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花蜜鸟

更新时间:2023-07-29 13:25

黄腹花蜜鸟是雀形目太阳鸟科花蜜鸟属鸟类。体型较小、喙略短而弯、腹部黄色。雄鸟繁殖季节颏及胸黑紫色并泛金属光泽,具有绯红色及灰色胸带,将上腹部黑色斑与前胸隔开,肩斑为橙黄色丝质羽,上体橄榄绿色,繁殖期后颏至胸的深色斑块大部消失,直至仅剩喉中心的狭窄条纹。雌鸟通常具浅黄色的眉纹,上体橄榄绿色,下体黄色;虹膜深褐色;喙和脚黑色。

形态特征

黄腹花蜜鸟雄繁殖期上体橄榄绿色,有时前额蓝绿色具金属光泽,腰沾绿色,两翅暗褐色,但其表面与上体相似。尾上覆羽稍暗,尾羽黑褐色,外侧4对尾羽先端白色,越往外侧尾羽白色先端越大,到最后外侧一对尾羽外翈的一半均为白色。颏、喉和上胸紫黑色,其外围有辉紫色,两侧和后面并有蓝绿色和蓝色金属光泽,上胸和下胸之间有一栗红色或褐红色横带,其后缀有宽阔而不完整的黑斑,胸侧具鲜黄色簇羽,其余下体淡黄色或乳黄色。非繁殖羽和雌鸟相似,颏、喉为金黄色,中央有一宽阔的黑色纵纹微具紫色光泽,其余下体淡黄色。

雌鸟上体浅褐色,腰沾绿色,眼前上方有一短的、不甚明显的黄色眉纹。颊、颏、喉黄色或污黄色,喉中央较浅淡,其余似雄鸟。

虹膜棕色,嘴与脚均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6-9克,♀5-7克;体长♂97-115毫米,♀101-110毫米;嘴峰♂14-18毫米,♀16-16.5毫米;翅♂48-53毫米,♀46-49毫米;尾♂33-37.5毫米,♀30-33毫米;跗蹠♂14-16.5毫米,♀14-14.5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次生阔叶林中。常在海滨、河边、山冈、村寨等开阔地带的乔木上活动,尤其喜欢栖息在四季花香的环境中。

生活习性

留鸟。除繁殖期成对外,多单独活动。性活泼,行动敏捷,不停的跳跃、穿梭于枝叶间的花丛中,有时也到灌丛中觅食。主要以花蜜为食,也吃部分浆果和昆虫等其他食物。

叫声单调尖锐,有时也能发出清脆而富有韵律的啾啾叫声cheep, cheep, chee weet及以一清晰颤音结尾的短调,尤其在繁殖期间常在树梢上鸣叫不息。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泰国和越南。

繁殖方式

繁殖期3-5月。营巢于阔叶林树上。巢呈两头尖的长梭形,主要由细草、枯叶、花、苔藓、植物纤维、昆虫分泌物秘排泄物和蜘蛛网等编织而成;巢口位于巢侧面中部,其上有檐状突起遮挡巢口,巢内垫有松软的木棉絮衬垫;巢悬吊于一棵小树的细枝条上,由于巢外面蛛丝网附有一些枯叶和茧状物,使巢就像悬垂下来的一串枯叶,被很好的隐匿于浓密的枯叶丛中,不易发现;巢距地高1.7米,巢长34.2厘米,宽4.3厘米,出入口直径2.2厘米×2.8厘米;每窝产卵3枚左右,卵呈梨形,暗灰色、缀有棕褐色斑和稀疏的点状斑,钝端更具一褐色环,卵在大小平均为15.2毫米×11.7毫米,重0.8克。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