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6 19:03
黄胸鼠别名黄腹鼠、上尾吊、长尾鼠、屋顶鼠等。是啮齿目鼠科鼠属动物,体形中等,体长150-200毫米;后足长25-35毫米;耳大,向前拉可遮至眼部,尾约与体等长;体背毛棕褐色,腹毛棕黄色,在胸部色较黄,有的个体该处呈一白色斑块或白色条纹;前足背面中央有一棕褐色斑,周围灰白色。
黄胸鼠的分类地位曾一度存在争议。1940年,学者G.M.Allen认为黄胸鼠为独立物种,并分为云南亚种(R.f.yunnauensis)与指名亚种(R.f.flavipectus)。1951年,Ellerman等学者将其归入屋顶鼠(Rattus rattus),并将其亚种分别作为屋顶鼠的2个亚种,即屋顶鼠云南亚种(R.r.yummauensis)和屋顶鼠黄胸亚种(R.r.flavipectus)。1957年,余自忠等学者通过分析实地调查和实验观察的结果以及动物种的分布分化规律发现,黄胸鼠与屋顶鼠不仅在形态上有明显区别,而且存在着生殖隔离,即在自然条件和人工饲养下均无杂种后代,因此可认定黄胸鼠为独立物种。此外,根据中国云南流行病防治研究所的调查,所谓云南亚种,不过为毛色变异的黄胸鼠个体,数量仅占总数的20~23%,未达一般公认确定亚种所需要的50~75%之准则。由此可见,黄胸鼠尚无亚种分化。
黄胸鼠也曾被认为是中国独有的鼠种。直至2005年,世界权威的哺乳动物分类系统(Honacki)认定黄胸鼠和广泛分布在南亚大陆及东南亚的亚洲家鼠(Oriental House Rat)是同一物种,遂将其合并。中国学者采纳了此分类规则,并在《啮齿动物学》一书中依“优先律”将黄胸鼠的拉丁学名由Rattus flavipectus变更为Rattus tanezumi。
黄胸鼠是鼠科中体型较大的鼠,体型与褐家鼠相似,但较褐家鼠瘦小,体躯细长,尾长等于或大于体长。体长130~150mm,体重75~200g。耳长而薄,向前拉能盖住眼部。后足细长,长于30mm。雌性乳头5对,胸部2对,腹部3对。
背毛棕褐或黄褐色,并杂有黑色,腹毛灰黄色,背腹之间毛色也无明显界线。胸部毛色更黄,有时具一块白斑。尾上下均为黑褐色。前足背中央毛色灰褐,四周灰白色,此斑块是其区别于黄毛鼠等的重要形态特征。尾部鳞片发达,呈环状,细毛较长。
头骨比褐家鼠的较小,吻部较短,门齿孔较大,鼻骨较长,眶上嵴发达。
第一上臼齿齿冠前缘有一条带状的隆起,臼齿咀嚼面有三横嵴,第二上臼齿和第三上臼齿咀嚼面第一列横嵴退化,仅余一个内侧齿突,第二和三横嵴在第二上臼齿沿明显,第三上臼齿则已愈合,呈“C”形。
黄胸鼠为家野两栖鼠类,既能在室内营巢而居,也能在野外筑洞而栖。其野栖性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尤为明显,而北方的黄胸鼠主要为家栖型。
在居民区,黄胸鼠通常栖息于住房、仓库、大楼等建筑物的高层部位,多利用屋顶的椽缝间隙及墙壁顶端和檐沟柱梁交接处,以破布、碎纸、破絮、谷草等杂物营巢而居。除房屋外,轮船、火车,特别是客货轮和南方客车也常为黄胸鼠的栖息场所。它们通过各种渠道从码头、车站进入轮船、火车而匿居在船舱、行李包、杂物堆、火车顶棚和天花板夹层中,并在船、车上生存繁衍。
在野外,黄胸鼠主要栖息于平原和山区,会随气候和食物变化以及不同生育阶段,在各种生境间迁移。黄胸鼠的洞穴多筑于山坡旱地里的不能开垦的荆棘灌木丛下,河滩的灌丛砂石堆下,以及田埂、水渠边。其洞穴由一个直径4~5厘米的圆形前洞口、长度为1.5米的洞道、距离地面20~50厘米的巢室以及1~3个直径4厘米左右的后洞口构成,巢室内铺以干枯植物的茎叶作为内垫,如稻草、豆叶、杂草等。黄胸鼠的洞穴分为简易洞和复杂洞。简易洞为季节性临时洞,洞内只有一个巢室,仅在农田作物成熟时迁入,过季后即转移废弃;复杂洞为越冬洞,入土较深,洞口较多,洞内有2~3个巢室。
黄胸鼠昼夜活动,以夜间活动为主,黄昏后和黎明前有两个活动高峰。
在住宅区和农田可进行短期季节迁移,在农田常随作物成熟期不同而作季节性迁移为害。按作物成熟期的早迟,榕江县黄胸鼠季节性迁移顺序为:豌豆地-小麦地-花生地和水稻田-红薯地-木薯地和水芋地。
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生,包括谷物、豆类、菜类、薯类及面粉与其制品;动物性食物包括肉、鱼、昆虫、蜗牛与蚯蚓等,也会袭击小鸡。其择食偏爱红薯、马铃薯、萝卜、蔬菜和馒头等富含水分的食品。在苹果贮藏库中,对苹果的破坏性较强,是贮藏库中的主要害鼠之一。
黄胸鼠平均日食量为24.89g,最多达29.2g,日食量一般是体重的15%~20%。依此标准计算,一只黄胸鼠一年食量为9048g,多的达10840g,平均取食量和饮水量分别为91±8g/kg体重/日和121±11ml/kg体重/日。
黄胸鼠的洞穴在山坡旱地里多筑在坟墓、岩缝等不能开垦的荆刺灌木丛下,在田坎多见于田埂、水渠边,在河滩多筑于灌丛砂石堆下。
