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鹀

更新时间:2024-11-01 13:06

黄胸鹀是雀形目雀科鹀属鸟类,又名黄胆、禾花雀。雄鸟额、头顶、颏、喉黑色;头顶和上体栗色或栗红色;尾黑褐色,外侧两对尾羽具长的楔状白班;两翅黑褐色,翅上具一窄的白色横带和一宽的白色翅斑;下体鲜黄色,胸有一深栗色横带。雌鸟上体棕褐色或黄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中央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栗红色,两翅和尾上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大覆羽具窄的灰褐色端斑亦形成两道淡色翅斑;眉纹皮黄白色;下体淡黄色,胸无横带,两胁具栗褐色纵纹。

形态特征

黄胸鹀属小型鸟类雄鸟额、头顶、颏、喉黑色,头顶和上体栗色或栗红色;尾黑褐色,外侧两对尾羽具长的楔状白斑;两翅黑褐色,翅上具一窄的白色横带和一宽的白色翅斑。下体鲜黄色,胸有一深栗色横带。

雌鸟上体棕褐色或黄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中央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栗红色,两翅和尾黑褐色,中覆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大覆羽具窄的灰褐色端斑亦形成两道淡色翅斑,眉纹皮黄白色。下体淡黄色,胸无横带,两胁具栗褐色纵纹。

雌鸟及亚成体顶纹沙色,两侧冠纹略深;眉纹皮黄色较明显;背部颜色和纵文教雄鸟的略浅;肩上的白斑和翅斑较雄鸟的灰暗,下体黄色较黯淡。

无论雌雄,腰和尾上覆羽都为栗红色;外测两对尾羽外测具楔状斑。飞行时翼上的白色斑块明显可见,配合体色,是辨识的主要特征。上喙灰色,下喙粉褐色;脚是淡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20-29克,♀18.5-24克;体长♂134-159毫米,♀130-158毫米;嘴峰♂9-12毫米,♀10-12毫米;翅♂70-79毫米,♀69-79毫米;尾♂53-70毫米,♀50-63毫米;跗蹠 ♂19-22毫米,♀18-22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尤其喜欢溪流、湖泊和沼泽附近的灌丛、草地,也栖息于有稀疏柳树、桦树、杨树的灌丛草地和田间、地头,不喜欢茂密的森林,是典型的河谷草甸灌丛草地鸟类。

生活习性

迁徙:繁殖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越冬于中国东南沿海、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每年春秋两季迁徙期间都经过我国大部地区。

习性: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数百至数千只的大群,最多达3500-7000只。白天在地上、也在草茎或灌木枝上活动和觅食,晚上栖于草丛中。性胆怯,见人即飞走。

叫声:叫声低弱,似“ti-ti”或“di-di”。繁殖期间雄鸟站在幼树、灌木顶枝或草茎上高声鸣叫,鸣声多变而悦耳。

食性:随季节而不同,繁殖季节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部分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草子、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所吃昆虫主要有甲虫、蚂蚁、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和螟蛾科等昆虫和昆虫幼虫。迁徙期间主要以谷子、稻谷、高粱、麦粒等农作物为食,也吃部分草子和植物果实与种子。

分布范围

原产地: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芬兰、印度、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新加坡、泰国、越南。

旅鸟: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文莱、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爱沙尼亚、法国、德国、希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拉脱维亚、马耳他、荷兰、挪威、菲律宾、波兰、葡萄牙、沙特阿拉伯、西班牙、瑞典、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

在中国,分布于整个中国东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各省区以及西北的部分省区均可见该物种在迁徙季节过境,亦于越冬季节见于西南和华南各省。其在中国的分布西线可抵内蒙古西部、青海、甘肃至西藏东部一线,在台湾岛和海南岛等里岛,该物种均为偶见冬候鸟,此外在海南东寨港保护区、新疆天山山脉附近也有黄胸鹀指名亚种的分布。另据研究,黄胸鹀的繁殖地一般在北纬50度以北而越冬地一般在北纬20度以南,分界比较明显。2023年9月,孟津黄河湿地科研监测人员监测到了236只黄胸鹀,为近年来监测数量最多的一次。2024年,在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的农田发现黄胸鹀。

2023年3月,厦门市观鸟协会发布的2023年1月厦门市野生鸟类多样性监测月报数据显示,1月份厦门市野生鸟类多样性监测记录有黄胸鹀。

2024年4月,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2023年度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新鲜出炉。较2022年调查新增记录紫纹兜兰、黄胸鹀(wú)、黑脸琵鹭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在4月末5月初可听见雄鸟站在草茎和灌木顶端长时间鸣叫、求偶,鸣声清脆婉转。巢多筑于草原、沼泽和河流与湖泊岸边地上草丛中或灌木与草丛下的浅坑内,利用四周的草丛和灌木隐蔽,一般很难发现。巢呈碗状,外层由枯草叶和草茎构成,内层由更细的枯草茎和草叶构成,内垫有牛毛、猪毛、马尾和兽毛等。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6枚,通常4-5枚。卵绿灰色、被有灰褐色或褐色斑纹,卵为卵圆形。孵卵由雌雄鸟共同承担,孵化期13±1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3-14天。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684项)。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种群现状

