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7 11:46
黄瓜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黄瓜上的病害。主要危害黄瓜的花、瓜条、叶、茎。病菌多从开败的雌花侵入,致花瓣腐烂,并长出灰褐色霉层,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步向幼瓜扩展,被害花和幼瓜的蒂部初呈水渍状,褪色,病部逐渐变软、畏缩、腐烂,表面密生灰褐色霉状物,以后花瓣枯萎脱落。
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孢子梗数根丛生,具隔,褐色,顶端呈1、2次分枝。分枝顶端稍膨大,呈棒头状,其上密生小柄,并着生大量分生孢子。孢梗长短与着生部位有关。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近无色,大小6.25-13.75微米×6.25-10.0微米。寄主上通常少见菌核,但当田间条件恶化后,则可产生黑色片状菌核。从番茄果实及叶上分离的灰霉,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一周后,开始产生菌核,两周后菌核大小3.0-4.5微米×1.8-3.0微米。培养基上菌丝透明,无色,有隔膜。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2-31℃;最适宜的发病环境,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除黄瓜外,黄瓜灰霉病菌还可侵染菜豆、莴笋、生菜、芹菜、韭菜、大蒜、草莓、茄科蔬菜等多种作物。
黄瓜灰霉病主要危害黄瓜的花、瓜条、叶、茎。病菌多从开败的雌花侵入,致花瓣腐烂,并长出灰褐色霉层,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步向幼瓜扩展,被害花和幼瓜的蒂部初呈水渍状,褪色,病部逐渐变软、畏缩、腐烂,表面密生灰褐色霉状物,以后花瓣枯萎脱落。
瓜条受害,组织先变黄并生有灰霉,随着病情的发展霉层逐渐变为淡灰色,被害瓜条停止生长,烂去瓜头,重病瓜条腐烂或脱落。叶片上发病一般是由脱落的烂花、烂瓜或病卷须附着在茎上、叶片上,引起茎、叶片发病,叶部病斑初为水渍状,后为淡灰褐色。叶片上可明显见到由被害的花落在叶片上,后形成直径约20-25毫米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间有时生有灰色霉层,边缘明显。茎上发病后常造成茎节腐烂,严重时瓜蔓腐烂折断,植株枯死,被害部位生有灰褐色霉状物。
病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或菌核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反溅农事操作及病健部间的接触等,传播蔓延至寄主植物上,从伤口、薄壁组织侵入,残花是最适合的侵入部位,引起初次侵染,并在受害的部位产生新生代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
黄瓜灰霉病在棚室黄瓜栽培中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从10月底在北方棚室开始陆续发生,接下来从北向南全国性地进入发病阶段,11月逐渐加重;12月和翌年1月、2月的深冬季节是大暴发的时间;待翌年6月,随着温度的升高,全中国80%的地区黄瓜灰霉病消失。
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灰霉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3-6月及10-12月。年内以春季发生重,秋季有少量发生。年度间早春多雨、光照不足、低温高湿,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秋季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肥水施用过多(由于病菌萌发芽管需要有水滴,故瓜类有生物水或露水时感病率最高)、棚室通风换气不足、平均温度在15℃左右、长势衰落、抗病能力差的田块发病重。
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加强保护地黄瓜的栽培管理,控制大棚、温室的湿度,并结合药剂防治,是防治黄瓜灰霉病的有效方法。
发病前用速克灵烟剂或百菌清烟剂熏棚,每隔5-6天熏一次,可降低发病机率。
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混合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与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混合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灰霉宁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以上药剂交替轮换使用,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喷前将病花、病瓜、病叶清除干净,可收到良好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