黄胸鼠洞穴构造较简单,洞穴有一个园形前洞口,直径4~5cm,1~3个后洞口,位置比前洞口高,称为“天窗”,口径比前洞口小,约4cm左右,洞外无浮土,有外出的路径,但不及前洞光滑。洞道直径4~5cm,因鼠常出入十分光滑,垂直入土30~40cm。
黄胸鼠的洞穴分为简易洞和复杂洞,简易洞只有一个巢室,复杂洞有2~3个,只有一个巢室垫物是新鲜的,巢室离地面20~50cm,椭园形,直径8~20cm,内垫物有干枯植物茎叶,如稻草、豆叶、杂草等。复杂洞为越冬洞,入土较深,洞口、巢室数量较多;简易洞为季节性临时洞,作物成熟时迁入挖掘,收割后即转移废弃。
黄胸鼠的分布属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型,居东洋界。
原产地:阿富汗、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日本、朝鲜、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
引进地:斐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等。
黄胸鼠在中国曾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江淮各省,如海南、广东、云南、四川等地。该物种的地理分布区表现出明显的北扩趋势。黄胸鼠除在东北地区极其罕见外,在其余各省均有分布。
黄胸鼠繁殖力很强,在南方气温适宜地区,一年四季都繁殖,春秋季为繁殖高峰期。种群繁殖特征季节变化,按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翌年2月)统计不同季节繁殖特征变化,一年中以春季孕鼠较多,怀孕率达57.14%,冬季最低,怀孕率31.08%,繁殖指数不同季节变化较大,春季和夏季最高,分别为1.83和1.42,冬季最低,为0.85,这与黄胸鼠在春、秋2季出现大量孕鼠相吻合。雌鼠年产仔3~4胎,每胎2~17仔,每胎平均5~7只。幼鼠出生后6天长毛,18天睁开眼睛,30天左右能自行取食。雌性幼鼠当体重长至60g,体长达130mm以上时即开始性成熟。寿命约3年左右。
以上内容来自:
黄胸鼠为一种不常用的中药。皮(新剥或晒干浸湿外數):有排脓敛疮之功效,可治疮疡、脓水浸淫;肝:活血化瘀,解毒疗伤;胆(新鲜或晾干):可祛风、治疮病、创伤;肾:镇静安神,硫肝理气;眼(晾干研粉):可苏醒昏睡;粪(酒煮外敷或内服):内服治癫痫,外敷引脓;血(鲜用):治酒渣鼻;幼鼠(烤干研粉):解毒敛疮,止血止痛,可解肉毒。
黄胸鼠是我国长江以南各省的主要家栖鼠类之一,曾是不少省、区的主要优势鼠种。近年来室内数量减少,在家鼠中组成比例下降,其分布逐渐向长江以北移动,已扩展到黄河流域。例如,福建家鼠中黄胸鼠的组成比,1954年为50%,1990年下降至24.15%;在莆田地区其组成比,50年代达60%~90%,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下降至20%左右,80年代以来下降至10%以下,成为家栖鼠类的常见种。在湖南洞庭丘岗平原区,80年代以前农村的家鼠以黄胸鼠为主。1975~1978年在桃源县调查占40.9%,80年代中期以后室内大都低于10%,村庄附近农田基本不见黄胸鼠。
黄胸鼠分布区向北发展的趋势也极为明显。该鼠现已成为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家栖鼠类的优势种或常见种。如在西安地区,其组成比由1973年的9.28%上升至1988年的54.17%;在江苏北部的如皋县,1985~1988年其组成比达46.82%,室外农田中也常见。
栖息环境的改变是造成黄胸鼠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大量旧房被拆除,水泥预制结构代替了木结构建筑,恶化了黄胸鼠的适生环境,特别以高层建筑为主体或是新建的城市中很少见到黄胸鼠。但在偏僻的农村、集镇、山区以及房屋改造不大的城市中,黄胸鼠仍占主要地位。洪朝长(1992)认为,在较高纬度地区(如西安),黄胸鼠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比迅速上升,在较低纬度地区(如福建莆田),其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比持续下降,表明适宜其生存地理区域逐渐北移,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北方近年来冬季气温偏高,气候适宜于该鼠的立足生存,而南方气温上升,却不利于它的生存和繁殖。
