大桥所用的钢管桩,从桩底往上28米范围内,在外围加焊4块加劲钣,使桩的截面周长增至4.46米,相当于直径1.42米桩的截面周长。由于增加了与土的接触面,因而提高了桩的摩擦承载力。经此处理,每根桩节省钢材1.4吨。两岸各有4个公路铁路两用墩,采用直径1.25米钻孔灌注桩基础。从1974年9月1日起至1975年1月29日止,完成全部钻孔灌注桩73根,计4088延长米,灌注桩身水下混凝土6098立方米。
两岸的公路、铁路引桥共有112个桥墩,采用直径0.55米钢筋混凝土管桩基础。从1974年7月26日起至1975年12月17日止共插打管桩1202根,计38289延长米。
钢桁梁架设前,在上海岸(北岸)铁路引桥下游侧修建预拼及存放钢梁的台座。北岸第一孔钢桁梁采用半悬臂拼装,利用水中的试桩作为临时支点,随拼装进度逐节向前移动。其余3孔均采用全悬臂拼装。从1975年5月6日开始拼装至同年8月10日止拼完,钢梁共重3642吨。铁路引桥的31.7米预应力混凝土梁,除北岸#0~#18墩的18孔是用2台65吨龙门吊机架设外,其余62孔都用66—130型架桥机架设,1974年12月11日起始,1975年8月23日结束。两岸公路引桥的31.7米预应力混凝土梁,系各用2台40吨龙门吊机架设,1976年2月4日起始至5月25日架完。
上海市于1977年11月成立黄浦江大桥验收交接小组。该小组在验收交接报告中认为:大桥在设计中采用大型钢管桩高桩承台和吊箱围堰建造墩台的施工方法,比较先进,较充分考虑了养护维修方面的需要。大桥主体工程的施工质量是高的,速度是快的。全桥概算5258万元,实际造价4941.5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