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6 17:16
黄舒字展公,东晋江夏(今湖北武汉市)人,生卒年不可确考。后随其父自江夏迁居东官郡宝安县。
《南越志》记载
最早记载黄舒事迹的是宋沈怀远《南越志》:“宝安县东有参里,县人黄舒者,以孝闻于越,华夷慕之如曾子之所为,故改其居日参里也。”
《东莞县志》记载
在本地的地方志里,明崇祯《东莞县志》最先为黄舒立传,清康熙《东莞县志》几乎一字不差照録。全文如下:
晋黄舒,事亲至孝,家贫力业,以供修瀡。侍膳极恭,盛暑未尝解冠带,亲所颐指,虽千里外往焉,曾无难色。父卒,皇皇如欲无生,躬负土为坟,庐于其侧,深野无人,豺狼左右号,而舒安之。每寒夜哭,声出林薄,随悲风远闻,人为泣下。郄酒肉弗御,日进淖糜一盂。久之,形容枯槁,人劝其还,哭而弗答。居母丧,亦如之。间巷皆谓舒生养殁哀,今之曾参也。有司奏旌其门,因名其曰参里,傍有山亦称参里山。宋沈怀远《南越志》载舒事,谓不让古人云。
康熙《新安县志》在为黄舒立传时,録入明代新安县知县邱体干写的一篇赞:
厥初生民,爰有五常,厥先维何,父子之纲。百行根底,经训维彰。只见夔夔,视膳跄跄。圣贤迹远,孝道榛荒。彼君子兮,挺自僻壤。贫而甘旨,盛暑冠裳,岂鼎而丰,岂爵而扬。生则致养,没而孔伤。负土为坟,结庐其旁。夜月哀号,大块茫茫。乌鹊绕树,虎貌潜藏。鱼也悲木,奇也履霜,律之于古,谁其雁行。佥日曾参,庶几可方。里以参名,董德善良,山以参名,表厥孤芳。哲人云萎,陵谷沧桑。蓼莪载咏,涕泗浪浪。呜呼,访故里则黍禾在望,睇故山则云树郁苍,不知者谓先生既亡矣,而知者谓先生之孝久而弥光。
嘉庆《新安县志》除照録前志的记载而外,还考证出黄舒的字号和父名。
黄舒死后就葬在沙井。清嘉庆《新安县志》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晋孝子黄舒墓在大田乡猪母冈。”黄舒墓座南面北,仿佛凝望着北方的故乡,墓前的街名叫大田路,看来《新安县志》的记载还是十分准确的。黄舒墓为清代的墓葬形式,三合土享堂地面,青砖墓壁,拜堂处显露出部分沙岩条块,通进深9米,通面阔5米,墓碑为花岗岩质地,官印碑顶,碑额处浮雕云纹图案,碑文的字迹有些模糊,“晋钦赐孝子乡贤始祖考参里黄公之墓”十六字还是认得出来的。被列为深圳市宝安区区级文化保护单位。
特区道德与黄舒被关注
深圳市长就公务员打骂父母事件发表观点,引发媒体关注,就深圳社会共同反思,社会转型期多种矛盾挑战道德构建。引起社会关注,1700年前,深圳市就出了个大孝子:黄舒。开始为深圳人所知道,宝安区的灵芝公园命名也是灵芝精神与孝德文化有关的一个因素。