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15 15:26
黄猄蚁,是膜翅目蚁科织叶蚁属的一种蚂蚁,又名黄柑蚁、红树蚁。雌蚁青黄色,体较肥。雄蚁棕黑色,体较瘦。雌雄蚁均具翅。雌蚁交尾后,翅即脱落,雄蚁交尾后,即死亡。大工蚁长约1厘米,小工蚁浅黄色至棕色,均无翅。
黄猄蚁,俗称酸蚂蚁、黄柑蚁、红树蚁、织巢蚁,树栖于气候温暖的热带、亚热带,盛产于澜沧江中下游的云南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地区,以及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东南亚5国。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川也有分布。喜在阔叶乔木树上筑巢,一群黄猄蚁可有好几个巢,多达数万只,巢主要以幼虫吐出的分泌物将植物叶子等粘结而成,呈倒圆锥形挂在离地6-10米的树枝上。绿色蚁巢为新蚁后刚建,体积小似鸭蛋(5~6厘米),蚂蚁数量也少,黄色蚁巢建立已有定时间,体积大如南瓜(30~54厘米),蚂蚁数量十分可观。黄狼蚁分为翅蚁(雌、雄)和工蚁两种,工蚁大小不等,体长6~11毫米,锈红色或橙红色,因其腹下有个透明的储酸的小黄球得名“酸蚂蚁”。它们不停地觅食、战斗、保卫家园、照顾蚁后产下的新成员,一生都在忙碌中度过。雌蚁较大,体长15~18毫米,青黄色;雄蚁较小,体长仅6~7毫米,棕黑色。雌、雄蚁均有翅膀,专司繁育后代。黄猄蚁食性杂,以捕食多种害虫为主,是柑橘园中害虫最大的天敌。早在17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它来防治柑橘害虫,是世界上生物防治害虫最古老的先例。
黄猄蚁喜温、好湿、不耐寒,工蚁每天随太阳升起离巢外出工作至日落才回巢休息,群居者寿命可长达数年,而离群者则只能生存数日。
黄猄蚁的幼虫缺乏活动能力,但能分泌信息激素引诱工蚁喂养它们,当巢内环境有变化,或受日光照射,稍感不适时,它们就停止分泌信息激素,工蚁会很快将其移入蚁巢深处更潮湿的地方。如果蚁巢被破坏,工蚁会立即建造新巢保护幼虫,而幼虫也就重新分泌营养物质交哺给工蚁,予以回报,所以交换是双向的。这种同种姐妹间的营养交换和信息传递是蚁群社会特有的。同时,这种交哺也导致了这些幼虫各自发育成多态工蚁,形成了各自取食和消化功能的特性。
黄猄蚁的织巢过程十分奇妙,一般在树冠向阳处营巢,它一旦选好营巢的地点,就把身体伸展在树枝或叶片上,然后收缩身体拉紧枝叶。若间距太远,它们就各自上下连接,形成活的“蚁桥”,把相邻的枝叶拉近。然后另一些黄猄蚁口含自己群体的老熟幼虫,迫使其在叶缝或枝条间吐丝,从而缀合、粘牢而成为蚁巢。蚁巢因依附的树上枝条而成不规则状,一般为圆球型,较大的蚁巢纵径可达68厘米。在织巢过程中,蚁群虽然出动千军万马,声势浩大,但工作起来却井然有序,丝毫不乱。这种把幼虫当作梭子来织巢的方法,是节肢动物中社会合作最明显的例子,所以黄猄蚁又称织巢蚁。
黄猄蚁大型工蚁体长9.5~11.0毫米。体锈红色,有时为橙红色。全身有十分细微的柔毛。立毛很少,仅限于后腹末端。体具弱的光泽。小型工蚁体长7.0~8.0毫米。与大型工蚁相似,但上颚不如大型工蚁那样强大,唇基更凸,前胸背板侧面观更凸。蚁后体长15.0~18.0毫米。当蚁后处于新后阶段时,体色为绿色或浅黄色,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与蚁群数量的增加,蚁后的颜色会发生改变,变为橙色或接近于红色,但在酒精中浸泡过久后则呈土黄色。上颚较宽;头有3个突出的单眼;触角柄节较工蚁短、粗。并腹胸粗;中胸盾片和小盾片平;并胸腹节具短的基面和较长的斜面。结节宽厚,楔形,向上逐渐变薄,顶端中央深凹。后腹大,宽卵形。足较短、粗。其余似工蚁。雄蚁体长6.0~7.0毫米。体棕黑色。具丰富的红褐色柔毛被。头部较小;上颚窄,咀嚼边齿不明显;触角13节。黄猄蚁体态轻盈,捕食团结,饲养看点颇多,因此它们已经成为了中国宠物蚂蚁界的后起之秀,不少国内的宠蚁玩家已经开始饲养黄猄蚁作为观赏宠物。
