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谦

更新时间:2022-01-04 16:48

黄绍谦(1903~1936),又名麻雀。壮族。印茶乡(原向都县甘茶乡,现为印茶镇)巴麻村人。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庭。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7月,在巴麻被叛徒暗害。

英雄简介

黄绍谦,又名麻雀,壮族,印茶乡(原向都县甘茶乡,现为印茶镇)巴麻村人,1903年农历十一月出生于一个中农家庭。家里有田地上百亩、牛马成群,但他少年时就看不惯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鱼肉乡里、祸害百姓的种种行径,对豪绅地主、贪官污吏深恶痛绝,萌生了推翻黑暗社会的念头。

1925年,黄绍谦考入广西省立第五中学(今百色中学)就读。在校期间,受到进步教师革命思想的影响,他和校友黄永达等人,将中共创办的《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在同学中传阅,传播革命道理,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夏,因革命活动被当局察觉,黄绍谦被迫弃学回家。

1927年7月,回到家乡的黄绍谦并没有停下革命的脚步,而是四处奔忙,走亲访友,传播革命道理。为了广泛深入地宣传,黄绍谦组织了一批进步青年组成戏剧班,在当地乡村自编自演革命戏剧节目,揭露贪官污吏、地主豪绅的罪行,反映当时社会最下层农民的苦难生活,让群众在观看后深受革命教育。

一次演出晚会上,黄绍谦还登台将自家田地的契约当众焚烧,以实际行动号召群众起来革命。此事在向都县一传十,十传百,各地群众纷纷自发组织起来,要求打倒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实行耕者有其田。黄绍谦也因此声威大震,深得民心。

同年11月,在右江地区从事农运工作的共产党员余少杰、陈洪涛的指导下,巴麻地区成立了农民协会,建立起一支50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大队,黄绍谦任大队长。

1927年12月,针对国民党向都县长黄德珍在任期间,勾结当地土豪劣绅,到处横行霸道、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特别是把农民运动视为眼中钉,通过残忍杀伐镇压农民运动的反革命极端行动,黄绍谦等人制定攻打县城的计划,于1928年1月7日,率领向都县农军500多人,在思林县农军的配合下,攻打向都县城,缴获30多支,光洋700多块,释放被无辜关押的群众30多人。农军进城时,街上群众欢呼雀跃。一户群众派人挑着几担铜仙和一托盘白银送到起义军指挥部送礼。黄绍谦坚持不收,在送礼人的盛情之下,只能用一块红布挟要一枚铜仙,以示受礼,受到群众的纷纷赞誉。

百色起义后,1930年1月,向都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黄绍谦任政府委员,赤卫军总指挥。

1930年3月,邓小平从左江到东兰途经巴麻,在黄绍谦家住了三天。黄绍谦热情招待邓小平一行,聆听邓小平的教诲。邓小平高度赞扬黄绍谦的革命精神并鼓励他革命到底。其间,邓小平还在黄绍谦家召开向都北区赤卫军和县苏维埃政府部分领导人会议。即将离开巴麻时,邓小平亲笔书写下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报答国家那肯还。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赠予黄绍谦。

1930年10月红七军主力北上后,黄绍谦留下继续领导巴麻地区军民坚持武装斗争,多次击退敌人的“围剿”。

1931年4月,国民党军一个营和民团数百人,对巴麻革命根据地进行扫荡。黄绍谦率领独立团第二营指战员投入反扫荡斗争,与敌人周旋达两个多月,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敌人在这次扫荡,杀害群众10多人,烧毁民房数十间,掳掠了大批财物,还抓走10多个青年到县城关押。7月11日,为营救被抓走的青年,在六十二团团长滕国栋、独立团团长黄书祥的指挥下,黄绍谦率第二营战士参加攻打向都县城,救出被关押的青年。

1933年12月,受到严重打击的敌人,也曾给黄绍谦写劝降信。“叫我投诚,别想,敢来,就给你吃‘花生米’。”黄绍谦义愤填膺地说。

1934年7月,久经战斗洗礼的黄绍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初,右江下游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他被选为委员,参与领导右江下游的武装斗争,与游击第二联队政委李修学一起,率领第二联队到处打击敌人,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使右江下游的革命斗争得到迅速恢复。

黄绍谦领导的游击第二联队,让敌人坐卧不安。敌人派出黄常显、黄美山、黄开德三名奸细混入革命队伍,骗取黄绍谦的信任。1936年8月22日,黄绍谦被奸细杀害,年仅33岁。

人物评价

黄绍谦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也是光辉的一生。如今,无论是黄绍谦的故居,还是在田东县右江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列的邓小平在田东巴麻黄绍谦家开会时用过的烟筒和茶具,都是黄绍谦为革命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的见证。他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终将铭记在人民心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