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黄胸鼠的体外寄生虫有蚤、蜱、虱和螨等,体内寄生虫有原虫动物、吸虫、绦虫和线虫等。此外,黄胸鼠还是许多细菌、立克次体和滤过性病毒的储存宿主。由于具有季节性迁徙习性和涉足广泛的栖息环境,黄胸鼠可以携带许多不同的病原体,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的疾病。目前已知,黄胸鼠是鼠疫(鼠疫耶尔森菌)、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和恙虫病等众多传统虫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同时也被证实是隐孢子虫、耶尔森菌、巴尔通体等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媒介。
1894年耶尔森氏于中国香港首次从黄胸鼠鼠体检测出鼠疫菌。迄今已知的检出地包括中国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等省区及印度、缅甸、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云南、广东等省份作为中国南方主要的鼠疫疫源地,其鼠疫疫情静息多年后,于2016年再次发生,而黄胸鼠正是此次疫情的主要宿主。鼠疫起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特别是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疗,病死率可达30~100%。
黄胸鼠经常在室内盗食居民户的仓储粮食及食品,还会咬坏衣物、书籍、家具和器具等,甚至会咬坏电线,引发火灾。此外,黄胸鼠也是农田的主要害鼠之一,会在作物播种季节盗食花生、大豆、西瓜、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种子,造成缺苗断垄;在作物生长和成熟季节,咬断作物青苗,窃食谷物籽粒,致使农作物减产。因此黄胸鼠会给居民户以及农业、畜牧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等行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杀灭黄胸鼠应首选慢性抗凝血灭鼠剂,并注意以下要点:(1)多次投饵。慢性抗凝血灭鼠剂的急性毒力较差,多次投饵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慢性毒力的作用,同时可克服黄胸鼠的新物回避行为反应;(2)足量投饵。慢性抗凝血灭鼠剂对黄胸鼠的毒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足够大的投饵量才能保证对所有黄胸鼠,包括耐药性强的个体产生药效;(3)高层投饵。黄胸鼠在室内主要栖息于房屋的高层部分。因此,在有黄胸鼠分布的地区灭鼠投饵时应顾及到上层;(4)提高药剂浓度。黄胸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耐受力较强,使用这些药剂防治黄胸鼠时需要适当提高毒饵的浓度。
在黄胸鼠防治上,生态控制具有特殊意义。环境治理是生态控制的主要手段,也称生态学防治。对于黄胸鼠的生态控制在环境治理方面有以下要点:(1)断绝鼠食。管理好住宅内外的食粮是防鼠的首要措施。粮食、蔬菜、饲料等都应放置于储藏器具中或离墙垫高存放,储粮的仓、缸等应密封并进行硬化处理;(2)阻断通路。房舍内的黄胸鼠主要栖息在房屋的上层,如房顶的夹层、阁楼及空心墙内。因此改变房屋的结构或阻碍黄胸鼠进入房屋的上层,可有效地控制黄胸鼠的种群密度;(3)杜绝藏身。保持室内外整洁卫生,定期清理堆放的杂物,使黄胸鼠无营巢藏身之处。
2019年6月19日凌晨,浦东国际机场海关接到某航空公司申报,在一架由泰国抵沪的国际航班卸货过程中,于后货舱发现活鼠1只。接报后,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启动应急预案,现场关员立即通知航空公司和机场指挥处关闭舱门、停远机位,且未经海关允许不得上下人员及装卸货物。海关应急工作小组抵达现场后,于航空器舱门口放置粘鼠板,同时,对客货舱进行初步检查,签发《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并实施封舱处理。
海关关员利用专业设备对航空器各舱位进行检查,根据现场检查结果,使用“器械法”“粉迹法”对该航空器实施监测和除鼠工作。6月20日上午,海关关员逐个开舱检查,在客舱15排近安全出口侧鼠笼内发现活鼠一只,形态鉴定为黄胸鼠幼鼠,暂未检出病原学阳性结果。上海海关根据要求对航空器实施消毒处理后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