在中国,黄胸鹀在鸟类贸易中占有很大份额,中国南方和北方该物种进入贸易市场的形式也有着极大的差异,在中国北方,此物种作为一种宠物进入贸易市场,因其雄性外形优美叫声悦耳而受到欢迎;而在中国南方,此物种作为食品进入市场,由于中医理论认为该物种有滋补强壮的作用,因而在广东民间人们将中医理论加以衍生,错误地宣传食用以禾花雀为主要原料煲制的汤可以补肾壮阳,极大地提高男性的性能力。虽然这一说法没有得到现代药理学的实验支持,但这一传统仍然随着粤菜和广东食文化的传播而广泛传播,由于始终未能实现人工繁殖,其所需的个体均系野外捕捉。这一饮食文化给黄胸鹀带来了灭顶之灾,并造成野生黄胸鹀的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

相关报道

观察者网讯:据德国媒体日前(2015-06-11)报道,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黄胸鹀,即俗称的禾花雀,由于人类捕杀,特别是来自中国的非法捕猎,已经濒临灭绝。

这篇发表在《保护生物学》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上的论文指出,黄胸鹀的数量自1980年以来大幅减少90%,逐渐消失在东欧、日本及俄罗斯的多数地区。该论文由来自德国、英国、俄罗斯、芬兰和日本的科学家共同撰写。

黄胸鹀又名禾花雀,这种体型娇小的鸟类还被中国食客称为“天上人参”。在黄胸鹀的数量严重减少后,中国于1997年禁止猎捕黄胸鹀。然而,研究指出,数百万的黄胸鹀以及其它鸣禽仍然遭到捕杀,直到2013年还能在黑市中发现相关交易。

研究报告写道,随着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日益富庶,食用此类鸟禽的趋势上升。估计2001年就有一百万只被猎捕的黄胸鹀在广东省成为餐桌上的佳肴。从1980年到2013年,禾花雀的种群数量下降了大约90%,已经有灭绝的危险。

繁殖于喜马拉雅山以北的黄胸鹀会飞到较温暖的东南亚过冬,途经中国东部地区。大量的黄胸鹀会在夜间聚集于冬季栖息地,猎人们可以轻易用网子将其捕捉。黄胸鹀经常筑巢于矮树丛底,其胸腹部为鲜黄色。

虽然人类活动常常导致物种灭绝,但许多灭绝物种原本就数量较少且分布范围较窄,像禾花雀这样分布极广数量众多的生物因遭到人类捕杀而濒临灭绝实属罕见。该论文作者称,自20世纪初旅鸽——一种同样曾经分布极广的鸟类——遭人类捕杀而灭绝后,还没有哪一种广泛分布的鸟类像禾花雀这样数量急剧下降。论文作者表示,采取更加严格有效的保护措施已是刻不容缓。

禾花雀的分布区域和数量下降情况。浅色区域为繁殖区域,深色区域为越冬区域,箭头表示观测到数量下降的地点,三种箭头自上而下分别代表数量下降的程度为中度、严重和极其严重。橙色圆圈表示禾花雀遭猎捕的区域。

相关记录

2022年5月,观测人员在马洲岛生态湿地首次发现了全球极危物种——黄胸鹀,不过数量仅有10只左右。

2022年5月7日,福建霞浦迎来1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这是黄胸鹀连续3年飞临霞浦,并且今年数量之多,刷新了霞浦乃至闽东地区的纪录。

2022年5月14日,在鸟类迁徙即将结束之季,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进行鸟类调查和野生动疫源疫病监测时,发现了两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胸鹀栖息于保护区范围内的稻田地中。

2022年6月,在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出现了极其罕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

2022年,鸟类专家在北京市大兴区的念坛公园、新凤河等地区观测到黄胸鹀。

2022年10月20日下午,湖南益阳市大通湖区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在大通湖畔做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一群黄胸鹀,总数在40只左右。

2022年11月,在乐昌市长来镇,有观鸟爱好者近日陆续拍摄到了黄胸鹀。

2022年11月,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国家林草局中南调查规划院在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南嘴镇目平湖开展鸟类专项监测时,发现50余只“极危”鸟类黄胸鹀。

2022年12月,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鸟类监测调查中发现,极危物种黄胸鹀现身东寨港,这是目前海口市境内记录到黄胸鹀的最大种群。

2023年5月,观鸟爱好者在广西桂林市拍摄到了世界级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黄胸鹀。

2023年,观测人员已经发现30多只黄胸鹀马洲岛西侧的湿地觅食嬉戏,它们把马洲岛作为迁徙中很好的栖息和补给地。

2023年5月7日上午6:29,泰州靖江马洲岛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工作人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助理研究员魏慧玉,通过视频监控观测发现成群的黄胸鹀在马洲岛嬉戏。这是靖江第二年观测到全球极危物种黄胸鹀。

2023年5月14日下午,来自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在南太湖未来城田园牧歌项目的油菜花田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胸鹀。

2023年5月18日,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在奥森公园开展监测野外培训时,监测到了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胸鹀。

2024年7月26日,数只黄胸鹀现身临沂市兰山区万亩生态荷花湿地。

2024年10月4日,7只“禾花雀”在沅江市新湾镇东畔山洲一片稻田里被人发现。同月,枝江森林植物野生动物保护站联合宜昌观鸟爱好者服务中心,组织观鸟爱好者与林业鸟类监测专家在枝江金湖和陶家湖开展了秋季候鸟调查,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同月,在开展淠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的过程中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球极危物种黄胸鹀(wú),这也是淠河多年来首次记录到该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