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8 17:44
黄维垣(1921年12月15日—2015年11月17日),福建莆田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美国归侨,有机化学家、中国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
1921年12月15日,黄维垣出生于福建莆田城厢东里(今莆田市城厢区英龙街)一个名师之家。
1938年9月,黄维垣考入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修读医学预科课程。
1941年秋天,黄维垣考取北平协和医学院,但由于不久北平沦陷,他只能继续留在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3年7月,黄维垣毕业前一年就被校方聘为助教。
1945年7月,黄维垣任教于福建海疆学校。
1947年4月,黄维垣进入广州岭南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导师是孔宪保教授。
1949年9月,黄维垣从岭南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50年2月,黄维垣被当时的岭南大学化学系主任曾朝明教授推荐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有机化学家L.F.Fieser教授的指导,从事甾体化学的研究。
1952年6月,黄维垣从哈佛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有机化学哲学博士,之后继续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1955年6月,黄维垣克服了重重困难,回到中国。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
1959年,黄维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11月,黄维垣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4年7月,黄维垣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至1988年6月)。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第三任所长(至1987年)。
1985年9月,黄维垣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理事(至1993年9月)。
1986年,黄维垣担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至1990年)。
2015年11月17日9时38分,黄维垣因病医治无效,在美国逝世,享年94岁。
黄维垣早期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在甾体药物合成研究方面颇有建树。20世纪50年代末,应国家建设的需要,转向有机氟化学和含氟材料领域,为中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研制出一系列关键的含氟材料,发现并系统研究了氟化学领域著名的亚磺化脱卤反应,发展了全氟烷基亚磺酸盐和磺酰卤的化学。
黄维垣的硕士论文选了中草药葶苈子的化学成分研究作为论文题目,从中分离到一个含氮的化合物,发现是个已知物,并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了一篇短文。1949年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L.F.菲泽(Fieser)教授的实验室发展了一个新方法,把牛胆酸的12-位羟基转移到11-位。
1955年黄维垣回到中国,继续在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和甾体化学方面开展工作。当时他的比较基础性的一项成果是用化学转化进行构型相互联系的方法,测定植物甾醇的C24绝对构型。1958年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及随后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他的研究工作也随之发生变化。首先转向硼氢化学,之后参加了氟有机化学和含氟材料的研究。这些方面的工作在当时中国国内全是空白。研究所组织了大批科技力量,白手起家,因陋就简,相继建立了各种氟化手段,包括电解制氟的设备和电化氟化装置,所有的基本原料也都要自己制备,终于及时完成了各项任务,与生产部门配合提供急需的含氟油脂和含氟聚合物。完成了上述军工任务之后,他在已建立的有机氟化学实验室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了一些民用产品的科研工作。
20世纪70年代中期完成了一种新型的含氟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应用为电镀工业中的铬雾抑制剂,商品名为F-53。随后又进行氟碳携氧剂的研究,其乳化剂可应用为离体脏器的保存液和血液代用品。 70年代后期,作为应用基础研究的一个课题,黄维垣与他人合作设计一种新型的含氟单体,企图合成高性能的含氟弹性体。但在单体合成实验的过程中,却偶然发现一个新的反应。这个反应能够把全氟烷基卤代物一步转化成对应的亚磺酸盐,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试剂价廉易得,被称之为亚磺化脱卤反应。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反应是通过单电子转移的机制进行的。反应生成全氟烷基自由基,可应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全氟烷基化。为此,这些年来黄维垣把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专题:①寻求各种不同的亚磺化脱卤试剂体系,目前认为连二亚硫酸钠是最好的试剂;②发展全氟烷基亚磺酸盐的化学,并发现这类化合物通过单电子氧化也可以为全氟烷基自由基的来源加以应用;③从全氟烷基亚磺酸盐制备对应的磺酸及其衍生物。例如全氟烷基磺酰溴和碘等,系统研究后者的反应性能;④应用上述三方面的自由基反应本质,开展含氟烷基取代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前人对全氟烷基自由基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多了,黄维垣等的创新点在于通过上述的反应体系能够在比较温和和方便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他应用不同类型的烯烃、炔烃、芳杂化合物等进行反应,并对这些反应产物进行转化,了解最终产物的性能。他曾经合成一些含氟烷基取代的天然产物如单糖类、甾体化合物、氨基酸及寡肽等。也合成一些含氟烷基取代的芳杂环化合物、卟啉衍生物、冠醚、环芳烃等。最近正在开展新的含氟高分子单体和聚合物的研究。
根据2019年8月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显示,黄维垣先后在中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90余篇。
根据2019年8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官网显示,黄维垣先后获得国防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黄维垣长期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对于中国研究生制度的建设,特别是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发挥了的作用。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黄维垣开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根据2019年8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官网显示,黄维垣先后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1名,博士研究生29名。
黄维垣的父亲黄益三曾任福建协和大学和厦门大学教育系教授。母亲操持家务。黄维垣小时候的愿望是“做个医生,济世救人”。
1947年,黄维垣与陈玉凤喜结良缘。1955年,妻子陈玉凤得到了赴美留学的签证,但是为了能让丈夫早日实现报效祖国的夙愿,善解人意的她毅然放弃了自己多年赴美攻读研究生的梦想,而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
黄维垣早年从事甾体化学和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为中国甾体药物工业奠定了基础。之后在有机氟化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发现氟化学中的亚磺化脱卤反应,为合成全氟烷基亚磺酸和磺酸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新方法,从而发展了氟烷基亚磺酸、氟烷基磺酰溴和氟烷基磺酰碘的化学。他还先后为氟油、含氟塑料、橡胶、含氟表面活性剂及全氟代血液的国内研制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何梁何利基金会评)
黄维垣先生一生对祖国,对科学事业无限热爱。他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唯实求真、谦虚严谨,为中国化学事业,特别是有机氟化学的开创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非凡业绩和高尚品格,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中国科学院评)
2011年,中国化学会设立了以黄维垣名字冠名的“中国化学会黄维垣氟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