该蚁属热带蚂蚁。树栖。其种群数量依植被类型而不同。在其适宜建巢处且树叶多的地方,种群数量较多。每个种群只有1个蚁后,种群之间常有敌意,但很少发生争斗。
黄猄蚁的蚁巢建在树上,由树叶缀织而成。1株树上常有大小蚁巢5、6个,一般近长方形。巢主要以幼虫吐出的分泌物和植物叶子等粘结而成,幼虫是筑巢过程的重要工具。幼虫在营巢活动中被小型工蚁的上颚叨着穿梭于植物叶子间,从而使植物叶片被幼虫吐出的丝粘结在一起,形成一紧密的巢。老熟幼虫不参与建巢活动。工蚁日夜守护在巢外,一旦受惊,大量工蚁会涌出巢外,张开上颚,竖起腹部,从肛门射出一种液体--蚁酸(甲酸),以御敌。工蚁外出觅食,但黑夜时很少活动。捕食大绿蝽、吉丁虫、橘红潜叶甲、天牛、铜绿丽金龟、叶甲、绿鳞象、叶蜂等昆虫。
黄猄蚁用丝筑巢于树上,巢的直径为20—50厘米。遇敌害工蚁则会群集巢外叮咬。大型甲虫常被其驱赶,不敢在其附近活动。它除能捕食大绿蝽外,还捕食柑橘潜叶甲、天牛、吉丁虫、金龟子、象鼻虫和风蝶幼虫等多种害虫。
人工饲养黄猄蚁,饲料易得,生长繁殖快,管理简便,成活率高。但在饲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经常饲喂动物性饲料,及时予以分群,提高繁殖速度;二是加强对初孵幼蚁的抚育,减少死亡率;三是严格做好保温、调湿工作,确保黄猄蚁正常生长发育,缩短饲养周期。
黄猄蚁的正常生长、发育及稳定地繁衍后代,除需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外,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在三大营养要素中,蛋白质居最重要地位,是生命的基础,而氨基酸则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广泛参与机体正常生化代谢和许多生理机理。因此,在食料中应适当加入一些氨基酸添加剂。人工饲养条件下,可投喂米糠、麦鼓皮、豆饼、豆渣、鸡的配合料、蜂蜜、糖类、各种瓜果类,以及动物性饲料,如鱼粉、蚕蛹粉、骨头粉、鸡蛋、虫死体等。
野外繁殖利用可将整巢蚂蚁套入布袋或用采枝取巢法,将蚁巢连树枝一同砍下,待黄猄蚁安定后即可携带至新的地点。施放时,应选择虫害树木或蚜虫较多的地方,将蚁窝刺烂,加速黄猄蚁在新址营巢并定居。为了确保黄猄蚁在设计林区中安居,可以用自制木箱或其他无特殊气味的容器,悬挂或置放于林间,辅以补充饲料,待一些黄猄蚁在内定居后,即可大量繁殖。
中国广东、福建、广西、海南、云南;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地区,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等地。
我国早在公元前304年就用黄猄蚁 Oecophylla smaragdina 防治柑橘害虫。
古代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病虫害综合防治经验。农业防治是传统农业防治病虫的主要手段,如深耕细耙、适时播种、翻耕冬灌、合理轮作、抗虫选种等;生物防治方面,在晋代就创始了利用黄猄蚁防治柑桔害虫的方法,这是世界上以虫治虫的最早先例;此外还广泛应用植物性药物、矿物性药物以及一些油类物质进行病虫害防治。我国传统农业中的这些病虫害防治手段,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总结,仍然能够应用到现代有机农业生产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