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4 16:54
黄羊肉为哺乳纲动物黄羊的肉。黄羊体长约 110 厘米,体重可达 30 公斤左右。多栖息在草原丘陵地带和半荒漠区。 黄羊肉含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份,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治劳伤、虚寒等症,且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功效。
【考证】出自《饮膳正要》。
1.《饮膳正要》:黄羊,种类数等,成群至于干数。白黄羊生于野草内;黑尾黄羊生于沙漠中,能走善卧,行走不成群,其脑不可食。髓骨可食,能补益人,煮汤无味。
2.《纲目》:黄羊,出关西及桂林诸处。有四种,状与羊同,但低小细肋,腹下带黄色,角似羊,喜卧沙地,生沙漠,能走善卧。独居而尾黑者,名黑尾黄羊;生野草内,成群至数十者,名曰黄羊;生临洮诸处,甚大而尾似獐鹿者,名洮羊,其皮皆可为衾褥;出南方桂林者,则深褐色,黑脊白斑,与鹿相近也。
【动物形态】黄羊(《饮膳正要》),又名:羳羊(《尔雅》),茧耳羊(《纲目》),蒙古瞪羚、蒙古原羚。体形纤瘦,大小中等。体长1.1~1.3米,尾长8~10厘米;体重30公斤左右。四肢细,蹄窄。有眶下腺和腕腺,鼠蹊腺发达。雄兽有角,角短而直,先平行,然后略向后弯并逐渐分开,角上有等距的椭圆形环脊,角尖端平滑,无纹节。夏毛浅棕黄色,四肢内侧白色。尾棕色,比背部深。冬毛较淡,略带浅红棕色,且有白色长毛伸出。臀部具显著白斑。腰部毛色呈灰白,略带粉红色调。
栖于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好群栖,常敷十成群,有随季节而迁移的现象。奔跑迅速。分布内蒙古、甘肃、吉林、河北等地。
黄羊肉味道鲜美、肉质细嫩,堪称野味中的上品、养生保健的佳肴。黄羊肉入馔已有近千年历史。在元代黄羊肉不仅作为“玉食之奉”供皇帝后妃们享用,而且还作为官中祭祀的珍品。在元朝诗人许有壬的《上京十咏·黄羊》一诗中就详细地记载了元代烹制黄羊肉及用来祭祀的情景。
据记载,明清御膳房常需要的物资中,就有塞外的黄羊等。清朝皇帝每年到避暑山庄狩猎和消夏理政期间都要享用以黄羊肉为主料烹制的菜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驾幸热河哨鹿切次照常膳底档》中就有很多用黄羊肉制作的菜肴,如有红汤黄羊肉片、热炒黄羊肉丝、酸辣黄羊肚片、葱爆黄羊肉片、黄羊肉片炖酸菜热锅,等等。
huang yang rou
Mongolian gazelle
为牛科动物黄羊的肉。
黄羊,中等大小偶蹄动物。成兽体长超过1.1m,体重可达30kg左右。鼻面较宽, 耳较短,颈细长,颊无面纹。雄羊角一对,角短较直。除角尖外,均有明显的环棱,角尖向内弯。角因个体差异而有变化。雌羊无角,但相当于角的部位有明显突起。四肢较细,后肢略长于前肥。臀部有白斑。尾短,长仅8-10cm。其冬毛厚而色浅,全身为浅红棕色,杂有白色长毛伸出;腹毛白色,臀部白斑极为显著。夏毛浅棕黄色,吻鼻部略带棕色,尾亦棕色。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等。
栖息于草原丘陵和半荒地带。具集群性,奔跑甚速。以禾本科植物及豆科牧草为主食。
味甘;性温
肺;肾经
黄羊肉性温、味甘,能入脾胃经,具养气、补虚劳之功。《饮膳正要》说,它可补中益气,治劳伤、虚寒。常用于过劳而致的虚弱病人。健康人食之,能健体强身。故上述汤菜老少皆宜。
内服:煮食,适量。
考证 出自《饮膳正要》。 1.《饮膳正要》:黄羊,种类数等,成群至于干数。白黄羊生于野草内;黑尾黄羊生于沙漠中,能走善卧,行走不成群,其脑不可食。髓骨可食,能补益人,煮汤无味。 2.《纲目》:黄羊,出关西及桂林诸处。有四种,状与羊同,但低小细肋,腹下带黄色,角似羊,喜卧沙地,生沙漠,能走善卧。独居而尾黑者,名黑尾黄羊;生野草内,成群至数十者,名曰黄羊;生临洮诸处,甚大而尾似獐鹿者,名洮羊,其皮皆可为衾褥;出南方桂林者,则深褐色,黑脊白斑,与鹿相近也。
将黄羊精肉切成薄片,选上好党参。锅内放素油、生姜丝、盐及水,煮沸后加入党参,再煮片刻,倒进羊肉薄片,加料酒、五香粉等调味,稍煮即可。
黄羊肉1斤,姜、肉桂、盐适量。
将黄羊肉洗净,切片,姜切片,肉桂切段。
锅中放入适量水烧开,放入肉、姜、肉桂、盐共煮,煮至肉熟烂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